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无止息的海涛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drop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现在都不知晓屈万里此人,更不知道他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让我们先从《载书漂流记》谈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济南形势危急,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谋划将馆藏重要图书文物南迁,当时屈万里为该馆馆藏部主任。之后,王献唐与屈万里两人历时一年七个月,行程七千余里,历尽艰险,直到1939年5月,才将这批图书文物妥存于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这批图书文物又完璧归赵,现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山东。《载书漂流记》记述了这次载书漂流的经历,其作者就是屈万里。今年正值此书成稿八十周年,本文算是为此而写的一点纪念文字吧。
  王献唐与屈万里两个人颇有使命感与爱国情怀。王献唐在与屈万里通信中明确提出:不能把宝贵的图书文物留给日寇,要“为吾鲁存兹一脉文献”,“无论如何,亡国奴帽子至海枯石烂,兄决不戴也”。而对于不抗战的韩复榘,两人皆认为“韩氏之罪不容于死矣”!
  《载书漂流记》不是一本简单的图书南迁史,其写人记事、指涉人心、扫描社会都具有广博的人文视野。它好像一个切片,从中看到的是彼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状况。
  《载书漂流记》在记人写事上颇有《史记》简洁传神之风,善写故事,善用白描。如吕师亲往延请庄心如出任曲阜奉祀官师傅一节:
  先生年近古稀,家又丰饶,人固必其不出也。既晤,师言其意,先生果谢曰:“予年来治佛学,不啻孔门罪人,是乌可往!”师请益坚,而先生辞益力,将不谐矣。时日向暮,吕师索酒,相与对饮。至半酣,师正色曰:“吾辈今日能明义理、属文辞、粗有声闻者,非读孔氏书而致之乎?”先生曰:“然。”曰:“然则圣人之裔,孤幼待教,彼德足以型之,而学足以傅之者,宁能恝然不顾乎?予怀无穷之望来,以为圣门孤裔,永有所托,不谓先生漠然视之。既不获命,吾其行矣。”推杯而起。先生蛩然曰:“有是哉!吾往矣。虽然,予以三事相约,可则偕行。”师请其说。则曰:“吾不受束脩也。”师应曰:“诺。”继曰:“往返路费,亦未可过丰也。”师又颔之。终曰:“吾当与奉祀官友,不能为师也。”师复诺之。其议遂定。
  步步紧扣,辞锋紧致。又三事相约,可谓奇人奇事。此处可见作者叙写之功力,又可见庄心如先生古人之风,让人神往。其他方面,如写舟过三峡,处处惊心动魄,而其描摹湍急江水、竹树密林、细瀑曲流、江中屿渚、岸上茅屋,刻画之工、文字之精到也让人叹服不已。
  《载书漂流记》也有不少地方展现了济南元素。如写倭寇以鹊山为炮兵阵地,隔河向济南城轰炸,弹落千佛山、白马山间。而作者南居岁月,也时时想起济南来:
  予执役山东图书馆于兹六年。馆在大明湖畔,南望历山,北挹鹊华,水木明瑟,擅稷下风景之胜。馆中花木繁茂,幽径竹篱,布置亦具匠心。春来海棠盛开,覆掩回廊。侵晨人静,坐金丝榭上,瞰曲池倒影,游鱼往来,如戏枝头,使人生濠梁间想。入夏,明湖中蒲荷昌茂。当夕阳西下,登浩然亭东望,则见画舸穿绿,菡萏飐红。而历下亭、铁公祠诸胜,半为苍翠薆蔽,益饶逸致。深秋而衰柳拂塘,严冬而莹雪压柏。静言思之,并入画境。
  作者或吟詠此景,或于景中工作,颇有登仙之感,“私心窃幸,拟终吾生于斯矣”。他的家属后来也租居于鹊华桥东,斗室中子女绕膝,作者挑灯读书著文,遂为至乐。
  图书播迁过程当中,屡屡出现险情,主要是日寇军机的轰炸,也有其他一些人为或自然的因素。有一次在重庆,作者从船上失足,幸亏身手健捷,得攀缆以免,“是时四围舟子熟视不救。以彼处江流之急,脱非迅执船缆,吾为鱼矣。因念此次避难入川之鲁籍同乡,在长江及汉水溺毙者已达二十余人。倘观众肯仗义营救,必得半数不死”。后来他听人说,落水者得说以若干元为酬谢,方才会有人愿意下水救人。作者对此见死不救的世态人情深恶痛绝,归之为民风乡俗。想想直到今天,某些地方还有“挟尸要价”的行为,真的让人慨叹不已。
  出生于山东鱼台的屈万里一生中还著有《〈诗经〉释义》、《〈尚书〉释义》、《古籍导读》、《〈尚书〉今注今译》、《〈殷墟文字甲编〉考释》、《汉石经〈尚书〉残字集证》、《汉魏石经残字校录》、《图书版本学要略》等多部图书,1979年客死台湾。他的儿子屈世钊1995年赴台祭奠,但见“父亲的墓地建在林口,占地约二百平方米。墓门朝向大海,正对大陆。父亲的离愁与呼唤,就像大海的波涛永无止息”。
其他文献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在韩愈的生命里,绝不是普通的花开花谢,碎影流光。  作于此年的三十多首诗,绝大多数写在路上,写在贬潮的路上。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贬潮路上的首唱。本欲攘除弊事,不虞残年难保,将抵以死。若非知交为之进言,收骨之地恐不是在八千里外,瘴江之边,而是在天子脚下,米贵之处。幸而天子“少为宽假”,贬潮州刺史。  朝奏夕贬,何其速也!  本为除弊,翻遭罪戾,又何其悖谬也!  “
问:从初一开始我就一直当语文课代表,但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因为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而且父母担心我当课代表会影响学习,要我辞掉。但选我当课代表又是老师对我的信任。我左右为难,到底应该怎样才好?  (孟庭)  答:普通话说得不好,父母的担心,这些都不是你“当不好课代表”的理由啊。辞职是比较简单的办法,它可以让你的问题隐藏起来,但你还可以考虑一条三全齐美的路:将普通话练好,努力保持自己的成绩,将课代表工作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被誉为千古名篇,两首词的开头都很精彩。  《虞美人·春花秋月》以设问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开句,如晴天惊雷,劈空而下,具有惊天动地的力量。春花秋月是大自然的永远存在,但在作者的一句“何时了”中便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往昔的热闹与今朝的落寞,现实的无奈与前途的未卜,都在这句惊心动魄的设问中喷薄而出。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在震
一个初涉社会的年轻人遭遇了一连串措手不及的打击,而此时,他喂养多年的宠物狗也病死了。他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仆人正在埋葬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痛不已。  他的外公撞见了,连忙引他到另外一个窗口,让他欣赏满院的各色鲜花。果然,他的心情顿时轻松、明朗起来。  老人拍着他的肩说:“孩子,人生有很多窗户,别开错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当今全球首富——比尔·盖茨。  感悟: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你就能看到
我一寸一寸地摸进佩索阿所建构的《不安之书》,在这座一百年前冷峻、尖硬的建筑物里,陌生人差一点就迷路回转不来。  佩索阿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信仰斯多葛主义,这让我想起终身未娶的安徒生。他封闭的寫作、对自由的渴望,又让我想到奥地利的卡夫卡。而他推崇梦幻的写作方式,又使我想到刘亮程。他独创的多重自我立体观照之法,还使我联想到金庸小说中周伯通双手互搏那绝世武功。  据《不安之书》英文译者介绍,佩索阿(188
梅森(Marin Mersenne,1588~1648年),法国业余数学家,正式职业是神父,但酷爱数学,长期坚持业余研究.  1640年6月,法国大数学家费马在给梅森的一封信中写道:“在艰深的理论研究中,我发现了三个重要的数学性质,其中一个性质就是关于形如2p-1的数(p为素数——素数也叫做质数[编者注])的研究.”费马提出的这个问题极大地引起了梅森的兴趣,于是,他便开始对它进行研究.    参考
群体何以需要?  是生存的需要结成了“群”。这是最基本的功能论解释。动物界中的蜜蜂和蚂蚁是典型的分工合作的群体生活。接着上一章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分析,为了说明乡土社会的特征,费孝通比较了乡土社会的结构与游牧民族不同,也从需要着手。比如,“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因为“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  可是在乡土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因晚年隐居衡阳市湘江西岸的石船山下,专心从事著述,自称船山老人,世称船山先生。他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产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史论家和文学家,于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皆博极精深,于天文、历数、医理、兵法及卜筮、星象等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  船山先生的学问是有家学传承的,因为他从小就接受了父亲王朝聘、叔父王廷聘和长兄王介之的教育。他的祖先是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我们愿同父母分享,他们永远是我们躲避风浪的港湾。你从心里感激父母创造并呵护了你,他们让你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可是,有时你也会对父母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甚至会怨恨他们。这样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Sometimes kids don’t think their parents are fair to them.When you want to dress in a moder
蒋碧微堪称二十世纪的奇女子:奇就奇在当时定亲已五年的这位名门小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十八岁时怀着“钦佩和同情兼而有之的复杂情感”,与相识不久的青年画师徐悲鸿私奔日本,在古老守旧的苏、沪两地引发轩然大波;奇就奇在烽火遍地的抗日流亡岁月中,她领着一双儿女辗转南北,奔波于不断迁徙的高校和教育机构之间,谋求自身的经济独立,勉力撑持风雨飘摇中的家;最为奇特的是,她对自己与前夫、著名画家徐悲鸿以及和情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