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游离气在胃肠道穿孔CT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游离气的多排螺旋CT(MSCT)分布特点及其对胃肠道穿孔的定位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60例消化道穿孔病例,分析、观察CT图像中游离气的分布情况,以Treitz韧带为界,将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应用χ2检验,分析其腹腔游离气分布的统计学差异,同时分析上、下消化道各不同穿孔部位之间腹腔游离气分布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上消化道穿孔38例,下消化道穿孔22例,两组间腹腔游离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3,P<0.001),上消化道穿孔中,胃穿孔13例,十二指肠穿孔25例,两者之间腹腔游离气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P>0.05),下消化道穿孔中,小肠穿孔11例,结肠穿孔11例,两者间游离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0.05)。

结论

MSCT腹腔游离气的分布特点对胃肠道穿孔定位有一定诊断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予以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眼压、前房深度、视力的改变,比较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情况、前房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
为了解流行性感冒 (流感 )疫苗 ,尤其是儿童剂型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于 1999年末在天津市对防感灵的儿童剂型和成人剂型进行了接种后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 ,共观察
目的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核因子-κB(NF-κB)、幽门螺杆菌(Hp)、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血小板(PLT)、血小板相关IgG抗体(PA-IgG)进行检测分析,探讨NF-κB、cagA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寻找改善ITP预后的方法。方法SABC法检测NF-κB,C13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Hp,酶联免疫法测定外周血cagA、PA-IgG,全自动血细
目的评估洛铂与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腹腔灌注治疗卵巢癌并发恶性腹水的短期效果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为卵巢癌并发恶性腹水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洛铂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灌注组(联合组)、洛铂单药灌注组(洛铂组)及复方苦参注射液单药灌注组(复方苦参组),每组20例。三组均置中心静脉导管于腹腔内以便引流积液及药物灌注,治疗前开始前三组均排尽腹腔内的积液,之后按照上述分组行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