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因生成而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
  《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如何把这样的老故事上出新意来,我在备课时,仔细地琢磨了这个问题。我想,故事的内容不用看书,学生几乎都能一字不差地讲出来。那只有通过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去理解语言文字,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在师生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东西,以此来深化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牧童两次大喊“狼来了”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学生很快明白:牧童第一次喊的目的是捉弄村民,第二次的目的是想村民来救他,是求救。我以此为切入口,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师:从哪里看出牧童是在捉弄村民?
  生:从“哈哈大笑”一词可以看出。
  师:牧童是哈哈大笑,而村民们却信以为真,他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闻声赶来,不知所措。
  师:你怎么理解“不知所措”?
  生:不知道如何是好。
  师:他们为什么不知如何是好?
  生:他们是来帮助牧童的,但是却发现牧童是骗他们的。
  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好几次。
  师: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牧童说谎的次数很多。他一次又一次地骗村民。
  生:牧童以这样捉弄村民为乐。
  师:大家说得真好。试想,假如你就是当中的一位村民,当你第一次被牧童骗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生:我会想,这个小孩,怎么小小年纪就学会骗人了?
  生:我会想,这个小孩,怎么这么没教养?
  师:当你第二次被牧童骗了,你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这个死小孩,怎么又骗人了?
  生:这是哪家的小孩?我非告诉他的父母好好揍他一顿不可。
  师:当你第三次被牧童骗了,你心里又会怎么想呢?
  生:这个小坏蛋,我希望你真被狼给吃了。
  生:你是个大骗子,下次你就是要被狼给吃了,我也不会来救你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把人们对牧童的憎恶一次比一次深的心理准确地说了出来。你们是在用心来学习语文。
  师:大家理解了,我想你们肯定知道如何来读这段文字了。
  生:要读出牧童捉弄人的心理以及他捉弄成功后的高兴。他表面害怕,其实心里很高兴。
  生:要读出村民们的不知所措。
  师:那就请大家自己先读一读,然后指名同学来读。
  ……
  师:后来,狼真的来了,牧童的心理活动怎样?
  生:很害怕。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吓坏了,慌忙大叫。
  生:喊破喉咙。
  师:他吓坏了是怎样的情形?
  生:他浑身发抖,腿都抬不起来了。
  生:他都尿裤子了。(生大笑)
  师:说得很好。他又是怎样“慌忙大叫”的呢?谁来模仿一下?
  (三位学生试着模仿。)
  师:我们一起来读并体会一下。(全部齐读)
  师:牧童这次大叫“狼来了”,有人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没有。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师:大家怎么理解“喊破喉咙”的?
  生:牧童喊了无数次,也没有人来,最后他的嗓子哑了,喊不出声音来了,也没有人来。
  师:说得真好,你真会学习。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谁愿意来模仿一下?
  (一位同学沙哑着嗓子大叫,表演很逼真。学生自发鼓掌)
  师:你表演得太棒了。你将来可能是我们班的国际著名演员。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
  师:此时牧童的心里是(十分害怕),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段话?
  生:要读出害怕的语气。
  师:谁愿意来读?
  ……
  师:通过这个故事,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生:我们不能撒谎,如果我们经常对别人撒谎,就会像文中的牧童一样,即使你说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你。
  师:对,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也是本篇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希望大家牢记。如果一个人说的话都没人敢相信了,那么他在社会中就很难生存下去了。我们刚刚学过的《陶校长的演讲》的作者,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不撒谎、诚实守信的人。
  本篇故事虽然非常短小,内容浅显,但同样可以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样可以上得别致有效。这些都得益于合理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尤其是对话,因生成更精彩,也让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其他文献
作文难,难在教师的教,也难在学生的写。教师怕教:其一是不知如何引导学生;二是作文的评价没有量化标准。学生怕写:一是不知如何着手;二是写作文感觉文思枯竭、难以行笔。对教师来说,面对如此之多的作文命题,要想样样精通,不现实;同样要求学生篇篇得心应手,也不可能。于是乎,一些教师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中,给每种类型的作文,给出一二三四的规定。学生在如此教育中,语言过度夸张,出现一些成人化和文学化倾向。  我们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后 ,“顺应童心”一词出现频率持续上升,但很多时候“顺应童心”一词又步入了教师们上课和评课时“挂在口头”,而真正在上课时又“置之脑后”的尴尬境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童心”缺失的现象。老师们很少按照“儿童的样子”,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灵活选择教学策略,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对于“顺应童心”我们已耳熟能详,但我们对“顺应童心”的理解、思考和实践都还刚刚开始,对具体实施策略的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组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以所占课时最多的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语文教研组工作就更是重中之重。语文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创新的“孵化器”。抓好语文教研组的建设是提升语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今年全
曾听到一位妈妈诉苦:孩子上一年级,每天都要造句,老师要求不能用拼音,一定要造到四行。“这么小的孩子字都没认全,能造多长的句子呢?”家长无奈代劳。这位妈妈很犯愁:“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折腾孩子还是折腾家长?”可以理解这位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作业要求太高,有拔苗助长之嫌。长此以往,不但造成了孩子的负担,也变成了家长的苦恼。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作业吸
【案例描述】  在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后,教师出示米尺。  师:我们来一起找找身边的小数,估计黑板上长边大约有几米。  生1:大约3米。  生2:大约4米。  (教师量约4米。)  师:黑板宽是多少呢?教师量黑板宽约1米几分米,再量课桌长约1米,课桌短边有1米吗?可以用什么作单位?  生:分米。  (教师量宽,生读:4分米或40厘米。)  师:我把1米画在黑板上,老师把1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
长期以来,人们对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有专家的观点,教授有教授的说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见解。有套话形的(这种普遍些)、有表格式的(行政人员多用这种)、有理论性的(专家教授多用这种)……纵观这些观点和看法、建议,不下百余种。由此而引出的对同一节课的评价也是各抒己见,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然而,专家、教授、行政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老
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生成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少语文教师都能够多样化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基于教材的前提下大胆而又不失科学地跳出教材教语文,让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20年的小学语文教学,11年的语文教研工作,让我亲历教改前线,亲临新课程课堂,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不少语文老师一味追求课堂生成
经常有这样“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滴水不漏,与教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让听课者叹服!细细观察,发现课堂教学不过是老师与部分学生合演的“木偶剧”。教师对课堂中回答错误的学生采取“失聪”、“失明”的做法,笔者认为:错误是一种正常的教学现象,也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而应变“错”为“宝”,巧妙利用生成性资源。  一、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观点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代教学论主张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影响学生
数学是一门能让人变聪明的学问,教会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环境内部的关键性主体,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差异性解读以及对其自身角色的定位与执行就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被个性化地演绎,继而导致了不同教学效果的产生。具体而言,教师对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角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程度、对其职业角色定位的高度都决定了一个智慧型的课堂能否生成,而一个智慧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