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女神,为工作苦学理发
王丹凤1924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原名王玉凤。因为经营旅店的爸爸爱看戏,她也经常陪同前往各个剧院,耳濡目染,就慢慢喜欢上了舞台。
16岁那年,王丹凤跟着邻居去电影公司参观,正赶上电影《龙潭虎穴》在拍摄,导演朱石麟一下就看中了她,让她扮个小丫头端茶来试镜,没想到她十分上镜,而且非常抢眼。
虽然父母一开始并不同意,但她还是和导演签了3年的片约,还改了一个更有意义的新名字“王丹凤”,意为丹凤朝阳。
签约第二年,王丹凤就在《新渔光曲》中担纲主演,初出茅庐的王丹凤,把一个受尽欺辱又贫穷善良的渔家女演得十分到位。影片上映后,她一举成名,还被影迷们称为“小周璇”。
王丹凤是标准的上海美人,樱桃嘴、杨柳腰、洋派的发型,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漂亮面容可以叩开演艺的大门,但也免不了被贴上花瓶的标签。想要走得长远,仅靠漂亮是远远不够的。
对此,年纪轻轻的王丹凤看得十分明白。为了磨炼演技,她开始疯狂接戏,《三朵花》《丹凤朝阳》《青青河边草》……5年间,她一连拍了25部影片,在当时上海电影圈的女演员中,享有“高产女星”的声誉。
后来王丹凤受邀到香港发展,并被港媒评为“沪港四大女星”之一,其他3位分别是李丽华、周璇、白光。
1950年,王丹凤回国探亲,看到了一个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新时代的来临。解放军艰苦朴素的作风,更让年仅25岁的王丹凤心中產生了极大震动。不久,她便在祖国和爱情的召唤下,离开香港回到上海。
出身于电影世家的柳和清,因为欣赏王丹凤的纯朴正派,已对她紧追数载。柳和清不同于一般的公子哥,他是细心体贴的绅士,对王丹凤的感情也是真挚而专情的,所以才最终赢得美人心,于1951年把“女神”迎娶回家。
婚姻并没有让王丹凤放弃心爱的电影事业。1952年,她加入新组建的上海制片厂,先后出演了《护士日记》《女理发师》等多部影片。
为了塑造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王丹凤在演技上没少下功夫。为了演好小护士,她不仅到上海护士专科学校学习,还访谈了好多即将毕业的护士。
出演《女理发师》之前,她专门到上海南京路理发店拜沪上名剪刘瑞卿为师。王丹凤虚心好学,没有一点明星架子,天天准时到店里当学徒。很快,理发店门前天天清早排起影迷长队。“我在店里头,外头就有人敲窗户。后来我就不能去了,还好我已经学了一些理发技艺。”王丹凤回忆那时的情景,仍很陶醉。
厄运袭来,与“资本家丈夫”共患难
此后多年间,王丹凤凭借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出众形象和演技,为广大影迷奉献了《家》《海魂》《桃花扇》《护士日记》等诸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她被评为新中国深受观众喜爱的“二十二大明星”之一。
“文革”中,虽然柳和清在解放后已经成为上影厂的摄影师,但因为他是资本家后代,受到了残酷批斗。而王丹凤这位成名于旧社会的大明星,嫁给“资本家后代”后,又在新中国影坛上赢得了颇多赞誉,在那个动荡时期自然也“罪责难逃”。
此时,有人劝她说:“你下过农村,去过缅甸,受过毛主席的接见,还进过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的家门……只要能跟丈夫划清界线,这些不凡经历,足以保证你不挨批斗,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王丹凤毅然拒绝了:“他对我那么好,我凭什么要背叛他?不能共患难,那还能叫夫妻吗?”
王丹凤的“不识时务”,换来了更残酷的打击。随后,她甚至被人诬陷为“美蒋特务”“国际间谍”,和丈夫一起挨批斗,还遭到人身攻击。
直到1968年,在秋风萧瑟、严冬将临的时候,王丹凤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接受思想改造。
无论是走红地毯,还是踏水车、踩秧田;无论是头顶光环的熠熠红星,还是下厂劳动的普通女工,柳和清与王丹凤始终是左右相随,忠于爱情,矢志不渝。
1978年,王丹凤重见艳阳天,被平反后参演了电影《失去记忆的人》。随后,她又与韩非、孙景璐等老演员一起主演了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并于1980年与项堃一起主演了《玉色蝴蝶》。
从那以后,王丹凤就再也没有接拍电影,《玉色蝴蝶》也就成了她告别影坛的封箱之作。那一年,王丹凤56岁。
淡出影坛后,王丹凤并没有赋闲在家。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深入基层,参政议政。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王丹凤从一个著名影星,成长为在上海政协和全国政协会议上频频亮相的社会活动家,一个促进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
1985年1月20日,对于王丹凤和柳和清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夫妻俩应邀来到华盛顿,参加美国总统里根的就职典礼。中国电影界人士,恐怕没有第二对能像王丹凤夫妇这样受此礼遇!
93岁美丽依然,岁月从不败美人
1989年,丈夫柳和清退休后,王丹凤和他移居香港,开了一家名叫“功德林”的素食馆。“功德林”不仅宾客满座,还成了沪港两地文化界人士云集之地。香港的报纸如此评价“功德林”:别人开餐馆只管做生意,柳和清先生出身电影世家,又有夫人王丹凤作后盾,功德林就开得颇有内涵和修养,就连菜谱都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
十几年前,他们把功德林转了出去,年过八旬的老两口又回到上海,过起了半隐居式的晚年生活。
此后,王丹凤夫妇除了见几个老朋友、参加必要的公益活动外,基本闭门不出。“丹凤和我年纪都大了,什么都看淡了,回沪后,几乎谢绝了一切采访。更何况,她本就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晚年说起爱妻,柳和清老先生的言语中,依然充满着爱意。
一切顺其自然,是王丹凤老两口处事的原则与长寿法门。“生活就是这样,有顺境,就会有逆境。只要你的心大了,遇到的事也就小了。”她晚年曾这样向女儿们传授生活经验。
王丹凤和丈夫相看两不厌地走过了65年,直到2016年,柳和清去世。
虽然自从上世纪80年代息影以来,王丹凤便基本断了和外界的联系,但在2017年6月17日开幕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竟破天荒地露面了,并笑称自己“也不能太宅”。
电影节上,王丹凤登台接受了组委会颁发给她的终身成就奖。这次,她依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简单致谢,淡淡然地在万千掌声中微笑。
如今的王丹凤老人鲜少出门,除了看看喜欢的书和影视剧,就爱在家里种些花花草草和小青菜。年过九旬的她,至今保持着美人的体面——出门时发型梳得一丝不乱,衣服纤尘不染。
岁月不曾败美人,这位“不老女神”在93载人生起伏中,活出了许多人想要的样子。
王丹凤1924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原名王玉凤。因为经营旅店的爸爸爱看戏,她也经常陪同前往各个剧院,耳濡目染,就慢慢喜欢上了舞台。
16岁那年,王丹凤跟着邻居去电影公司参观,正赶上电影《龙潭虎穴》在拍摄,导演朱石麟一下就看中了她,让她扮个小丫头端茶来试镜,没想到她十分上镜,而且非常抢眼。
虽然父母一开始并不同意,但她还是和导演签了3年的片约,还改了一个更有意义的新名字“王丹凤”,意为丹凤朝阳。
签约第二年,王丹凤就在《新渔光曲》中担纲主演,初出茅庐的王丹凤,把一个受尽欺辱又贫穷善良的渔家女演得十分到位。影片上映后,她一举成名,还被影迷们称为“小周璇”。
王丹凤是标准的上海美人,樱桃嘴、杨柳腰、洋派的发型,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漂亮面容可以叩开演艺的大门,但也免不了被贴上花瓶的标签。想要走得长远,仅靠漂亮是远远不够的。
对此,年纪轻轻的王丹凤看得十分明白。为了磨炼演技,她开始疯狂接戏,《三朵花》《丹凤朝阳》《青青河边草》……5年间,她一连拍了25部影片,在当时上海电影圈的女演员中,享有“高产女星”的声誉。
后来王丹凤受邀到香港发展,并被港媒评为“沪港四大女星”之一,其他3位分别是李丽华、周璇、白光。
1950年,王丹凤回国探亲,看到了一个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新时代的来临。解放军艰苦朴素的作风,更让年仅25岁的王丹凤心中產生了极大震动。不久,她便在祖国和爱情的召唤下,离开香港回到上海。
出身于电影世家的柳和清,因为欣赏王丹凤的纯朴正派,已对她紧追数载。柳和清不同于一般的公子哥,他是细心体贴的绅士,对王丹凤的感情也是真挚而专情的,所以才最终赢得美人心,于1951年把“女神”迎娶回家。
婚姻并没有让王丹凤放弃心爱的电影事业。1952年,她加入新组建的上海制片厂,先后出演了《护士日记》《女理发师》等多部影片。

为了塑造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王丹凤在演技上没少下功夫。为了演好小护士,她不仅到上海护士专科学校学习,还访谈了好多即将毕业的护士。
出演《女理发师》之前,她专门到上海南京路理发店拜沪上名剪刘瑞卿为师。王丹凤虚心好学,没有一点明星架子,天天准时到店里当学徒。很快,理发店门前天天清早排起影迷长队。“我在店里头,外头就有人敲窗户。后来我就不能去了,还好我已经学了一些理发技艺。”王丹凤回忆那时的情景,仍很陶醉。
厄运袭来,与“资本家丈夫”共患难
此后多年间,王丹凤凭借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出众形象和演技,为广大影迷奉献了《家》《海魂》《桃花扇》《护士日记》等诸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她被评为新中国深受观众喜爱的“二十二大明星”之一。
“文革”中,虽然柳和清在解放后已经成为上影厂的摄影师,但因为他是资本家后代,受到了残酷批斗。而王丹凤这位成名于旧社会的大明星,嫁给“资本家后代”后,又在新中国影坛上赢得了颇多赞誉,在那个动荡时期自然也“罪责难逃”。
此时,有人劝她说:“你下过农村,去过缅甸,受过毛主席的接见,还进过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的家门……只要能跟丈夫划清界线,这些不凡经历,足以保证你不挨批斗,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王丹凤毅然拒绝了:“他对我那么好,我凭什么要背叛他?不能共患难,那还能叫夫妻吗?”
王丹凤的“不识时务”,换来了更残酷的打击。随后,她甚至被人诬陷为“美蒋特务”“国际间谍”,和丈夫一起挨批斗,还遭到人身攻击。
直到1968年,在秋风萧瑟、严冬将临的时候,王丹凤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接受思想改造。
无论是走红地毯,还是踏水车、踩秧田;无论是头顶光环的熠熠红星,还是下厂劳动的普通女工,柳和清与王丹凤始终是左右相随,忠于爱情,矢志不渝。
1978年,王丹凤重见艳阳天,被平反后参演了电影《失去记忆的人》。随后,她又与韩非、孙景璐等老演员一起主演了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并于1980年与项堃一起主演了《玉色蝴蝶》。
从那以后,王丹凤就再也没有接拍电影,《玉色蝴蝶》也就成了她告别影坛的封箱之作。那一年,王丹凤56岁。
淡出影坛后,王丹凤并没有赋闲在家。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深入基层,参政议政。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王丹凤从一个著名影星,成长为在上海政协和全国政协会议上频频亮相的社会活动家,一个促进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
1985年1月20日,对于王丹凤和柳和清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夫妻俩应邀来到华盛顿,参加美国总统里根的就职典礼。中国电影界人士,恐怕没有第二对能像王丹凤夫妇这样受此礼遇!
93岁美丽依然,岁月从不败美人
1989年,丈夫柳和清退休后,王丹凤和他移居香港,开了一家名叫“功德林”的素食馆。“功德林”不仅宾客满座,还成了沪港两地文化界人士云集之地。香港的报纸如此评价“功德林”:别人开餐馆只管做生意,柳和清先生出身电影世家,又有夫人王丹凤作后盾,功德林就开得颇有内涵和修养,就连菜谱都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
十几年前,他们把功德林转了出去,年过八旬的老两口又回到上海,过起了半隐居式的晚年生活。
此后,王丹凤夫妇除了见几个老朋友、参加必要的公益活动外,基本闭门不出。“丹凤和我年纪都大了,什么都看淡了,回沪后,几乎谢绝了一切采访。更何况,她本就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晚年说起爱妻,柳和清老先生的言语中,依然充满着爱意。
一切顺其自然,是王丹凤老两口处事的原则与长寿法门。“生活就是这样,有顺境,就会有逆境。只要你的心大了,遇到的事也就小了。”她晚年曾这样向女儿们传授生活经验。
王丹凤和丈夫相看两不厌地走过了65年,直到2016年,柳和清去世。
虽然自从上世纪80年代息影以来,王丹凤便基本断了和外界的联系,但在2017年6月17日开幕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竟破天荒地露面了,并笑称自己“也不能太宅”。
电影节上,王丹凤登台接受了组委会颁发给她的终身成就奖。这次,她依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简单致谢,淡淡然地在万千掌声中微笑。
如今的王丹凤老人鲜少出门,除了看看喜欢的书和影视剧,就爱在家里种些花花草草和小青菜。年过九旬的她,至今保持着美人的体面——出门时发型梳得一丝不乱,衣服纤尘不染。
岁月不曾败美人,这位“不老女神”在93载人生起伏中,活出了许多人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