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热法研究鹿茸4个活性部位对肠道特征菌群生长代谢的影响

来源 :物理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art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灵敏表征鹿茸中具有补益活性的4个部位对两种肠道特征菌群生长代谢影响的评价方法.采用微量热法,在不同给药条件作用下,以产热功率-时间曲线(热谱曲线)的特征参数(生长速率常数(k)、最大产热功率(Pmax)、达峰时间(tp)及有效率(E)等)为指标,对肠道主要有益菌(青春双歧杆菌)生长代谢程度进行客观地量化评价.挑选鹿茸促菌最强的活性部位,进一步考察该部位对病原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抑制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鹿茸不同活性部位促进青春双歧杆菌生长代谢强弱顺序为:正丁醇〉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活性最强的
其他文献
运用第一性原理研究氢在清洁和掺杂Al的Mg2Ni(100)面的吸附及扩散.在清洁Mg2Ni(100)表面,氢原子可稳定地吸附于Mg-Ni桥位和Mg-Mg桥位,吸附能为1.19-1.52eV.在掺杂Al的Mg2Ni(100)表
以酚醛树脂(PF)为热交联物质,添加交联剂2,4,6-三[双(甲氧基甲基)氨基]-1,3,5-三嗪和产酸剂二苯基碘鎓六氟磷酸盐,表面带有精细微纳米图案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印章,采用热微
金纳米粒子(AuNPs)的颜色会随着细胞色素c(Cytc)构象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作者在改变原测定流程的基础上利用这种有规律的变化研究和测定了H+和L-半胱氨酸(L-Cys)对Cytc的构象变化.
介绍了SiO2体系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的Si、O原子电荷转移问题;采用Morse势函数研究了原子电荷转移对石英玻璃模拟的影响,发现原子电荷转移在影响模型密度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原
硅烯为卡宾的硅类似物,在有机光和热化学中作为一类重要的反应活性中间体引起了化学界的广泛兴趣.杂环型硅烯是实验合成的稳定硅烯,因其在有机硅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十几年来在
用荧光光谱法在298K研究了Tris-HCl缓冲溶液(pH=7.1)中系列N-烷基-N,N-二(2-羟乙基)-N-甲基溴化铵(烷基链长为C12到C16)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结构、BSA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