高倍显微镜在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婚育与健康·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cu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确定高倍显微镜在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均采用全身麻醉,在高倍显微镜下行耳前瘘管切除术,观察效果。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在高倍显微镜下行耳前瘘管切除术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复发率,缩短了患者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治疗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倍显微镜;儿童;先天耳前瘘管
  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为第1、2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与家族性遗传有关,根据国内抽样调查发现,发病率为1.2%[1]。传统的耳前瘘管切除术复发率高,尤其是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手术视野小,更容易残留复发。我院采用高倍显微镜下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取得良好效果,无一例复发。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26例患儿,其中男性12例,共13耳,1名男性双耳患病;女性14例,共15耳,1名女性双耳患病。年龄2~13岁,平均年龄(6±1.1)岁。其中首次感染者9例,反复感染者17例,双耳瘘管患者均为单侧反复感染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于感染期患者,如有脓肿,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每天换药1次,待感染控制后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儿童不能配合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开始前自瘘管口注入亚甲蓝1~2ml染色,10倍显微镜下在瘘管外口周围作一梭形切口,并根据具体情况将梭形切口向下延长,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应用小手术刀或眼科剪沿切口周围作锐性分离,在高倍显微镜下沿囊壁彻底分离,仔细寻找各分支,用剪刀锐性分离直至盲端。若瘘管囊壁侵犯耳廓软骨膜,应用剪刀紧贴耳廓软骨,将耳廓软骨膜及蓝染的瘘管周围组织锐性分离直至盲端,并随时用探针探查。若瘘管囊壁分支穿过耳廓软骨,也应切除部分耳廓软骨。对于少数分支多、行走长的瘘管,应避免遗漏细小分支,防止复发,将梭形切口延长至病灶处,充分敞开,提高显微镜放大倍数,直视下操作。对个别瘘管延伸甚远,穿过耳廓软骨至耳后者,需要作耳后切口,以便彻底切除瘘管。术后用3%双氧水冲洗术腔,然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碘伏消毒创面,切口间断缝合,注意不留死腔,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术后1周拆线。
  2 结 果
  26例患儿平均住院6d,术后1周拆线,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
  3 讨 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外耳疾病。瘘管口常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开口于耳廓或耳垂的其他部位。瘘管多为一狭窄的盲管或窦道,深浅、长短不一,可呈分支状,管腔内常有脱落上皮细胞、细菌等混合而成的鳞屑或豆渣样物,耳前瘘管多并发感染,一般无症状,挤压时可有少量味臭的黏液或皮脂腺样物从瘘口溢出[1]。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在肉眼下行耳前瘘管切除术,术中极有可能因为分辨不清正常组织界限,以至于造成术中正常组织切除过多,或者瘘管囊袋感染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存留,造成术后复发,尤其是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手术视野小,极容易残留分支多、行走长的瘘管,造成术后复发。
  我院应用10倍显微镜下行儿童耳前瘘管切除,术中能够清晰分辨出正常组织与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的界限,在完全切除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及瘘管上皮组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减小损伤,取得良好效果,无一例复发。因此,高倍显微镜在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高倍显微镜下手术视野清晰、宽阔,手术损伤小,术中瘘管各分支均能看清楚,彻底切除分支多、行走长的瘘管,也可最大限度地保留瘘管周围的组织,避免手术后局部形成一大而深的空腔,减少术后感染和局部瘢痕的形成[2]。
  耳前瘘管术前可用亚甲蓝行瘘管染色,以明确瘘管方向及分支,但术中发现亚甲蓝常不能到达瘘管终末分支。可能为部分细小分支因感染引起分泌物增多、纤维组织增生等,导致瘘管狭窄闭塞,故染色范围仅供术者术中参考[3]。因此,术中不能单纯切除染色部分,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查找有无遗漏的分支及坏死组织。瘘管管腔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在显微镜下容易与周围组织区分,此点对于反复切开排脓患者尤为重要。高倍显微镜下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极大缩短了患者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了治疗费用[4]。
  因此,先天性耳前瘘管在感染期也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行切除术,只要掌握正确的手术方法,合理应用抗生素,一期手术即可治愈,不但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病程,而且手术彻底,预后好。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王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熊高云,马超武,闵密克,等.耳前瘘管显微切除术23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5):350 .
  [3] 梁利伟.174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7,5(3):300-301.
  [4] 张义芝,张静虹,吴雪峰.显微镜下先天性耳前瘘管摘除术30 例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1):36-37.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4月治疗的56例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非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表现为胃溃疡(GU)12例,占21.4%;胃溃疡伴糜烂36例,占64.3%;十二指肠溃疡(DU)6例,占10.0%。对照组表现为胃溃疡(GU)31例,占55.4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肺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肺心病患者,比较采用常规方法以及常规方法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肺心病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LDC-C、TC相比差异均明显(P0.05),可分析研究。78例患者被随机划分为甲组38例,乙组40例,均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分组。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
【摘 要】 目的:分析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个体针对性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个体针
【摘 要】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方法、声像图特征,以期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胎盘早剥病例35例,其中产前超声诊断为胎盘早剥者32例,术后检查胎盘后有无血块压迹。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5%(32/35),诊断错误3例(漏诊2倒,误诊1例)。将胎盘早剥的声像图分析归纳为4个类型:混合型14例(40%);团块型13例(37%);边缘型3例(8.5%);积液型2例(
【摘 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小肠脂肪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小肠脂肪瘤患者64排CT表现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判断64排螺旋CT在小肠脂肪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9例小肠脂肪瘤患者,经手术探查后共切除23个肿瘤,5例发生于十二指肠;7例位于空肠(其中1例多发,术中发现3个病灶),回肠6例(其中1例多发,为2个病灶),1例于十二指肠降段及回肠近端(均发现脂肪瘤1个,
【摘 要】 目的:分析甲状腺包块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包块患者76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手术组(50例)和非手术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非手术组(53.85%),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非手术组患者,服用复方卢戈碘溶液,每天3次,每次10滴;口服心得安,每天
【摘 要】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水平、微血管密度(MVD)与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组织标本90例、直肠息肉标本30例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6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对不同组织的VEGF-D、MLD、MVD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与直肠癌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息肉和正常组织相比,直肠癌VEGF
【摘 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行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实验组则在术前给予等量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退热更快、最高体温更低、术后感染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