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内惩戒现象的思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校内合理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多或少的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合理的惩戒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所以家长社会赋予老师相应的惩戒权。但这种“合理”的界限教师往往拿捏不准,使其变为体罚,致使儿童身心受伤。以“虐童案”为例,本文提出四点对校内合理惩戒完善的建议。分别是:(1)制定具体的明确的有关校内合理惩戒的法律规范;(2)增加虐童罪或者扩大虐待罪的主体;(3)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报和监督制度;(4)采用替代处罚
  关键词 体罚 制度 法规 建议
  作者简介:王丹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科三年级,研究方向:刑法学。
  2012年10月24日,女教师颜某双手扯住一名男童双耳,将其提起离开地面。另一位女教师童某则拍照并发到网上。浙江省温岭市公安局10月25日依法对两名涉嫌体罚幼童的女教师颜某和童某作出了因寻衅滋事犯罪被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但是在11月16日,却以颜某不构成犯罪为由,将其无罪释放。此判决引起社会热议。人们都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为祖国的花朵日日浇水。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告诉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如此尊重的老师,父母相信的老师,为何会对学生做出此种令人发指的事情。
  笔者一直认为,合理的惩戒对于儿童是有好处的。但是,这种“合理”的界限教师往往拿捏不准。校内由惩戒变为体罚的案件屡禁不止,所以本文从我国涉及合理惩戒的法律和现状说起,对比国外相对健全的法律规定,提出四点对我国校内合理惩戒完善的建议。
  一、我国涉及合理惩戒的相关法律及现状
  我国有关体罚的法律主要有以下三条: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与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现行的法律虽然明确禁止体罚,但相关条款字义却非常模糊,在法律责任的追究上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所以在以往即便发生了超过合理惩戒的体罚这种侵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也多以内部行政处分的方式解决。遗憾的是在现实中,这种可怜的内部行政处分也几乎成了一纸空文。这样,更使得中国保护未成年人不受过度惩戒的相关法律就没有实质性作用了。在民事上,老师对学生的过度体罚必然是一种侵权行为。在刑事上,若体罚导致学生轻伤以上,则受刑罚定罪处罚。但是对于如上述案例来说,我国刑法没有一个确切的罪名处罚他们。控方以用寻衅滋事罪起诉,由于颜某的行为并不构成该罪,所以将其无罪释放。这是我国相关法律不够规范全面的结果。
  就现有罪名来说,体罚造成儿童心理及身体的伤害应如何定罪。如果把体罚学生定义为寻衅滋事,笔者认为是不太恰当地。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那么这些对学生过度体罚构成犯罪的老师该被判处虐待罪、故意伤害、侮辱罪,还是寻衅滋事罪?虐待罪指的是虐待家庭成员,幼儿、学生不属于教师的家庭成员,因此没法以此罪立案。而故意伤害罪的立案条件是要求构成轻伤,体罚学生大多数是构不成轻伤这么严重的。侮辱罪是“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若要证明“情节严重”,对想要提起诉讼的家长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以上三种罪名是无法成立的。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原则,牵强的使用了寻衅滋事罪有些逾矩了。所以11月16日颜某被无罪释放。虽然社会很愤慨,但是就现有法律来讲,此判决符合法治精神。笔者认为,教师如此体罚学生,有社会危害性,也有刑事违法性,更有应受刑罚处罚性,颜某是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
  二、国外有关合理惩戒的现状及态度
  合理惩戒的度拿捏不好,就会成为体罚。世界各地都有教育,那么其他国家关于合理惩戒是如何规定的,是偏向前者还是后者的定义?世界各国对惩戒的态度分为三类。
  (一)完全禁止惩戒
  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它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目前下列国家完全禁止惩戒体罚儿童:奥地利、芬兰、拉脱维亚、克罗地亚、德国、挪威、塞浦路斯、以色列、瑞典、丹麦、冰岛、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
  (二)国家允许合理惩戒
  世界各国对合理的惩戒看法不同,主要争议在其是否人道和有效方面。以美国为例,美国法律规定,在学校执行教育法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实施合理的惩戒,判例法的原则是“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儿童”。美国人权法下的体罚定义是:“任何处罚,其中的物理力,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疼痛或不适。”美国已经有29个州取消了惩戒教育,在对于其他21个州惩戒学生仍然是合法的,但在允许惩戒的情况下有严格的规定。美国有关惩戒的法律详细到何种程度呢,以佛罗里达州为例。其政策规定,教师可以惩罚学生,这种惩罚包括用不超过二尺长、三四寸宽的木板打不服从学生的臀部,但不能超过5下,并且不能造成身体的明显伤害。这就很好的对合理的惩戒和体罚做出了明确的界限。
  在韩国,教师是可以对违纪的学生作出相应的惩戒的。但教师在实施中必须做到以下四点:(1)实施惩戒之前要向学生讲清理由;(2)实施惩戒前对学生的身体、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延期进行惩戒;(3)学生可提出以校内义务劳动来代替惩戒;(4)惩戒必须在有校监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对惩戒手段和过程,韩国还有详细的规定,比如,对小学、初中生,用直徑1厘米、长度不超过50厘米的木棍,对高中生,木棍直径可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不超过60厘米。这也是合理惩戒与体罚的界限。   (三)先禁止惩戒,后恢复或者要求恢复的呼声愈强
  英国曾禁止教师在公立学校惩戒学生,并逐渐扩展到私立学校以及校外,要求家长也不得惩戒学生。但很快有40多所学校的教师和一些家长联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恢复合理惩戒,他们认为:禁止惩戒使学校纪律下降,而且惩罚教育是符合《圣经》要求的。于是,英国又颁布了相关法案。此法案的颁布使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力。新法生效后,教师获得在学校使用身体武力阻止学生打架的权力,以及不经家长许可对学生实施放学后或周末留校的处罚。新法颁布之后,英国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规定了具体要求。例如,鞭子或皮带必须是经过认可的标准,必须备有惩罚记录,年龄在8岁以下儿童禁止体罚,打手心时每双手不得超3下,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6下等。
  日本二战后一度禁止惩戒学生,要求“轻松教育”,但随之而来的校园暴力事件增多的后果,让日本准比允许合理的惩戒学生。
  此类国家虽然允许校内惩戒,但是对于过度和合理的界限也给的比较明确。
  三、对校内合理惩戒完善的建议
  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在课堂上维持秩序的人,可能会诉诸于惩戒,因为它是快速的管理,因为学校缺乏资源和培训纪律的替代方法。所以多数老师认为惩戒是一种无成本高效益的手段。可是当惩戒这种教育手段过重变为体罚时,就是得不偿失了。对比国外相关立法,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对校内合理惩戒完善的建议。
  (一)制定具体明确的有关校内合理惩戒的法律规范
  在允许惩戒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相关的法律是非常细致的,多粗的工具、敲打学生的部位以及数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反观我国的相关规定,则是少得可怜,所以体罚才会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合理惩戒及体罚的规定只有寥寥数语,并没有具体明确。所以,我国应该仿照国外允许合理的惩戒,考量具体事件、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不同违规的学生做出相应的体罚限制;加大对老师的处罚力度;不在公共场所体罚打骂学生,以照顾其自尊心。
  (二)增加虐童罪或扩大虐待罪的主体
  如果因为过度体罚学生,致使其轻伤或者自杀身亡,该教师必定受到刑事制裁。但大多数案例并没有如此严重,如若我国有虐童罪,笔者认为对于教师定罪处罚会更简单一些。但是我国刑法现在没有这一罪名。在该案中,颜某是在教室里利用职务之便,侵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所以,增设虐童罪,对教师更好定罪处罚,对社会更有威慑力。
  有学者认为,一有风吹草动就增设罪名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那么,依笔者之见,亦可以扩大虐待罪的主体。1997年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后,废除了类推制度。那么我们就不能将该老师的行为类推为虐待罪或者故意伤害罪。但可以将虐待罪中规定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扩大为“被监护的人员”。
  (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报和监督制度
  在国家方面,应该增加完善立法。在社会方面,则应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报和监督制度,形成体系化的、成熟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建立专门的儿童保护福利机构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遵守法律,此時人民群众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社会各级人士积极参与,对保护儿童的利益有很大的作用。
  (四)采用替代处罚
  韩国关于惩戒的规定中有一条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可提出以校内义务劳动来代替惩戒。这样不仅让其了解自己的错误,也在其他方面锻炼了学生。就如同森隆夫所言的德育罚,智育罚,体育罚。用替代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是自由的,更容易积极改正错误,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
  此外,还应明确惩戒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社会上,如果一个人犯了错,会有相关机关予以惩戒。对于孩童,校内惩戒就是学校里的最高处罚,有关惩戒的规定就是学生行为的底线。对学生的惩戒不仅是对学生违纪的一种惩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法治教育,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儿童选择错误的情况下,适度合理的惩戒是具有教育性质的,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行走。所以惩戒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从而维护学校的纪律。
  教师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教师适量适度的惩戒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过度则反之。学校中由合理惩戒变为过度体罚儿童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立法的完善,亦要靠广泛民众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当事人的自觉。世界各国有很多国家关于校内合理惩戒的法律条文相当成熟,也比较成功,我们应该大胆的吸收借鉴,促使中国儿童尽快得到他们该有的权利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强军.虐童女教师涉罪行为的法理解析.检察日报.2012.
  [2]刘宪权.“虐童案”处理应纳入法制轨道.法制日报.2012.
  [3]周桂荣.学校体罚儿童研究现状及应对措施调查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8).
  [4]蒋淑波.试论教师的批评教育权与体罚的法律边界.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
  [5]李国徽.“教师批评权”的实现困境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中小学为例.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 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广州市花都区的经济秩序。本文通过对广州市花都区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统计分析,透视广州市花都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基本特点,分析犯罪的原因,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犯罪 三打两建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74-02  近年来,广州市花都区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逐年增多,尤其是2
摘 要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大政府”或“小政府”的辩论经久不息,《权利的代价: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收》一书的问世在这一辩题上形成了新的立场,然而本文出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乱象而对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批评并不公允。但是,它为我们审视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大小政府 公共权威 公民权利 中国模式  作者简介:洪鑫诚,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研究与两岸关系。  中图
一、引言  为了探索贫困群体的社会不满与社会稳定的联系,找出政府治理在其中的定位,以探讨贫困群体的社会满意度与政府治理的关系为目的,对重庆市北碚区进行调研。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简单说明研究目的;第二部分为调查结果,详细介绍贫困群体的社会满意度,分别对生存状况、社会分配状况、社会安全感和社会制度四个方面的满意情况进行说明;第三部分为分析与结论,分析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满意度与政府治理的
摘要:网络环境下链接侵犯著作权纠纷较多,如何认定链接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分歧较大。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别链接服务的内容、方式,所设链接的经济价值等内容,以链接服务提供商的预见能力、控制能力为依据,以及收益与风险相一致的原则,赋予链接服务提供商不同程度的注意义务,以明确“应知”侵权事实的情况准确认定链接服务提供商的间接侵权责任。  关键词:链接服务;间接侵权;主动链接;深层链接  作者简介:杜艺敏,北
摘 要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作为两种基本的规制手段,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找寻一条和谐共生之路,关系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也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未来。  关键词 民间法 国家法 冲突协调  作者简介:刘爱迪,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007-0
摘 要 《论法的精神》作为一部鸿篇巨制永载史册。书中区别的三种政体,强调公民精神,雕琢三权分立、论述法与气候土壤、法与习俗宗教无不体现其活泼俊逸、诗意盎然的风格,历经沉淀、质直浑厚的学养,博学缜密、研精毕智的思辨。以后人的眼光视之,书中的某些论点确有其值得商榷之处。推古而论今,在公权与私权碰撞、公共信任与个体权利矛盾的时代,构建和修正一个平衡的法律框架甚是值得思索。  关键词 一项好法规 公共信任
摘 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话题。而马克思早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对青年择业的很多问题作了阐述。这些阐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联系与差别,正是这些联系与差别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职业选择 生涯规划 理想  作者简介:汪小丽,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D9
摘 要 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由来已久,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女性权益保护在立法层面上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广东省及部分地区的立法执法部门突破思想理念阻力,在立法保护出嫁女权益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出嫁女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农村妇女未能获得法律规定的完整的土地权利。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提高女性的整体地位,是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分析出嫁女权益保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规模的不断壮大,学界越来越关注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在对策建议层面也多以放宽法律限制为重点。面对现实中层出不穷的内生问题与外在瓶颈,必须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全方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公司治理 社会嵌入理论  作者简介:谢林钰,澳门科技大学。  
摘 要 法律作为一国之规,一直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法律体系作为反映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重要社会意识,它在体现国家特质、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融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为实现自我规范而创制法律,本身就是对有序社会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而这种反馈与特定时间和地点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并最终沉淀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大陆法系 法律制度 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姜民真,山东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