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认识的判断,很显然,和谐的师生关系、愉快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接下来,于老师引入课堂正题,和学生商量愿不愿考试,对于考试,学生有答愿意的,有答不愿意的,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好几个学生头脑很冷静,会分析问题,不自觉地表达了自己对“考试”的认识。
5分钟的“考试”,全班学生做得正确的只有赵一帆同学,揭开谜底,原来这张试卷的十道题目只要求做一、二题,而绝大部分学生却置“要细心”和“要按要求做”的要求于不顾。对于这个学习要求,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被诱惑了,有的说被人给耍了,有的说这是老师设下一个陷阱,有的说被“5分钟”误导了,有的说自己后悔莫及……好几个学生的自我评价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还有很多同学想发言,这说明他们都在主动思考,积极地对这次“考试”进行总结。
营造了课堂情境,于老师顺势提出作文的概念,学生感觉到的想说想写,首先是拟题,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有“都是‘老孤狸’惹的祸”,有“到底怪谁”等。有了好题目,然后就写真实感受。就作文训练而言,学生说题目的过程和写作文的过程相当容易,也就是学习的自我感觉很轻松很容易。
学生写好之后,于老师让他们交流展示,先让一个学生指定一位不喜欢作文的人读。从学生自我评价这个角度看,“不喜欢作文”意味着在作文方面是一个学困生,于老师没有把目光放在那些相对优秀的学生身上,他的心中装着全体学生,如果“不喜欢作文”的学生都能写,其他学生更不用说。那么,被指名的这个学生写得如何呢?他这篇《智力陷阱》的作文内容是:“一张试卷,一个智力陷阱,这就是于老师出的试卷……看,如果不三思,要惹多少祸。最后一点,我要提醒大家,做于永正老师出的试卷,要百分之一百二十地仔细。”他一边读于老师一边评,有标点问题,有用词问题,有句子问题。把这个学生的作文看作是学习的自我评价,那么于老师的点评就帮助他大大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于老师再让学生去指定一位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来读,她写的是《粗心的惩罚》,果然要比前面一位学生写得好得多,边读边评后,于老师直接让其进行了自我评价:“首先我来听你的课非常荣幸,其次呢,我觉得这次考试吧,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人生当中最难得,也是最难忘的一次。”
于老师的这种安排是有深意的,借助于让学生去指名,弥补了对学情不了解的遗憾;让学困生和优生分别朗读,既给学困生有机会展示,又能给全体学生示范。这样,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每个学生都会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再后面有一个学生在朗读作文后,居然说“于老师,我还想说一下”,她说“其实,我在班里的地位不是很高,习作水平只是一般。而你这回真是高估我了!我只不过口头表达能力好一点,说得好听一点而已,平时只是有勇气爱发言,其实这回您真的高估我了”……
最后,赵一帆同学朗读完自己的作品后,饶有兴味地说道:“老师,我结尾写得有点潦草……老师你太高估我了,我只有几句写得比较好。”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不用于老师提醒,学生已经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能较好地运用口头表达形式,使自我评价生动有趣。
由此可见,从自我评价的角度看,这节作文课确实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而这种效果的取得,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自我评价生动有趣。(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级中学)
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认识的判断,很显然,和谐的师生关系、愉快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接下来,于老师引入课堂正题,和学生商量愿不愿考试,对于考试,学生有答愿意的,有答不愿意的,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好几个学生头脑很冷静,会分析问题,不自觉地表达了自己对“考试”的认识。
5分钟的“考试”,全班学生做得正确的只有赵一帆同学,揭开谜底,原来这张试卷的十道题目只要求做一、二题,而绝大部分学生却置“要细心”和“要按要求做”的要求于不顾。对于这个学习要求,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被诱惑了,有的说被人给耍了,有的说这是老师设下一个陷阱,有的说被“5分钟”误导了,有的说自己后悔莫及……好几个学生的自我评价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还有很多同学想发言,这说明他们都在主动思考,积极地对这次“考试”进行总结。
营造了课堂情境,于老师顺势提出作文的概念,学生感觉到的想说想写,首先是拟题,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有“都是‘老孤狸’惹的祸”,有“到底怪谁”等。有了好题目,然后就写真实感受。就作文训练而言,学生说题目的过程和写作文的过程相当容易,也就是学习的自我感觉很轻松很容易。
学生写好之后,于老师让他们交流展示,先让一个学生指定一位不喜欢作文的人读。从学生自我评价这个角度看,“不喜欢作文”意味着在作文方面是一个学困生,于老师没有把目光放在那些相对优秀的学生身上,他的心中装着全体学生,如果“不喜欢作文”的学生都能写,其他学生更不用说。那么,被指名的这个学生写得如何呢?他这篇《智力陷阱》的作文内容是:“一张试卷,一个智力陷阱,这就是于老师出的试卷……看,如果不三思,要惹多少祸。最后一点,我要提醒大家,做于永正老师出的试卷,要百分之一百二十地仔细。”他一边读于老师一边评,有标点问题,有用词问题,有句子问题。把这个学生的作文看作是学习的自我评价,那么于老师的点评就帮助他大大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于老师再让学生去指定一位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来读,她写的是《粗心的惩罚》,果然要比前面一位学生写得好得多,边读边评后,于老师直接让其进行了自我评价:“首先我来听你的课非常荣幸,其次呢,我觉得这次考试吧,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人生当中最难得,也是最难忘的一次。”
于老师的这种安排是有深意的,借助于让学生去指名,弥补了对学情不了解的遗憾;让学困生和优生分别朗读,既给学困生有机会展示,又能给全体学生示范。这样,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每个学生都会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再后面有一个学生在朗读作文后,居然说“于老师,我还想说一下”,她说“其实,我在班里的地位不是很高,习作水平只是一般。而你这回真是高估我了!我只不过口头表达能力好一点,说得好听一点而已,平时只是有勇气爱发言,其实这回您真的高估我了”……
最后,赵一帆同学朗读完自己的作品后,饶有兴味地说道:“老师,我结尾写得有点潦草……老师你太高估我了,我只有几句写得比较好。”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不用于老师提醒,学生已经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能较好地运用口头表达形式,使自我评价生动有趣。
由此可见,从自我评价的角度看,这节作文课确实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而这种效果的取得,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自我评价生动有趣。(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