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堂数学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扩展延伸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展示。就如何做好课堂提问,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做了一些研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近几年来,农村学校分配的年轻教师少,大多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尽管学校在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培训,但老套的“一问一答”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轻就重、不小就大、不低就高、不偏就离,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也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巧妙提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就此,我认为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应做到适度
“适度”就是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该问则问,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彻底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思维不但得不到训练,还会使学生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多数学生不动脑筋跟着别人附和应答。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摸得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利用“班班通”,把事先收集的画“给爷爷读报”展示在屏幕上,这幅画人物简单明确、思想性好,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现实,当屏幕一打开,马上就引起了小学生的注意,并聚精会神地看,这时,我稍等了一下便问:“这幅画上有几个人?”答:两个人。问:这两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是老的还是小的?你能看出来吗?答:一个是老爷爷,一个是小姐姐。问:你怎么能看出是老爷爷呢?答:因为胡子和头发都白了,脸上有很深的皱纹,还拿着个烟袋呢!问:你怎么看出是小姐姐呢?答:她梳着小辫,头上戴着红色的小花呢!问:他们在做什么呢?答:老爷爷在高兴地听着小姐姐读报呢!问:你怎么看出来的呢?答:看老爷爷那个样子是在一边听,一边想,眼睛没有看着报纸。问:小姐姐读报时,从脸上的表情能看出什么呢?答:能看出小姐姐很高兴。老爷爷也很高兴。然后,教会学生怎样看数学书上的图。看图上画的什么,数一数有几个,边看、边想、边说。看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知识。
二、课堂提问应做到适量
学生对每堂课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想使你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思维的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一堂好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当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
式解答后,我板书了线段图和算式, 14÷12=116.7%,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从问题“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是求实际造林数与计划造林数的比,要以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12公顷)作为单位“1”,求14是12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紧接着我提问:从题目看,原计划造林多还是实际造林多?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改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线段图说明,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启发学生想,“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 再进一步提问:根据以上分析,要求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全班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解决了问题。
三、课堂提问应关注全体学生
如果一味的只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亲和力
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的顾虑,走近老师的思维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的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这只是初步探索中的一些粗浅的经验,如何做到合理的提问,以切实达到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作用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今后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将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堂数学课的提问,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近几年来,农村学校分配的年轻教师少,大多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尽管学校在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培训,但老套的“一问一答”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轻就重、不小就大、不低就高、不偏就离,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也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巧妙提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就此,我认为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应做到适度
“适度”就是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该问则问,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彻底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思维不但得不到训练,还会使学生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多数学生不动脑筋跟着别人附和应答。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摸得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利用“班班通”,把事先收集的画“给爷爷读报”展示在屏幕上,这幅画人物简单明确、思想性好,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现实,当屏幕一打开,马上就引起了小学生的注意,并聚精会神地看,这时,我稍等了一下便问:“这幅画上有几个人?”答:两个人。问:这两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是老的还是小的?你能看出来吗?答:一个是老爷爷,一个是小姐姐。问:你怎么能看出是老爷爷呢?答:因为胡子和头发都白了,脸上有很深的皱纹,还拿着个烟袋呢!问:你怎么看出是小姐姐呢?答:她梳着小辫,头上戴着红色的小花呢!问:他们在做什么呢?答:老爷爷在高兴地听着小姐姐读报呢!问:你怎么看出来的呢?答:看老爷爷那个样子是在一边听,一边想,眼睛没有看着报纸。问:小姐姐读报时,从脸上的表情能看出什么呢?答:能看出小姐姐很高兴。老爷爷也很高兴。然后,教会学生怎样看数学书上的图。看图上画的什么,数一数有几个,边看、边想、边说。看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知识。
二、课堂提问应做到适量
学生对每堂课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想使你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思维的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一堂好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当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
式解答后,我板书了线段图和算式, 14÷12=116.7%,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从问题“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是求实际造林数与计划造林数的比,要以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12公顷)作为单位“1”,求14是12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紧接着我提问:从题目看,原计划造林多还是实际造林多?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改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线段图说明,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启发学生想,“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 再进一步提问:根据以上分析,要求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全班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解决了问题。
三、课堂提问应关注全体学生
如果一味的只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亲和力
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的顾虑,走近老师的思维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的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这只是初步探索中的一些粗浅的经验,如何做到合理的提问,以切实达到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作用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今后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将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堂数学课的提问,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