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差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zer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一些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帮助其重拾自信,让解题中的错误发挥应有的功效。
  如学生解答一道应用题:“某旅馆有25间双人间,45间三人间,这个旅馆一共可住多少人?”应该说,这是一道极为简单的三步应用题。我在巡视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25 3×45,而有一个学生却列式为(25 45)×2×3,这显然是不对的。当时,我不置可否,只是把这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判断。对于第一个算式,学生们一致赞同,而对于第二个算式却一致反对,出错的那个学生很不好意思。我微笑着,请这个出错的学生讲讲自己当时的解题思路。嘿,居然在这个错误的算式和这个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闪光点,因为他把70间房间全看成了双人间。我马上抓住了这个思维的火花,启发这个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结果,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且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5 45)×2 45。这时,大家不禁为他鼓起掌来。这个学生虽然最开始的解题思路出现了错误,但他在解题中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却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肯定。当时,他非常高兴,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找回了自信,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他的创新思维的启发下,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快地,又找到了另外两种不同的解法:(25 45)×3-25,25×(2 3) (45-25)×3。
  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下课铃声响了,因这个学生的错误,用去了这堂课相当多的一部分时间,使我未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认为值得!因为我巧用了这个学生的错误算式,把错误作为教育资源,使其变废为宝。这样,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其他文献
微型化学实验在国内外的教学与研究中受到广泛的重视,化学家王积涛教授指出:"微型实验的设计是当前我国化学实验改革的大方向."笔者对微型化学实验做了一些讨论,认为:由于微
叙述了多轴伺服控制器OEM6450的硬软件特征,并成功地用于数控植毛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经厂方几年使用,控制系统动态响应快、控制精度高、运行可靠。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费时多、收效慢的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走出教学困境,是摆在广大语文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出了许多可贵的探索,从教材内容的编写到教学手段的革新,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到教学方法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多研究舍本逐末,希望通过一种“捷径”就能使语文教学大功告成,导致要么是针对课文内容的某些语段进行分析肢解,要么是就某套练习进行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的精髓,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构成了人才教育的完整体系。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德育,把坚持正确
小学是儿童走出家庭和幼儿园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开始。人们一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大多都在此阶段塑造形成。同时,他们具有天真、活泼、好动、好玩的心理,不像高中生那样沉稳,倘若教师的管理不到位或者方法欠妥,对孩子日后的影响将不可低估。很多老师对于管理学生的方式总是感到很困惑,孰轻孰重之间,不知如何拿捏。教师该如何做,才能既有力地管理好班级秩序,又让孩子们的心理不受到伤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换种说法看条件,“异中寻同”巧求解    有些复合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比较复杂,粗看似乎无从入手,但只要仔细观察题中数据,就可以发现:如果将某些已知条件换一种说法,整个题意就会立即发生重大变化,原来一些迥然不同的条件,呈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此时,解题思路也就跃然纸上了。  例1 六年级六个班学生举行野炊活动,分组时,5人一组正好分完,但每组人数偏少;7人一组少2人,8人一组又多出5人。问参加野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