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98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步骤、教师不能用语文活动代替综合性学习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丰富性 多样性 实践性 综合性 多向性
  
  语文这一科目与其他所有的科目不论理科文科都不一样。语文不是只背就可以的,是需要积累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积累的知识很多很多。可以说小学是字、词、句的积累,这些是基础;初中在基础之上去理解,但主要是训练应用;高中和初中一样,也是训练应用。不过为什么初中应用,高中也应用呢?可以这样回答你,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一)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建议进行。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制订方案,搜索资料。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依据专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组制订各自的研究方案。其次,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自愿结合,分成摄影小组、绘画小组、摄像小组、讲述小组、演唱小组、舞蹈小组等并制订出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既定的方案,或进行实地考擦,或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搜索资料。
  (二)形式多样,展示成果。学生把搜集来的资料去粗取精,整理归纳,并就各自的特长,与人合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特长(成果),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知识的传播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知识,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更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特色”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三)归纳总结,作出评价。一节课上完了,其中,总有一些亮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也总有一些不足让我们遗憾。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要及时归纳总结,对于做得好的要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找出原因及弥补的方法,力争下次活动会开展的更成功。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怎样?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否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活动?是否从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会了合作?等等……
  (四)借助素材,进行写作。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展示成果时,肯定有一些感触和深思,那么,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写作。它既可以是片段式的,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避免了写“说大话、说空话”的无味作文。
  三、教师不能用语文活动代替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在课程实验中,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也有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忽略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物理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节目表演”等文艺活动,基本上还没有摆脱“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还局限于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目的在于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语文课外活动,更不同于以往的作文训练。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学习内容上突出综合性,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景模拟来实现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可以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在各种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学会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笔者主张,语文综合性的学习应该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同样教育科研的成果也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 我们物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物理新课程,深刻领会其精神并付诸行动。如何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把物理课上好,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在实践不断摸索、创新。  关键词初中物理 点滴 体会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通过最基本、最普及的物理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面对新形势,实施以人为本教育已成了时代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开
期刊
摘要 在物理教学中,要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新的理念化为教学观念,并成为我们自觉的教学行为,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应学生个性的展现而精彩!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让我们的物理课堂真正充满活力。  关键词物理 活力 实验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时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
期刊
摘要 新课改条件下倡导创新教育,基本内容有: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其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教育起始阶段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不仅是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下面本文主要来讲述如何在小学课堂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正确地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写作能力 则综合反映学生听、说、读的实际水平。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重视作文教学,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写作 积累 兴趣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正确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写作能力 则综合反映学生听、说、读的实际
期刊
摘要 置身生活场景,激活生活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探究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四个方面是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生活场景 生活体验 活动经验    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习已成为中小学学生
期刊
摘要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更换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巧妙激疑,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让物理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 活力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诱发同学们不失时机质疑求索,焕发同学们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不
期刊
摘要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方向、途径等方面的创新挑战。本文从对工学结合和职业素质内在涵义的理解着眼,探讨在“工学结合”理念指导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两个方面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职业素质 工学结合 职业技能 职业道德 校园文化    素质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核心是职业生理要求的
期刊
摘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外力来弥补作文材料的不足,让学生用心揣摩语文教科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从课文中聚集写作的材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更是一项不应忽视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从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从课本中聚集作文材料;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从课本中聚集作文材料等方面入手,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日积月累 厚积薄
期刊
摘要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互动的关系,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互动 教学    
期刊
摘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心里特点,教材结构,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巧妙设计问题,进行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 学生 新课程    在物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及时有效提出问题,创设物理情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心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