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后树突状细胞基因表达模式改变与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损伤的关系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d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突状细胞(DCs)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创伤和脓毒症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德国研究人员对10例多发伤患者[入院时创伤严重度评分(35.4±10.6)分],DCs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与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分别从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全血中浓缩获得高纯度DCs(纯度〉95%),从中提取总RNA。将目标cDNAs和对照样本cDNA(从单核细胞株SIGM5获得)共杂交,测定780个炎症因子相关转录产物。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提取的DCs中20个转录产物水平上调,但全血中提取的DCsmRNA未见上调。这些转录产物包括编码DCs的关键效应分子如编码脂肪氧化酶5和相应的白细胞三烯4受体的转录产物,它们调节DCs移行、过继性免疫反应及气道炎症。CD74、CXCL4或血小板因子Ⅳ等因子也上调。另外,抗凋亡、细胞内信号转导(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和介质分泌相关的基因也被上调。研究者认为,转录产物的上调提示创伤改变了DCs的寿命和信号转导功能;DCs介导的免疫反应效应分子如趋化因子和脂质介质在严重创伤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脓毒症宿主反应在转录子水平的差别还不十分清楚。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利用微点阵技术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中的72例危重病患者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脓毒症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比较。
期刊
我刊总编辑王今达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4月8日15点55分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逝世,享年84岁。王今达教授生于1923年5月。1945年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市同仁医院、开滦煤矿林西矿务局医院工作,1950年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工作至今。其间,1952-1954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
期刊
目的 探讨高原不同海拔地区大鼠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肾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0只,建立高原烫伤模型[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分别在1517m和3840m两个海拔高度将大鼠随机分为延迟复苏组(DFR,n=50)、即时复苏组(IFR,n=60)和正常对照组(CG,n=10)。分别于伤后1、6、12、24、72和168h从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危重病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常发生血糖升高,可大大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影响重症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危重病状态下强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此类患者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病死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既往研究多集中在胰岛素种类和使用方法的选择上,本研究通过联合应用乌司他丁,观察其对严重创伤患者胰岛素强化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对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期刊
体外实验证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浆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ROS)。在ROS增加氧化应激的条件下,内皮细胞的自身抗氧化机制还不清楚。最近法国学者通过对25例脓毒症患者血浆和10例健康者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实验分析,对上述机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于脓毒症患者入院后1h收集血浆,加入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测定其产生ROS量、一氧化氮(NO)量、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
期刊
高血糖症和胰岛素抵抗常增加脓毒症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脓毒症后期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Et本科研人员采用脂多糖(LPS)诱发脓毒症大鼠模型,研究了高血糖和HMGB1增高对肺损伤的影响,以及胰岛素治疗降低血清HMGB1水平、从而减轻肺损伤的可能性。研究者给雄性Wistar大鼠摄入LPS后即刻输注葡萄糖诱导脓毒症合并高血糖,监控动物血糖。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