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不仅是“理智生活”的教育场所还是学生“情绪生活”的训练场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其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迁移规律的影响和作用,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迁移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 负迁移
迁移,作为一个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教师心理健康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健康方向发展;反之,教师心理健康的负迁移作用,直接危害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心理对学生负迁移作用的表现
(一)对学生心理的负导向性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教师教育中的专断行为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并且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长期采用以严厉批评和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就会使学生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退缩、不合群、孤僻、甚至敌意,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喜悦感。
(二)对学生情绪的渗透性作用。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教师在学生情绪形成中起主控作用,对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强烈渲染作用。美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三)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损害性作用。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每位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做的优秀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教师由于他们不良的言行和心态,带给学生更多的却是消极影响。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四)对学生人际关系的离向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教师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思想狭隘,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
二、教师心理健康负迁移作用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原因分析一是教师人格特征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催化剂。人格特征往往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个体应对压力的方式。例如,A型性格的人争强好胜、奉行完美主义,因而容易产生冲突与压力。二是个人应激事件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教师不仅与他人一样经历人生困惑与危机,还要经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危机阶段,如职业倦怠,大大增加了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二)对策研究减少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迁移作用,要本着“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等理论知识;二是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这方面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在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等;三是教师心理健康与保健。包括教师应如何完善自我,应如何缓解职业压力,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四是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心理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心理诱导等。
参考文献
[1]林建伟.一个亟待破解的教育心理问题——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4)
[2]程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人格倾向性及其与教学行为的关系[J].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 16卷 3期
[3]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
[4]李正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4( 4)
[5]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 负迁移
迁移,作为一个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教师心理健康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健康方向发展;反之,教师心理健康的负迁移作用,直接危害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心理对学生负迁移作用的表现
(一)对学生心理的负导向性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教师教育中的专断行为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并且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长期采用以严厉批评和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就会使学生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退缩、不合群、孤僻、甚至敌意,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喜悦感。
(二)对学生情绪的渗透性作用。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教师在学生情绪形成中起主控作用,对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强烈渲染作用。美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三)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损害性作用。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每位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做的优秀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教师由于他们不良的言行和心态,带给学生更多的却是消极影响。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四)对学生人际关系的离向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教师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思想狭隘,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
二、教师心理健康负迁移作用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原因分析一是教师人格特征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催化剂。人格特征往往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个体应对压力的方式。例如,A型性格的人争强好胜、奉行完美主义,因而容易产生冲突与压力。二是个人应激事件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教师不仅与他人一样经历人生困惑与危机,还要经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危机阶段,如职业倦怠,大大增加了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二)对策研究减少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迁移作用,要本着“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等理论知识;二是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这方面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在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等;三是教师心理健康与保健。包括教师应如何完善自我,应如何缓解职业压力,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四是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心理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心理诱导等。
参考文献
[1]林建伟.一个亟待破解的教育心理问题——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4)
[2]程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人格倾向性及其与教学行为的关系[J].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 16卷 3期
[3]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
[4]李正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4( 4)
[5]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