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样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奥巴马和罗姆尼,都喜欢吃鸡。
而且他们都吃烤鸡而不吃炸鸡,目的是为了与彼此都注意身材的政敌保持一致,在运动方面,奥巴马喜欢跑步机和呼啦圈,而罗姆尼喜欢自行车。
除了政治和烤鸡之外,还有什么能同时吸引住两位·
答案是——奥巴马和罗姆尼,都爱《星际迷航》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星际迷航》几乎没有印象,上海电视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引进过该剧集的一部分,但没能引发大范围的关注。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星际迷航》的地位高踞在科幻片金字塔的顶端。
浩瀚无边的苍穹令人类充满了遐想,在1961年加加林登上了宇宙之前,宇宙探索热就已经席卷了世界:二战才结束不久,冷战的双方就把目光洒向了太空,这些念头的间接产物有1956年的电影《行星历险》,也有1954年的科幻电视剧集《太空游侠洛基琼斯》。20世纪50年代是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范·沃格特写下了《猎犬号宇宙飞船》、埃里克·弗兰克·拉塞尔写下了《地球人、火星人和机器》。组织、船员关系、任务、舰桥的设计、来自未来的科技……这些元素全都加在一起,就有了《星际迷航》。
1964年,一个叫吉恩·罗登伯里的导演和一家名叫德西路的独立电视制作公司签订了一份三年合约,决定制作电视剧《星际迷航》。
航空工程学是罗登伯里的兴趣所在,这个二战老兵曾为此考取了私人飞行执照,1941年珍珠港遭袭,恰好是在这一年罗登伯里进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担任B-17轰炸机的飞行员,在荣升少尉以后,他退役了,在客运航空公司当驾驶员,又当了几年警察。在20世纪50年代,他写了不少剧本,挺受欢迎。但他最热衷的科幻题材,却并没有得到当时人的热爱,直到世间有了《星际迷航》。
在初诞生的《星际迷航》系列《初代》里,罗登伯里提出了一个超前的设想:在23世纪,种族和性别已不复存在,因此《星际迷航》的主角是一个流着一半外星人血液的男性,而星球战舰的大副,则是一名人类女性。在美国还有很多地区仍然严格地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的1950年代,这简直是离经叛道,但后来,许多人就是因为这种酷劲而迷上了《星际迷航》,这其中就包括黑人总统奥巴马。更何况,在《星际迷航》里,这不是唯一的超前设想。《星际迷航》甚至提出,人类在21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几乎毁灭全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的十几年间,人类进行了第一次翘曲飞行——一次突破光速障碍的试验飞行,在后来的许多科幻作品里,也沿用了这个理论。
罗登伯里的叛逆在当时难以被主流文化认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拒绝了《星际迷航》,转而选择了另外一部中规中矩的《太空迷失》,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却看中了其中的概念:尽管在他们眼中,《星际迷航》太费脑子,并且缺乏劲爆的动作场景。
1966年9月8日,《星际迷航》首播,但反响平平。除了和电视剧里扮演护士的女演员发生婚外恋(后来成立了新的家庭),罗登伯里似乎什么都没得到。
《星际迷航》与太空科技
《星际迷航》的第二季就出现了停播的迹象,收视率低且广告收入也不理想,但一部分死忠粉丝展开了争取运动,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都有星迷不断加入这个队伍,最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被说服制作第三季。在1969年6月首播,也因这一段轶事,《星际迷航》开始吸引更多的眼球,最终受到了惊人的欢迎。
《星际迷航》的流行与美国和苏联进行激烈的科技竞争不无关系,而这在某一方面恰恰促进了太空探索的高速发展,到1977年的时候,《星际迷航》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影响现实生活: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建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后,他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美各地的信件,要求用《星际迷航》中飞船的名字“企业”号为它命名。最后,美国航空航天局采纳了这一建议。不过这架航天飞机,最终并没能如愿飞入太空。
随后,动画版的推出令更多美国以外的人知道了《星际迷航》这部富于想象力的作品。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罗登伯里已经成为了美国各大学的座上客,他常常巡回演讲,用许多《初代》幕后的花絮和趣事来娱乐听众,并宣布他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预言。他开始展示“星舰卷轴”(《星际迷航·初代》被删除场景的集合),最后热情的影迷们开始用“银河巨鸟”(这个称呼也来自《星际迷航》,是一种宇宙生物)来称呼他。
1978年,派拉蒙公司成立电视网,选择了将《星际迷航》作为开山之作,并在开始制作前就写好了12集的剧本,但因为主演档期的问题,在场景都设置好的情况下,只是象征性地拍了几分钟,这些镜头大多用在了后来的电影版里,并满心希望用来对抗《星球大战》。
这段不愉快的经历直接导致1986年续拍时导演拒绝加入,这一季的电视剧,被称为《星际迷航·下一代》,它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风靡全球的电视剧。
霍金、哲学、杀毒软件
《星际迷航·下一代》被誉为整个《星际迷航》系列里最为出色的作品,在其中,物理学家霍金以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出现,在后来他的畅销书中津津乐道于他的“触电”经历。不过几近同一时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在剧评中一本正经地指出《星际迷航》的错误:人物对话时每次都把不定式的结构拆开了。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克罗斯还专门为《星际迷航》写了一本书——《星球旅行的奥秘》。克罗斯直截了当地指出,自己探讨的就是电视剧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幻想技术背后的物理学依据。
与此同时,《星际迷航》里的哲学思考也被引入了大学课堂,美国乔治敦大学就曾开了“哲学与星际迷航”课,探讨在《星际迷航》中一次次出现的形而上学思想,例如时间旅行究竟有没有可能·人是什么·你一定拥有同样的身体、记忆以成为你自己吗·你拥有自由的意志,还是被自然规律胁迫着的·
而作为《星际迷航》亚文化的一种,英国一家杀毒软件公司曾发布了《星际迷航》中外星民族克林贡语言版的杀毒软件。在该公司的广告里,故事被改编为克林贡族丢失的战舰“Klothos”并非因为被其他外星人入侵占领,而是因为Klothos 的指挥官打开了一个带有病毒的附件,考虑到地球人与克林贡族人的传统友谊……
时间回到1991年,《星际迷航》之父罗登伯里逝世,在此以前,他已经很少插手《星际旅行》的管理工作,派拉蒙影业公司(许多《星际旅行》系列电视剧的拥有者)仍给予他足够的尊敬。他的作品直到1994年5月29日才以《曲终人散》的片名剧终,而这时,罗登伯里的骨灰已经被装入一个唇膏大小的胶囊,并送入太空,足以环绕地球轨道六年(之后会焚毁在地球的大气层里)。
在茫茫的宇宙里,他并不孤单,有一颗小行星,以及火星上的一道冲击火山坑都用“罗登伯里”命名。
而且他们都吃烤鸡而不吃炸鸡,目的是为了与彼此都注意身材的政敌保持一致,在运动方面,奥巴马喜欢跑步机和呼啦圈,而罗姆尼喜欢自行车。
除了政治和烤鸡之外,还有什么能同时吸引住两位·
答案是——奥巴马和罗姆尼,都爱《星际迷航》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星际迷航》几乎没有印象,上海电视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引进过该剧集的一部分,但没能引发大范围的关注。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星际迷航》的地位高踞在科幻片金字塔的顶端。
浩瀚无边的苍穹令人类充满了遐想,在1961年加加林登上了宇宙之前,宇宙探索热就已经席卷了世界:二战才结束不久,冷战的双方就把目光洒向了太空,这些念头的间接产物有1956年的电影《行星历险》,也有1954年的科幻电视剧集《太空游侠洛基琼斯》。20世纪50年代是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范·沃格特写下了《猎犬号宇宙飞船》、埃里克·弗兰克·拉塞尔写下了《地球人、火星人和机器》。组织、船员关系、任务、舰桥的设计、来自未来的科技……这些元素全都加在一起,就有了《星际迷航》。
1964年,一个叫吉恩·罗登伯里的导演和一家名叫德西路的独立电视制作公司签订了一份三年合约,决定制作电视剧《星际迷航》。
航空工程学是罗登伯里的兴趣所在,这个二战老兵曾为此考取了私人飞行执照,1941年珍珠港遭袭,恰好是在这一年罗登伯里进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担任B-17轰炸机的飞行员,在荣升少尉以后,他退役了,在客运航空公司当驾驶员,又当了几年警察。在20世纪50年代,他写了不少剧本,挺受欢迎。但他最热衷的科幻题材,却并没有得到当时人的热爱,直到世间有了《星际迷航》。
在初诞生的《星际迷航》系列《初代》里,罗登伯里提出了一个超前的设想:在23世纪,种族和性别已不复存在,因此《星际迷航》的主角是一个流着一半外星人血液的男性,而星球战舰的大副,则是一名人类女性。在美国还有很多地区仍然严格地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的1950年代,这简直是离经叛道,但后来,许多人就是因为这种酷劲而迷上了《星际迷航》,这其中就包括黑人总统奥巴马。更何况,在《星际迷航》里,这不是唯一的超前设想。《星际迷航》甚至提出,人类在21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几乎毁灭全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的十几年间,人类进行了第一次翘曲飞行——一次突破光速障碍的试验飞行,在后来的许多科幻作品里,也沿用了这个理论。
罗登伯里的叛逆在当时难以被主流文化认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拒绝了《星际迷航》,转而选择了另外一部中规中矩的《太空迷失》,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却看中了其中的概念:尽管在他们眼中,《星际迷航》太费脑子,并且缺乏劲爆的动作场景。
1966年9月8日,《星际迷航》首播,但反响平平。除了和电视剧里扮演护士的女演员发生婚外恋(后来成立了新的家庭),罗登伯里似乎什么都没得到。
《星际迷航》与太空科技
《星际迷航》的第二季就出现了停播的迹象,收视率低且广告收入也不理想,但一部分死忠粉丝展开了争取运动,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都有星迷不断加入这个队伍,最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被说服制作第三季。在1969年6月首播,也因这一段轶事,《星际迷航》开始吸引更多的眼球,最终受到了惊人的欢迎。
《星际迷航》的流行与美国和苏联进行激烈的科技竞争不无关系,而这在某一方面恰恰促进了太空探索的高速发展,到1977年的时候,《星际迷航》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影响现实生活: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建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后,他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美各地的信件,要求用《星际迷航》中飞船的名字“企业”号为它命名。最后,美国航空航天局采纳了这一建议。不过这架航天飞机,最终并没能如愿飞入太空。
随后,动画版的推出令更多美国以外的人知道了《星际迷航》这部富于想象力的作品。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罗登伯里已经成为了美国各大学的座上客,他常常巡回演讲,用许多《初代》幕后的花絮和趣事来娱乐听众,并宣布他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预言。他开始展示“星舰卷轴”(《星际迷航·初代》被删除场景的集合),最后热情的影迷们开始用“银河巨鸟”(这个称呼也来自《星际迷航》,是一种宇宙生物)来称呼他。
1978年,派拉蒙公司成立电视网,选择了将《星际迷航》作为开山之作,并在开始制作前就写好了12集的剧本,但因为主演档期的问题,在场景都设置好的情况下,只是象征性地拍了几分钟,这些镜头大多用在了后来的电影版里,并满心希望用来对抗《星球大战》。
这段不愉快的经历直接导致1986年续拍时导演拒绝加入,这一季的电视剧,被称为《星际迷航·下一代》,它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风靡全球的电视剧。
霍金、哲学、杀毒软件
《星际迷航·下一代》被誉为整个《星际迷航》系列里最为出色的作品,在其中,物理学家霍金以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出现,在后来他的畅销书中津津乐道于他的“触电”经历。不过几近同一时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在剧评中一本正经地指出《星际迷航》的错误:人物对话时每次都把不定式的结构拆开了。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克罗斯还专门为《星际迷航》写了一本书——《星球旅行的奥秘》。克罗斯直截了当地指出,自己探讨的就是电视剧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幻想技术背后的物理学依据。
与此同时,《星际迷航》里的哲学思考也被引入了大学课堂,美国乔治敦大学就曾开了“哲学与星际迷航”课,探讨在《星际迷航》中一次次出现的形而上学思想,例如时间旅行究竟有没有可能·人是什么·你一定拥有同样的身体、记忆以成为你自己吗·你拥有自由的意志,还是被自然规律胁迫着的·
而作为《星际迷航》亚文化的一种,英国一家杀毒软件公司曾发布了《星际迷航》中外星民族克林贡语言版的杀毒软件。在该公司的广告里,故事被改编为克林贡族丢失的战舰“Klothos”并非因为被其他外星人入侵占领,而是因为Klothos 的指挥官打开了一个带有病毒的附件,考虑到地球人与克林贡族人的传统友谊……
时间回到1991年,《星际迷航》之父罗登伯里逝世,在此以前,他已经很少插手《星际旅行》的管理工作,派拉蒙影业公司(许多《星际旅行》系列电视剧的拥有者)仍给予他足够的尊敬。他的作品直到1994年5月29日才以《曲终人散》的片名剧终,而这时,罗登伯里的骨灰已经被装入一个唇膏大小的胶囊,并送入太空,足以环绕地球轨道六年(之后会焚毁在地球的大气层里)。
在茫茫的宇宙里,他并不孤单,有一颗小行星,以及火星上的一道冲击火山坑都用“罗登伯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