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学分制的要求,力图构建一个教学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但对于年轻的高职院校来说在实施学分制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改革仍存在诸多及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行高职体育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和方案,建议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学分制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为了促进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更新,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始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随着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推进,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虽有所改革,但是,高职体育教育还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与特色,没有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学分制下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甚少。因此,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建立适应学分制下的高职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访谈、对比等方法对学分制的特点及意义进行论述,总结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和发展方向。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还没有充分考虑学分制下的改革问题,虽然近年来各校都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总的框架和体系上没有根本性突破,通过对安徽省56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选项课可选性一般、与体育学分制的实施联系并不密切,课程设置仍保留着学年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教学方法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二是教学评价不利于培养体育与健康意识。三是课程设置单一,可供选择的课程少,课源不足,学生选课的自由不大。四是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还只是流于形式,无实质内容,与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选课制”要求还相去甚远,尤其是对以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为支点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尚不深入,体育课程模式与学分制管理制度之间良好的协调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地位。
二、现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现行的体育教学体系普遍受前苏联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的体系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虽有一些选项课、分层教学、体育俱乐部等形式的出现,但总体上仍摆脱不了前苏联体育教学思想的束缚,大部分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偏重技术的传授和熟练掌握及渗透其中的身体锻炼效果,在教学组织设计上偏重于教师一方,如重示范轻观察、重讲解轻提问、重被动管理轻主动探索等倾向。具体表现在:
(一)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据相关资料显示,83.5%的高职体育教学工作者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亟待改革;在调查现行体育教学模式对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意志品质、理论知识和终身自我锻炼能力5方面所起的作用时,93.2%的答卷认为偏重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和理论知识,而未能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置要适应未来定向岗位职业群的要求,它的目的和任务,必须结合专业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科学性、娱乐性、职业性和实用性。目前,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与高中、大学本科区别不明显,重点不突出,其课程内容和结构、教学方法与模式与普通大学雷同。因此,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必须作出改革。
(二)课程教学体系职业性特征不明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特点。其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而不是“普通专科”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职业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高职体育课程只为提高学生一般健康水平还远远不够,应同围绕劳动过程对劳动者身体的要求和影响,担负起两项任务:一是发展形成劳动技能所需的身体素质,二是掌握预防在劳动中积累的、可能造成身体损害的职业病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资源不足。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使用容量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学生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跆拳道、攀岩等项目的浓厚兴趣与爱好,学生的选课人数越来越多,而这方面的场馆设施已很难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锻炼的愿望和需求,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开好课、多开课的“瓶颈”。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在求学时间上也发生了变化,一般学制为三年。学制的变化是制约体育课程设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四)回避差异性、缺少选择性。由于学生来自各地不同的教学环境,不仅存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而且在身体素质、体育基础、运动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在的体育课除了对男女生稍有性别上的区别外,其余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进度和评分标准等,都是一刀切,回避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实行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学分制的重点是“给予”,我们将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自主选择学习时间、项目及课程内容等等,当然这也就同时给予我们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是高职院校在软硬件方面还没有为学分制的实施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一方面,体育教师队伍无论是人员结构还是学科、知识结构,都是按学年制的要求形成的。从教师量的方面说,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新兴项目的教师缺编明显,再加上学校扩招等因素,师资不足的问题尤为严重从而造成开课数量的减少,课源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多。所以学分制改革中亟须建立一支有良好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学分制下高职体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要构建符合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就必须对其工作领域的体育课程、教学特点、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把握,分步实施。
(一)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首先应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终生体育锻炼和指导个体科学运动的目标。根据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与普通本科大学的体育课程目标既要有本质上的联系,又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
关键词
学分制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为了促进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更新,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始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随着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推进,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虽有所改革,但是,高职体育教育还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与特色,没有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学分制下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甚少。因此,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建立适应学分制下的高职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访谈、对比等方法对学分制的特点及意义进行论述,总结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和发展方向。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还没有充分考虑学分制下的改革问题,虽然近年来各校都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总的框架和体系上没有根本性突破,通过对安徽省56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选项课可选性一般、与体育学分制的实施联系并不密切,课程设置仍保留着学年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教学方法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二是教学评价不利于培养体育与健康意识。三是课程设置单一,可供选择的课程少,课源不足,学生选课的自由不大。四是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还只是流于形式,无实质内容,与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选课制”要求还相去甚远,尤其是对以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为支点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尚不深入,体育课程模式与学分制管理制度之间良好的协调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地位。
二、现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现行的体育教学体系普遍受前苏联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的体系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虽有一些选项课、分层教学、体育俱乐部等形式的出现,但总体上仍摆脱不了前苏联体育教学思想的束缚,大部分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偏重技术的传授和熟练掌握及渗透其中的身体锻炼效果,在教学组织设计上偏重于教师一方,如重示范轻观察、重讲解轻提问、重被动管理轻主动探索等倾向。具体表现在:
(一)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据相关资料显示,83.5%的高职体育教学工作者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亟待改革;在调查现行体育教学模式对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意志品质、理论知识和终身自我锻炼能力5方面所起的作用时,93.2%的答卷认为偏重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和理论知识,而未能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置要适应未来定向岗位职业群的要求,它的目的和任务,必须结合专业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科学性、娱乐性、职业性和实用性。目前,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与高中、大学本科区别不明显,重点不突出,其课程内容和结构、教学方法与模式与普通大学雷同。因此,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必须作出改革。
(二)课程教学体系职业性特征不明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特点。其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而不是“普通专科”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职业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高职体育课程只为提高学生一般健康水平还远远不够,应同围绕劳动过程对劳动者身体的要求和影响,担负起两项任务:一是发展形成劳动技能所需的身体素质,二是掌握预防在劳动中积累的、可能造成身体损害的职业病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资源不足。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使用容量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学生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跆拳道、攀岩等项目的浓厚兴趣与爱好,学生的选课人数越来越多,而这方面的场馆设施已很难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锻炼的愿望和需求,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开好课、多开课的“瓶颈”。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在求学时间上也发生了变化,一般学制为三年。学制的变化是制约体育课程设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四)回避差异性、缺少选择性。由于学生来自各地不同的教学环境,不仅存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而且在身体素质、体育基础、运动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在的体育课除了对男女生稍有性别上的区别外,其余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进度和评分标准等,都是一刀切,回避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实行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学分制的重点是“给予”,我们将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自主选择学习时间、项目及课程内容等等,当然这也就同时给予我们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是高职院校在软硬件方面还没有为学分制的实施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一方面,体育教师队伍无论是人员结构还是学科、知识结构,都是按学年制的要求形成的。从教师量的方面说,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新兴项目的教师缺编明显,再加上学校扩招等因素,师资不足的问题尤为严重从而造成开课数量的减少,课源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多。所以学分制改革中亟须建立一支有良好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学分制下高职体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要构建符合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就必须对其工作领域的体育课程、教学特点、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把握,分步实施。
(一)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首先应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终生体育锻炼和指导个体科学运动的目标。根据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与普通本科大学的体育课程目标既要有本质上的联系,又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