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新闻是一种视觉艺术,具有音画并容、信息量大、形式活泼、传播快捷等特点,是现代传媒的中坚力量,是社会议程设置的主导者,是任何利益集团必争的舆论阵地。因此,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是提高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值得每位电视新闻工作者深入探究。[1]
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思想突出。思想性是电视新闻的灵魂,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全局把握得当才能挖掘到新闻的深刻内涵,即新闻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价值所在。二是后期编辑效果良好。编辑人员把采访捕捉到的细节进行整理和编排,通过对画面、解说词、同期音和字幕等表达形式的综合处理,达到吸引力强劲、传播效果最佳、信息容量大、作品个性鲜明等方面的质量标准。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作品融思想性与后期编辑于一体,具有现场感强烈、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真相、符合不同受众群体需要、有一定深度的才能真正达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的宣传目的,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以下就电视新闻后期编程进行粗浅探讨。
一、画面与解说词的有效配合
画面和解说词是电视新闻的主要表达形式,二者既相互配合,又互为补充。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效配合,就是在充分发挥各自传播优势的前提下,互相取长补短,组合成电视新闻作品[2]。电视新闻画面和解说词互补性极强,相对报刊和广播新闻,采编技巧要求更高、更严格。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的谋篇布局要尽量和画面内容相配套,画面语言比文字语言更直观,更让观众信服。即便是需要渲染气氛的场面描写,突出群体性活动的新闻,文字解说也要力争简练,尽量避免解说词语言和画面语言的重复,达到简洁明快的宣传效果。例如,表现群体活动场面和气氛(如庄严肃穆、祥和热烈等),表现人物表情和内心世界(如喜悦、悲伤、悔恨、愤怒、尴尬等),表现优美景观、表现基础设施规模等的新闻情节,就要着重采取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手法、不同景别的多视点、多层次、多元化的镜头,尽量让画面去表达新闻内容,然后根据画面背景加配必要的文字解说,从而使观众的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相互结合、相互生发,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画面的意境与内涵。除了一些无法用画面表达的抽象概念、复杂的心理活动或哲理性极强的推理内容外,对观众一目了然的新闻画面,不必详细解说,只须稍加提示即可。解说词通过发挥补充说明作用和说理优势,可以弥补画面在时间、地点和事理方面的表达弱势,比如在表达时间概念时,从画面上就不容易确定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的差别;在表达空间概念时,从画面景观上也不容易确定东、西、南、北及此地与彼地的差别,使画面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展、丰富和延伸。通过画面和解说词的巧妙搭配,形成优势互补而相辅相成,省去不必要的文字叙述,可增强电视新闻的感染力。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形也应属于解说词的表达形式。一种是由播音员出镜在画面前加播导语,或在画面后加播编后话;另一种是由记者出镜现场解说[3]。这两种形式只适用于宣传力度较大或重要的新闻。导语和编后话的作用是对新闻主题加以概括提示或对新闻内容中经验性、指导性与哲理性的内涵外延加以深化和升华,强化新闻的宣传效果;记者出镜现场解说则是为了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感,让观众通过感知现场气氛,加深对新闻的印象和理解,使新闻的报道方式显得更加新颖活泼。但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哪种形式的解说词,其作用只是解说而已,如果不与画面巧妙搭配,无论如何是不能发挥出最好功效的。
二、同期音的处理
有效提高电视新闻收视率和宣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电视新闻中巧妙地插入同期音,将谈话人的身份、姓名靠字幕提示,实现同期音和画面语言、解说词语言的有机结合。可见,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期音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表达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奇感。在电视新闻的采编过程中,根据结构和表达上的需要,充分利用观众迫切了解新闻内容的好奇心理,适当插入同期音可以起到丰富、拓展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增加新闻信息量的作用。比单纯使用画面和解说词的新闻,其结构更活泼,形式更新颖,更能吸引观众。
第二,现场感。在采编大型会议和大型群体活动的新闻时,插入适当的同期音,可以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加深对现场气氛的感知,从而深化宣传主题。如大型会议中各级领导同志讲话的同期音,可以让观众直接领略领导同志的气质、风度,加深对会议内容的理解;大型群体活动中的国际歌、国歌及其他体现气氛的同期音,可以通过现场的烘托作用,增加宣传效果,增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4]
第三,亲切感。在采编各级领导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贫问苦或调研工作的新闻时,插入领导同志和群众对话的同期音,可以使观众对领导同志产生一种无形的亲切感,起到塑造领导同志良好形象,融洽干群关系,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望的作用。
第四,真实感。在采编各行各业成绩和经验或先进事迹的新闻时,在画面中插入访谈人物的看法、感受、经验、成绩的同期音,就比记者撰写的的解说词更能让观众信服。
电视新闻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决定新闻作品是否使用同期音,以及使用同期音语言的篇幅长短和布局。如群众对党和政府、对事件和人物行为谈看法、感受的同期音,篇幅不宜过长,只需简短的一句话就行;而谈措施、经验和其他叙述性的同期音,篇幅则可以适当长一些。但必须认识到,同期音只能是新闻结构的组成部分,不论篇幅长短都要注重与画面和解说词的有机结合,做到过渡自然,丝丝入扣,不拉杂,不累赘,从而使整篇新闻自然和谐、浑然一体。通俗地说,同期音就象厨师烹饪用的佐料,做什么菜肴用什么佐料是有讲究的,多用、少用或乱用就会损害菜肴的质量,甚至把菜肴做坏。
三、字幕的处理
字幕在电视画面中除了显示新闻标题和采编人员名录外,主要作用还有两种,一是对画面、解说词和同期音起提示作用;二是参与画面构图,即在画面构图失衡,或影调、色调偏光、偏色时起调节均衡作用。[5]
在电视新闻的视觉语言中,画面的表达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但随着编辑设备中字幕机功能的不断开发,字幕的表达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拿字幕和画面作比较则不难看出,画面擅长于表达宏观场面和具体细节,不擅长表达抽象概念和微观变化。而字幕正可以弥补画面在这方面的不足,显现出更为明晰的表意和强化重点内容的突出功效。因为在电视新闻中,画面所展示的内容往往需要观众作进一步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才能领会其意旨,并且有些表意含混、模棱两可的画面一定会被观众误解,影响画面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如果在画面中叠入字幕,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在电视新闻中,被采访者的身份需要字幕提示才能加深观众对新闻人物的印象;被采访者的方言口语需要字幕提示才能让观众听明白;一些介绍背景或总结性的数据,如人口、面积、产值、利润、增幅等,需要字幕或图表的形式在画面上显示出来,才能让观众牢记在心。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不断创新,字幕不但在新闻画面构成中成为重要元素,并且在新闻表达中还占据主导地位。如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法令的新闻,以及各行各业辉煌成果等靠数据表达的新闻,字幕的表达作用就较为突出,而素材画面却成了背景和陪衬成分。不管是陪衬成分还是主导成分,字幕的运用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艺术问题。在电视新闻中,只有充分考虑字幕语言与画面语言、解说词语言、同期语言的互补功能,发挥好字幕在画面中的提示和对画面影调、色调的均衡作用,才能使新闻画面更富于艺术性和可视性,从而提高收视率,扩大宣传效果。
总之,后期编辑是电视新闻采编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认识后期编辑的角色定位,加强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的理论学习,增进后期制作的编辑意识,重视后期制作的技术进步,才能不断提升电视新闻的质量。一条电视新闻的采编过程,既是对新闻内容的筛选取舍过程,也是对画面、解说词、同期音和字幕的综合运用过程。好的新闻素材在主题确定之后,只有通过对几种表达形式的综合运用,使新闻中画面、解说词、同期音和字幕自然地、巧妙地、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取得最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向前.电视新闻编辑刍议[J].新闻前哨,2010(10).
[2] 张迎春.电视新闻专题解说词与画面的“加乘作用”[J].新闻世界,2010(10).
[3][4] 鲍新文.浅论立体化电视新闻主题报道[J].当代电视,2010(10).
[5] 刘铁.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认识[J].记者摇篮,2010(9).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
编辑:尹杰
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思想突出。思想性是电视新闻的灵魂,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全局把握得当才能挖掘到新闻的深刻内涵,即新闻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价值所在。二是后期编辑效果良好。编辑人员把采访捕捉到的细节进行整理和编排,通过对画面、解说词、同期音和字幕等表达形式的综合处理,达到吸引力强劲、传播效果最佳、信息容量大、作品个性鲜明等方面的质量标准。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作品融思想性与后期编辑于一体,具有现场感强烈、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真相、符合不同受众群体需要、有一定深度的才能真正达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的宣传目的,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以下就电视新闻后期编程进行粗浅探讨。
一、画面与解说词的有效配合
画面和解说词是电视新闻的主要表达形式,二者既相互配合,又互为补充。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效配合,就是在充分发挥各自传播优势的前提下,互相取长补短,组合成电视新闻作品[2]。电视新闻画面和解说词互补性极强,相对报刊和广播新闻,采编技巧要求更高、更严格。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的谋篇布局要尽量和画面内容相配套,画面语言比文字语言更直观,更让观众信服。即便是需要渲染气氛的场面描写,突出群体性活动的新闻,文字解说也要力争简练,尽量避免解说词语言和画面语言的重复,达到简洁明快的宣传效果。例如,表现群体活动场面和气氛(如庄严肃穆、祥和热烈等),表现人物表情和内心世界(如喜悦、悲伤、悔恨、愤怒、尴尬等),表现优美景观、表现基础设施规模等的新闻情节,就要着重采取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手法、不同景别的多视点、多层次、多元化的镜头,尽量让画面去表达新闻内容,然后根据画面背景加配必要的文字解说,从而使观众的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相互结合、相互生发,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画面的意境与内涵。除了一些无法用画面表达的抽象概念、复杂的心理活动或哲理性极强的推理内容外,对观众一目了然的新闻画面,不必详细解说,只须稍加提示即可。解说词通过发挥补充说明作用和说理优势,可以弥补画面在时间、地点和事理方面的表达弱势,比如在表达时间概念时,从画面上就不容易确定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的差别;在表达空间概念时,从画面景观上也不容易确定东、西、南、北及此地与彼地的差别,使画面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展、丰富和延伸。通过画面和解说词的巧妙搭配,形成优势互补而相辅相成,省去不必要的文字叙述,可增强电视新闻的感染力。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形也应属于解说词的表达形式。一种是由播音员出镜在画面前加播导语,或在画面后加播编后话;另一种是由记者出镜现场解说[3]。这两种形式只适用于宣传力度较大或重要的新闻。导语和编后话的作用是对新闻主题加以概括提示或对新闻内容中经验性、指导性与哲理性的内涵外延加以深化和升华,强化新闻的宣传效果;记者出镜现场解说则是为了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感,让观众通过感知现场气氛,加深对新闻的印象和理解,使新闻的报道方式显得更加新颖活泼。但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哪种形式的解说词,其作用只是解说而已,如果不与画面巧妙搭配,无论如何是不能发挥出最好功效的。
二、同期音的处理
有效提高电视新闻收视率和宣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电视新闻中巧妙地插入同期音,将谈话人的身份、姓名靠字幕提示,实现同期音和画面语言、解说词语言的有机结合。可见,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期音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表达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奇感。在电视新闻的采编过程中,根据结构和表达上的需要,充分利用观众迫切了解新闻内容的好奇心理,适当插入同期音可以起到丰富、拓展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增加新闻信息量的作用。比单纯使用画面和解说词的新闻,其结构更活泼,形式更新颖,更能吸引观众。
第二,现场感。在采编大型会议和大型群体活动的新闻时,插入适当的同期音,可以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加深对现场气氛的感知,从而深化宣传主题。如大型会议中各级领导同志讲话的同期音,可以让观众直接领略领导同志的气质、风度,加深对会议内容的理解;大型群体活动中的国际歌、国歌及其他体现气氛的同期音,可以通过现场的烘托作用,增加宣传效果,增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4]
第三,亲切感。在采编各级领导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贫问苦或调研工作的新闻时,插入领导同志和群众对话的同期音,可以使观众对领导同志产生一种无形的亲切感,起到塑造领导同志良好形象,融洽干群关系,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望的作用。
第四,真实感。在采编各行各业成绩和经验或先进事迹的新闻时,在画面中插入访谈人物的看法、感受、经验、成绩的同期音,就比记者撰写的的解说词更能让观众信服。
电视新闻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决定新闻作品是否使用同期音,以及使用同期音语言的篇幅长短和布局。如群众对党和政府、对事件和人物行为谈看法、感受的同期音,篇幅不宜过长,只需简短的一句话就行;而谈措施、经验和其他叙述性的同期音,篇幅则可以适当长一些。但必须认识到,同期音只能是新闻结构的组成部分,不论篇幅长短都要注重与画面和解说词的有机结合,做到过渡自然,丝丝入扣,不拉杂,不累赘,从而使整篇新闻自然和谐、浑然一体。通俗地说,同期音就象厨师烹饪用的佐料,做什么菜肴用什么佐料是有讲究的,多用、少用或乱用就会损害菜肴的质量,甚至把菜肴做坏。
三、字幕的处理
字幕在电视画面中除了显示新闻标题和采编人员名录外,主要作用还有两种,一是对画面、解说词和同期音起提示作用;二是参与画面构图,即在画面构图失衡,或影调、色调偏光、偏色时起调节均衡作用。[5]
在电视新闻的视觉语言中,画面的表达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但随着编辑设备中字幕机功能的不断开发,字幕的表达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拿字幕和画面作比较则不难看出,画面擅长于表达宏观场面和具体细节,不擅长表达抽象概念和微观变化。而字幕正可以弥补画面在这方面的不足,显现出更为明晰的表意和强化重点内容的突出功效。因为在电视新闻中,画面所展示的内容往往需要观众作进一步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才能领会其意旨,并且有些表意含混、模棱两可的画面一定会被观众误解,影响画面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如果在画面中叠入字幕,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在电视新闻中,被采访者的身份需要字幕提示才能加深观众对新闻人物的印象;被采访者的方言口语需要字幕提示才能让观众听明白;一些介绍背景或总结性的数据,如人口、面积、产值、利润、增幅等,需要字幕或图表的形式在画面上显示出来,才能让观众牢记在心。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不断创新,字幕不但在新闻画面构成中成为重要元素,并且在新闻表达中还占据主导地位。如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法令的新闻,以及各行各业辉煌成果等靠数据表达的新闻,字幕的表达作用就较为突出,而素材画面却成了背景和陪衬成分。不管是陪衬成分还是主导成分,字幕的运用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艺术问题。在电视新闻中,只有充分考虑字幕语言与画面语言、解说词语言、同期语言的互补功能,发挥好字幕在画面中的提示和对画面影调、色调的均衡作用,才能使新闻画面更富于艺术性和可视性,从而提高收视率,扩大宣传效果。
总之,后期编辑是电视新闻采编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认识后期编辑的角色定位,加强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的理论学习,增进后期制作的编辑意识,重视后期制作的技术进步,才能不断提升电视新闻的质量。一条电视新闻的采编过程,既是对新闻内容的筛选取舍过程,也是对画面、解说词、同期音和字幕的综合运用过程。好的新闻素材在主题确定之后,只有通过对几种表达形式的综合运用,使新闻中画面、解说词、同期音和字幕自然地、巧妙地、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取得最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向前.电视新闻编辑刍议[J].新闻前哨,2010(10).
[2] 张迎春.电视新闻专题解说词与画面的“加乘作用”[J].新闻世界,2010(10).
[3][4] 鲍新文.浅论立体化电视新闻主题报道[J].当代电视,2010(10).
[5] 刘铁.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认识[J].记者摇篮,2010(9).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
编辑: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