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害怕伊朗核武器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9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伊朗核问题不断升级,不时有消息说美国正在筹划对伊朗动武,以消除伊朗核威胁,甚至有消息耸人听闻地说美国的战机已经进入阵位,特种兵也已潜入伊朗境内,俨然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临战景象。
  不管这些消息有多大的真实性,美国目前不容忍伊朗开发、拥有核武器却是百分之百的事实。由此引出的一个简单问题:美国为什么不容忍伊朗搞核开发?答案有多种,有人说美国担心冷战后的核不扩散体制被撕开缺口,其他有核野心的地区、国家将如法炮制;有人说美国企图借核问题搞垮伊朗,确保其大中东战略和反恐战争顺利实施;还有人认为美国意在通过放大伊朗核危机转移世界对美国在伊拉克受挫的视线;等等,皆言之成理。本文则试图换一个视角,用建构主义观点来解析美国为什么不接受伊朗拥有核武器。
  国际政治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推崇一条重要原理,即认为“身份认同决定利益,利益决定政策”。运用建构主义的“认同原理”解析美国对伊朗核开发的政策可以得到不少有意思的启示。
  伊朗的核开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而且据称伊朗最早用于试验室的核装置曾得到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帮助。还是那个美国,还是那个伊朗,为什么30年前美国容忍、默认甚至帮助伊朗搞核开发,而今天却对伊朗搞核开发紧揪不放,必欲除之而后快?其中的关键原因就在于美伊身份建构的变化。40年前,美国把伊朗视为其中东政策的支柱,与当时的伊朗国王巴列维相交甚笃,美与伊俨然是盟友关系,于是爱屋及乌,对伊朗搞核开发也就听之任之,甚至施以援手。如今物换星移,时过境迁,美伊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使美国把伊朗视为其在伊斯兰世界的死敌。9.11后,美国更把伊朗视为恐怖主义的策源地之一。美国要实现以改造伊斯兰世界为核心的大中东计划,摆平伊朗是关键,因而把伊朗列为三个“邪恶轴心”之一,以及可以施以“先发制人”核打击的七个对象国之一。美对伊朗身份建构的这一根本性变化也决定了美国调整政策,对伊朗开发核武采取了决不容忍的新立场。
  如果拉开视野,横向透视美伊核冲突,也可以得出完全相似的结论。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也拥有核武器,如法国拥有约500枚核弹头、英国拥有约300枚核弹头、以色列据说拥有约200枚核弹头、印度也拥有约百枚核弹头。美国为什么对法、英、以、印等国数以百计的核弹头可以默认、接受,而对仅仅处于研发阶段的伊朗却格外敏感?其原因同样在于身份建构及由此决定的利益与政策的差异。法英是美国在欧洲、北约以及解决许多全球问题的盟友;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根据地以及政策支柱;印度位于从波斯湾经中亚到东南亚的伊斯兰世界“新月带”的“月弯”里,又毗邻中国,一可以助美制约伊斯兰世界,二可以助美牵制中国崛起,因而也被美视为盟友。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认为美伊核对峙的关键原因在于美伊身份构建过程与结果的敌对性质,那么,消除这种敌对性可能是解决美伊核对峙的金钥匙,也就是说,双方构建战略互信是关键。
  美伊要重新构建战略互信,相互间就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关切。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把防止核扩散、维持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反对恐怖主义及掌控伊斯兰世界作为维持其国际主导地位的关键要素,而伊朗因其在伊斯兰世界的独特地位与影响、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优越的地理区位、对掌握核技术及其他先进技术和成为区域领袖的诉求,必然要引起美国的战略关注,美伊战略冲突如何解决及美国对伊政策成功与否,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全球战略形势如何发展的一个关键变量。
  表面上,美伊战略冲突是深层次的,难以调解,但用建构主义观点解释,在60亿人同一于“地球村”的条件下,世界上没有不可以重新“构建”的死结。美国如能尊重伊朗的安全及各种利益关切,伊朗就不一定非要谋求核武器。一个安全及发展利益得到基本满足的伊朗,也就不一定在核扩散等领域冒险挑战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战略底线,同时美国也就不一定非要把伊朗的核开发看成是天塌地陷的“世纪大劫”。简言之,美伊相互身份的重新构建,将带来双方安全与利益关切的变化与政策调整,为两国关系脱离对抗找到出路。
其他文献
1963年6月13日,广岛一个漆黑的夜晚。按照当地习俗,人们正为死去的亲人放河灯。一个年轻的父亲站在江边,他的儿子刚刚出生,可是医生告诉他,孩子患有先天智障,丧失了语言能力。他在河灯上写下孩子的名字“大江光”,心里默念:就让孩子安息吧。然而很快,这个念头被打消。那一晚,他在江边发誓:要和大江光一起活下去。  43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个年轻的父亲已成为71岁的老人,他来到了中国,在北京他演讲的题目是《
黎以冲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是一场简单的扣压和解救人质的报复与反报复行动,其背后掩盖的是各方政治利益的较量。    以色列为解救被捕的两名士兵的行动已经迅速扩大为针对黎巴嫩真主党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当人们为黎以炮火下丧失的生命痛心和惋惜的时候,当人们急切呼吁冲突双方尽快停止袭击结束冲突的时候,黎以冲突相关各方,或激战正酣,或不紧不慢、冷眼旁观,似乎都不急于结束这场血与火的冲突。  人们常说,中东这场游
中国在联合国:天使还是恶龙?  Michael Fullilove(悉尼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  《国家利益》  2006年9/10月合刊  美国尼克森中心出版  联合国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以促进其自身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平台。在历史上,中国很少使用否决权,除了台湾问题也很少涉入敏感议题。但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代表在安理会中表现得更为自信。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数量众多的军人和民事警察。现在,派
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作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纲要》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改革;……建立教育
做完这期话题,北京的天气宁静了许多,不但再不见沙尘暴袭来,而且天空中竟飘洒下绵绵细雨。要不是夹杂着黄泥的雨点提醒着我们,也许大家会淡忘曾经狂虐京城的沙尘暴和我们走在街头时那窒息的感觉。  ——编者手记    四月变成了最残忍的月份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这是英国作家艾略特《荒原》中的一句诗。过去我们对此论不以为然,因为我们心中的4月是桃红柳绿、芳菲满地。想不到今年北京的春天却印证了这句话。
丁立圆桌    王义桅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    时下,“国际责任”好像又流行起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是,当西方国家在国际纠纷中陷入泥潭时,往往把目光投向中国,仿佛中国就能够把这些事情搞定(如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缅甸问题、全球变暖问题)。根据他们的能力—意图说,拥有能力却不作为的国家,是不道德的、不负责任的国家。另一方面,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寄予期望,希望中国承担起主
8月3日和4日,在北京首都机场,中国政府为缓解黎巴嫩目前面临的人道危机而向黎政府提供的一批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分批装机启运。援助物资主要包括小型发电机、帐篷、毛毯、卫生装备和部分药品等,先由专机运至约旦,再转运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军事打击使黎巴嫩陷入严重的人道灾难。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纷纷在黎开展了人道救援行动。红十字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呼吁筹款100万美元帮助黎难民。联
美国不大可能在国际上“洗新革面”,对于惟一超级大国来说,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诱惑,当然还有不少陷阱。而历史总在不停地上演一些悲喜剧。    在11月上旬美国举行的中期选举期间,笔者正好在美国参加研讨会,借机与美国学者学生出租车司机等各业人士进行交流,从而对美国中期选举的气氛和争论的话题有所感受。此前舆论和民意调查大多对民主党在众议院翻身有信心,而在参议院获得多数却疑虑重重,然而选举结果却是民主党一举
2006年的全球经济依然延续着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势头,且增势更趋稳定不仅是影响全球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体和重要经济领域形势普遍走好,而且近年来威胁全球经济稳定的主要风险也不同程度地有所缓和然而,有些风险还在趋于恶化    纵观2006年的全球经济走势,以下五大要点尤为引人注目:    全球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普遍看好  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全球经济回升于2004年达到高
近来日子最难熬的政治家大概要算泰国总理他信了。一个多月来,在反对派把他架到了政治“过山车”上后,他信已经有惊无险地转了好几圈。现如今,这辆“过山车”又开始加速了,一向自信而镇定的他信有些乱了方寸。   从3月14日起,数以万计的反对派在总理府前举行游行示威,要求他信下台。泰国《民族报》这样感叹:“反对他信的力量本来各自为战,但一宗股权交易把他们拧在一起。”   2006年1月23日,他信家族控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