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关注生成 精彩永恒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41941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规划和设想;而生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新的东西。在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有专家指出:真正的教育技能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如果死抱住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唯一途径不变,那么他得到的将是学生的无知。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动态生成这一教学资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调控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动态生成这一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教学进程,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让动态生成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一、利用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必须善于揭示知识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否则,学生学到的只是孤立的、静止的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极为丰富,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设计了一道题:妈妈有半个苹果,把半个苹果的一半给小红,如何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很快列出算式:×,表示求半个苹果的一半是多少?师追问:“还有别的列法吗?”一个学生说:“还可以1××。”同学们都笑了,说:“这不是一样嘛。”老师却说:“你能解释一下这道算式的意思吗?”“这两个的含义是不一样的:1表示的是一个苹果,第一个表示的是这一个苹果的一半,第二个表示的是半个苹果的一半,我可以画图来表示。”多好的说明呀!教师把握住了这一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两个的单位“1”。后来,又通过画图,使学生理解了“的和的”的不同含义等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敏捷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充分挖掘了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并及时引导,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鲜活的课堂。
  
  二、变废为宝,将错误转化为探究情境
  
  错误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可能性》一课时,让学生体会“不可能”现象时,她拿出一个盛球的盒子,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且告诉学生:如果哪位同学能从这个盒子里摸出黄球,那个漂亮的文具盒就属于他(其实这个盒子里放的全部是白球)。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可是几位同学摸过几次后,怎么也摸不出一个黄球来。此时,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大胆地猜测说:“这里面全部是白球,没有黄球。”这正是老师渴望得到的结果。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学生紧张地站起来,脸涨得通红,不太自信地说:“我想……里面会有一个黄球,只不过被那么多的白球盖住了,我们没有把它摸出来。”教室里一片哗然,这位同学低下了头。老师摇摇手让大家安静下来,她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大胆的猜想,说:“孩子,你非常认真,多么伟大的猜想,你真了不起!你能把你的理由说得再充分一些吗?”“我认为里面有一个黄球,如果我们继续摸下去的话,肯定能把它摸出来,就是摸的时间长些。”“很有道理,那我们现在继续来玩摸球游戏,好吗?”
  老师又随机准备两个盒子,一个盒子里放的全部是白球,另一个盒子里放同样多的白球,再放一个黄球。然后分组让學生进行摸球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机会。摸球的结果是这样的:
  ①我们猜测盒子里全部是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因为我们每人都摸了多次,仍然没有摸出黄球。
  ②从我们的记录单上看,我们摸出的大部分是白球,黄球的次数很少,我们认为这个盒子里白球多、黄球少。
  此时,再让学生倒出盒里的球,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这样,不但使那位同学的疑问得到验证,而且使全体同学在体验“不可能”现象时,还知道了可能性还有大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机智地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某些错误转化为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预设必不可少,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打破预设,引导他们去猜想、验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精彩成为永恒。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后进生”的管理、教育日益突出。“后进生”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能否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将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已成为每一位教师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一、分析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
期刊
勤工俭学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类社会步入一个崭新时代的今天,如何使勤工儉学工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似乎风牛马不相及,但当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时,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两者之间竟然密不可分,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弥补、互相促进。因此,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举足轻重了。它们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是我的一点
期刊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神州大地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世界的发展潮流,着眼于中国的未来,以培养跨世纪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无疑,这轮改革应紧紧围绕学生,其主角是学生,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其领路人——教师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其自身素质存在着种种问题。那么,正处在新课程改革潮流中的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呢?    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期刊
一、课件过度使用的失败    我在一次数学优质课设计中,选择二年级上册的统计,主要目标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知道1格代表多少个单元。当时我把课堂活动所有内容集中于课件,我把统计表制作在电脑里,要填的数也以鼠标点、按设计好,然后,将此统计表放大在电脑条形统计图里,也以鼠标点、按的形式展现每格的阴影部分,并赋予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色彩,屏幕四周以跳动的卡通人物作点缀。  在后面的拓展练习中,我采用了王
期刊
【摘要】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职业,是需要用“正形”,“诚心”,“真情”,“关爱”去浇灌学生的职业。作为班主任更应该以“正形”引导学生,以“诚心”呼唤学生,以“真情”感化学生,以“关爱”教育学生,将“正形”,“诚心”,“真情”,“关爱”这一秘诀铭记在心,把“诚爱”融进教育,把“真心”投入学生,以爱动其心,以形导其行,在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天地里,做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正形” “诚心” “真情” “
期刊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被禁锢在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中,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评价方式以全班或个人为评价对象,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从而导致了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它的弊端表现在:⑴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教师高高在上,师生间缺乏理解与沟通。⑵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往技能,社会适应性差。⑶教师一言堂,学生不敢发
期刊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学校领导在贯彻教学改革时要求教师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而在期末考核教师时,要严格评比学生考试的平均分、优生率、及格率。在国家考试制度没有取消之前,这种教学改革和评比制度会不会自相矛盾?我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动力。  首先,学习是一项智力活动。任何活动一旦天天进行,尤其是进行必要重复活动时,枯燥感就会自然而然产生,无可避免,即使是最迷人,最刺激的游戏也有令人厌倦的时候,
期刊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问题提得好,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开动脑筋,还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如何做好课堂的提问呢?    一、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的动力,就是学生
期刊
大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教学内容必须开放。虽然我们这里是农村学校,但我们却不缺乏教学内容。曾记得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的话,但现实中“教材是整个语文”的做法却不少见。事实上,教材只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