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的销售经历

来源 :销售与市场·成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客户呼来喝去,如果能签单,哪怕有机会签单,也就忍了。没想到,只是白白做了客户的工具,当了一次炮灰,收了三顶“帽子”。
  每个人都比较乐意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敢于直面剖析自己的失误。因为,回首一个失误,就如蛇脱一次皮,痛苦一次。但是,只有不断回首自己的失误,才会让自己真正的成熟起来。
  回首过去,曾经因为失误,让我失去了签单的希望,还让我在老板面前的印象大打折扣。
  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一个客户不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我们公司,跟公司的一个老业务员联系上,说是有一个项目想和我们合作。根据公司的相关规定,这个区域是我的,所以老业务员接到电话就应把客户的联系方式第一时间转给我。但当时公司的管理有点乱,老业务员并没有及时转给我,还和客户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联系。
  客户电话转给我后,我向老业务询问项目的具体情况,与客户洽谈过什么内容,老业务不知何因也没有跟我讲清楚什么。于是我主动联系客户,表明身份。客户叫我最好尽早过去,再不过去的话,就没有项目合作的机会了。
  我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到甲方确实在上这个项目,而且已经动工了。按理说,这么大的项目,肯定经过了招标。也就是说,在投标时,客户肯定和相关的供应商有一定的联系。可这个项目我们前期根本就没有介入,客户为什么要找我们?这个问题我没有想明白。
  做业务的,只要有机会,只要有一线希望,肯定就要好好争取。于是,我就去了。
  一路狼狈一路烦
  出发前,我先联系了客户,问他到什么地方见比较方便。客户告诉我到C单位,很近的,从火车站打车过去也就10多块钱。
  我下火车时,天气大变,只穿了一件短袖的我冷得直发抖,我学地理专业的,知道每一个地方的大致气候,但这一次,因为少带了衣服,让我吃尽了苦头。我好不容易拦到一辆出租车,向客户说的地点走。到了之后,出租车显示的价格是35元(后来我证实出租车没有绕任何的路)。对于差旅费公司是有规定的,一个差期出租车限报50元,就这么一下,用去了一多半,当时我对这个客户的印象就打了一个不小的折扣。
  我打电话给客户说我到C单位的大门口了,问他我应怎么走。客户在电话里说让车再往前开,到什么地方左转,再往前开,然后再右转什么的。我听着头就大了,因为我当时已下车。
  我撑着一把伞站在雨中,冷风不断往我身上刮,周围比较荒凉,根本看不到出租车过来,好不容易来一辆,上面还有人。后来总算来了一辆空车,上车后我却说不出来到哪里,只好打电话叫客户为出租车司机指路。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我明显感觉到客户的不奈烦。出租车转了几个弯,停了下来,司机说前面他不能开了,要我下车走进去。我付了10元钱准备下车,却发现脚下根本就没有下脚的地方,整条路全是深不知底的泥浆。说实在的,我还是第一次到这种地方谈业务,当然,心情还真是差到了极点。
  走了一段烂泥泞的路,我看到一牌子上写着“**建设工程指挥部”,前面的抬头就是甲方的单位名称。看到这个,我心里有点来气。客户是工程商,但甲方是哪个单位,客户却一直不肯告诉我。客户知道我们是专业做这个行业的,对行业的甲方客户或多或少有点了解和接触。因为是直接和工程商合作,一般我们是到工程商的办公地点进行洽谈,最后施工时才到甲方现场的,所以我才事先问客户到哪里见比较合适。客户如果直接跟我说到甲方的施工现场,我也不用费这么大周折来打车转车,也根本不用在路上跟他打电话问路什么的。当时我的心里真的有点来气,感觉客户是如此不信任我。
  站在过道上,我联系客户说我到了,问他在哪。客户回话说叫我等一下。我全身冷得发抖还要假装坚强,可是满脚的黄泥及裤管上的泥浆我没法掩饰。当时的我,真的很狼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客户来了之后,把我领进一间办公室,跟房间里的另一个人说了一声我的身份。我掏出名片给了他一张,也递了一张给另一个人。这时客户电话不断,还不时有人来找他。我不断地在办公室的过道上变换自己的位置,好让其他人经过或到他的办公桌前谈工作。他们说的是当地话,我很难听懂。当时的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真的很狼狈。
  坐了一夜火车,又遇到这种天气,这样的场景,我感觉很累。于是我把我的电脑包放在客户的办公桌上。办公桌上实在没有多少空余的地方,我只好把电脑包放在一份大约有三五页的文件上。但我的包把这份文件全盖住的话,万一客户一会儿要用看不见就不太好,所以我想把这个文件放到我的电脑包上面来。等我拿起来文件一看,是一份其他系统的预算表。当时我头脑一热,自作聪明地如商业间谍般想翻看一下最后的总价。就在这时,客户看到我在翻看这份文件,便一把夺过去,又去忙他的事。
  客户好不容易有一个空档,跟我说:“你们老*(我们公司的老业务员,年纪比我小)怎么不来?”
  我说这个区域市场是我在负责。当时我就感觉客户的脸色不是很好看,轻声向我嘀咕了一声:“你怎么一点规矩都不懂。”
  我明白客户的不高兴,但我自我安慰:一个业务员想看其他的预算,是不太光彩,但也算是情有可愿,接下来把事情做好,还是可以取得客户认可的。
  客户总算是有点时间跟我谈了,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公司。在介绍的过程中,我问他是不是有一个产品和**公司在合作(因为我刚才听到他和其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说到这家公司,这家公司跟我们合作也不错,我想借这家公司来拉近我们的距离)。客户脸一沉,说:“不该翻的东西不要翻,不该问的就不要问。”
  客户要我介绍我们的产品,我反问:“这个项目有没有具体的要求?或者当初招标时,招标文件与我们产品相关部分有没有电子版?要么我先了解一下你们的需求,再来介绍我们的产品。”任何业务员,总是想先了解甲方的需求,再有的放矢地进行产品介绍,这样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打动客户的。
  客户却说:“不要管这里的要求,就介绍自己的产品。”
  我对我们的产品进行了简单地介绍。让我想不到的是,客户把我们的产品批得一无是处,说什么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个行业,一点也不专业,很多细节没有考虑。   我听客户这么说,真有点不服气。这两个产品,可以说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做得有我们这么专业,对这个行业的需求,还没有哪家公司比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可以拿出事实来跟客户讲,但我讲清楚了、讲明白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只好强忍住不讲。
  其实客户讲的一些东西,一些细节,有些我们本身就考虑到了。有些功能只要这个甲方客户提出来,我们的系统虽然没有这样设计,但在技术上我们完全可以满足的。这就是我之前为什么要客户给我说要求,想看当初的招标技术要求的原因所在。而我现在在这里,完全被动了。但争论又有什么用呢?我只好以退为进。跟客户说:“我今天先回宾馆,晚上针对你们的要求修改我们的方案,特别针对甲方特殊要求的地方,我会用粗体显示。”客户表示认可。
  在回宾馆的路上,我接到了老板的电话。老板问我到底怎么回事,一个老业务员了,怎么还会出这样的差错,在客户那里乱发名片,乱翻东西,乱说话。
  我被客户扣上了三项帽子,这个项目可想而知了。
  柳暗花明昙花现
  回到宾馆,我连夜根据客户的需求修改方案。第二天,我把修改好的方案送到客户那里。这次和客户的沟通我感觉还好,至少没有看到客户不高兴的脸色,客户还把我引见给他的上司——他们公司的老总。老总一直强调要跟我们这种有实力的知名公司合作,要求我们重视这个项目等。
  晚上客户快下班时,我打电话约他吃饭,但客户拒绝了。
  第三天,我充分调用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人脉资源,想跟甲方接上头,看看能不能做通甲方的工作。由于人脉实在有限,我没能找到关键人。当天晚上,我又打电话邀请客户吃饭,客户还是拒绝,但我在电话里听到了他的笑声,我能想象出他接这个电话是微笑着。这个笑声,是我接触这个客户以来第一次听到的笑声,我以为只要我们的价格他能接受,客户会给我一个机会。
  我回去之前,客户打了两个电话联系我们公司的老业务员,包括我主动打电话联系时,客户一直都说这个项目急。于是,我决定报给客户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客户说这几天没有时间细看,他也要汇报给老总,叫我先回去,过几天联系我。
  置之死地未后生
  我回来后,开始还隔两天给客户打一个电话,但绝大多时候是要么关机,要么没人接听,难得一次正在通话中,而我却没有接到客户的任何一个回电。差不多三个多月后,那个客户发短信给我说:兄弟呀,你怎么一点音讯也没有呢?上次那个项目,我们公司组织内部招标,要我再降点价什么的,争取合作成功。当时我想,这个项目能不能死而后生就看此一举了,因此我把价格拉到了最低点。价格发出后,联系那个客户,他说把我们的报价给老总了,最后让老总来定,但老总的联系电话他一直不给我。
  于是,这个项目就在我的记忆里慢慢褪去了。
  后记:
  后来跟一个行业里的朋友说起这个项目,朋友知道这个工程商和这个总项目的一些运作情况(当时我还不认识这个朋友),他告诉我一句话,让我死得有点明白:人家根本就没想和你们合作,因为招标方案里根本就没有设计我们的产品。他们找你来,就是想借你们来砍供应商的价格。
  我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做了一次炮灰,收到了三顶“帽子”。
  关于客户对自己公司的误解,最好的应付方法不是高谈雄辩,而是通过展示实力和专业,让客户心服口服。
  案例点评
  崔建中
  资深销售培训师,顾问式销售的倡导者,兼具深厚理论基础和多年实战经验,著有中国第一部顾问式销售小说《纵横》。
  好的销售都是从血泊里爬出来的,失败是销售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在销售领域没有什么常胜将军,如果有,老板一定要开除他!因为那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他在有意回避一些可能失败的项目。这样的懦夫当然要干掉他,还客气什么?
  失败是剂良药,吃起来虽然苦涩,但是吃下去却能治病。所以从这点看,作者敢于回味自己的失败,本身就是值得学习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希望把它埋在心里,甚至不愿记起。
  表扬完了,我们再分析一下案例失败的一些根本原因。
  1.放到篮子里的并不都是菜
  文章中有一句话:只要有机会,只要有一线希望,肯定就要好好争取。这个观点也许是销售中最大的错误,却是很多领导最喜欢教育新销售的观点。
  所谓销售,就是一次次的生意。既然是生意,自然考虑投入产出比,有戏的上,没戏的撤。销售是门科学,不鼓励喊着口号去当炮灰。因为对销售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时间,决不能把时间浪费在不可能的项目上。可是新销售为什么最容易犯这种错误呢?原因在于他们有时间。他们之所以有时间,是不知道该干什么,看到项目就想向前冲。而无论是客户还是竞争对手都需要陪绑的,所以,你就成了炮灰。
  2.不是所有客户都是好客户
  我一直非常反对乔吉拉德的一些销售理论,我认为他误导了销售,尤其是新销售。他把推销而不是销售的思想灌输给了销售,把销售者变成了推销者。比如他说“坏客户总比没有客户好”,或者他的著名的见人就发名片的理论,无不是这种观点的炫耀。这害了很多销售,这个案例就是如此。
  大项目销售中有句话:客户没有目标,销售就没有希望。这容易理解,客户必须非常清楚销售人员的产品或方案能带来什么,才会下定决心购买。就像你买衣服总是要试穿一下,目的也是要知道购买之后能达到的效果。
  但销售中还有一句话:如果客户有了清晰目标,销售希望也不大了。这话也不难理解。客户的目标怎么来的?绝大多数不是客户想出来的,而是你的竞争对手帮助他树立起来的。你的对手会帮助他树立什么目标?当然是有利于他自己的目标。如果是有利于他自己的目标,后继者还有戏吗?
  有家国际性的大公司,非常具有竞争力,他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一个采购项目中,如果客户的目标不是他们营造的,成功率不超过7%。也就是说,100个这样的项目,要丢掉93个。别忘了,他们公司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技术和产品。
  7%已经是相当高的数字了,如果是客户主动邀标(就是文章中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你的可能性只有2%。即使是销售老手通过一个科学的流程去争取这个项目,其成功的概率也不会超过24%。   2%不值得销售去努力,除非你是成功学出身的,或者你是顶尖的高手。前者反正脑子有水,不怕累,而后者有能力翻盘。
  3.运作过程中的问题
  文章中,客户没有给销售人员机会让他了解问题,而是直接让他介绍产品,这更进一步说明,陪绑的嫌疑很大。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
  (1)建立信任
  碰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信任。如果没有信任,一切都没有可能。但是如果时间很短、当时情况又很复杂,这时候最可能的办法是利用“专业信任”,这是建立信任最快的方式,简单说就是让他觉得你是专家。手段有几个:
  ● 先“开门”。如果这样说话,一般人没法拒绝你,比如:张总,我想请教几个问题可以吗?
  ● 问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你们现在采用清单算量还是定额算量?如果是定额算量,选定与哪种定额相挂接?
  ● 列出你们公司曾经做过的案例,表明你是行家里手。
  ● 适当装修你的经历,表明你是专家。
  (2)预算问题
  文章中有一个桥段,即偷看别人的报价。这是小聪明,我们试想一下,即使你知道了报价又能怎么样?最可能的做法是为了拿项目去降低自己的价格,希望比对手低一块。可是真降下来,客户会怎么样?最大的可能是拿你的价格去压对手的价格,还是没你什么事。何况,这个预算也许是客户和对手共同策划的,那就更麻烦了。
  所以偷看得不偿失,还不如假装高尚。反正如果后面真有戏,一定会有人告诉你别人价格,因为那时候,你肯定是搞定人了。
  (3)是海市蜃楼不是“昙花一现”
  文章中说:交上方案后,客户的态度好了很多。这再正常不过了,客户找到了一个心甘情愿来陪绑的,当然高兴。因为很多项目招标或者议标都需要几家公司参与,才显得公平公正,而找这样的人并不容易,所以一旦找到,一定要带到领导那里去展览一下,以便在领导面前表明他是多么努力地工作。
  当然,这种情况下,客户肯定不会出来吃饭,他要假装高尚。如果是真吃饭,一定是他请你。为什么?大家可以想想。
  (4)真能推翻吗
  这个项目显然是被做局了,而销售人员接触的这个客户角色,一定是参与做局的。让我们想一想,谁能推翻这个局?答案只有一个:更高的领导,否则一切都是瞎扯。
  让我们再想想,领导什么情况下才愿意推翻这个局?答案也只有一个:能够改变关键需求。
  所以,如果想翻盘,只有从这两个思路上下功夫了。下面有一个笔者经历过的类似案例,可以供大家参考
  (编辑:吴明 housy0116@126.com)
  链接案例
  天上掉下的林妹妹
  ——如何应对送上门来的招标书
  招标书主动送上门,是好事还是坏事,接还是不接?明知是个套又不甘失去机会,怎么办?这里是笔者曾经经历的一个类似案例,为了帮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和深入些的认识,一并发出来供读者参考。
  崔建中
  大约5年前,我刚刚跳槽到一家公司做销售总监,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客户资源极其贫乏,部门销售漏斗里根本就没有几个像样的项目。没办法,我给自己部门的兄弟下了死命令:逢单必抢,看见苍蝇也要给我啃下一块肉来!
  不期而至的标书
  我的运气实在好的不得了,命令下达的第二天,就有一只苍蝇飞到了我的嘴边:湖北的一家企业招标,希望我们能应标。标书风情万种地摆在我的办公桌上,却给我出了一道实实在在的难题:上,还是不上?这是个问题!
  上吧,前期一点工作都没做过,成功的希望跟凤姐嫁给金城武的概率差不多。不上吧,这确实是块肥肉。看需求,往少里说也得500万,对我完成任务大有裨益。
  要是搁在往常,这种项目我连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放弃。不过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一个饿晕了的家伙来说,做这个决策确实不容易。
  我考虑再三,还是拿不定注意,最后决定先和部门的同事一起商量一下。于是我马上召集兄弟们开会,可没想到的是,听完这帮家伙们的慷慨陈词,我越发晕菜了。下面摘录大家的发言如下,各位看官不妨自己评测一下:
  路人甲:“作为销售,不能放过任何的机会,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销售就要迎难而上,销售人员就是为了解决困难而生的,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我同情地望了他一眼,心想:可怜的孩子,被成功学搞坏脑子了,我虽然也饿的发晕,但是还不至于拿着鸡蛋撞石头。于是我说道:“我当然希望见到彩虹,可是这辈子你见过几次?你又淋了多少次雨?做人要现实,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也撞不过石头啊。”
  路人乙:“这个绝对不能上,闭着眼都知道,这种项目早就被人搞定了,你看那标书写的,多么神采飞扬,不是行内人代笔才怪。这样的项目纯属浪费时间,也浪费差旅费。有这个功夫还是到别的地方碰碰运气吧。”
  我郁闷地望了他一眼,赞扬道:“好主意!不过有别的机会我还死盯着它干嘛啊?要不咱这样,我给大家每人都多压点任务,这个单子咱就放弃?”
  可想而知,接下来大家立刻众口一词地批评路人乙。
  这时候路人丙挺身而出了:“老大,干脆这样,我们随随便便地写个应标书,之后,报个能报的最低价。能拿下来当然好,拿不下来,也把对手的价格砸下来。咱们没戏,别人的日子也别打算好过!”
  我崇拜地看了他一眼,问道:“你黑社会出身啊?”
  意见都被我否定了,大家也开始变得沉默了。没办法,我只有挺身而出打破这种沉默了。我开口问道:“各位,如果我们要拿下这个单子,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
  “先得推翻这个标书,否则就是眼睁睁的跳到陷阱里。”路人丁说道。
  “谁能推翻标书?”我接着问。
  “当然是客户的高层。”大家的意见终于取得了一致。
  “那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怎样利用这个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见到客户的高层吧。”我说。
  大家一听都来了精神,纷纷开始献计献策。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何况一群天天以“坑蒙拐骗”为生的大客户经理。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大家对自己总结出的这个东西纷纷表示由衷的自我表扬。以后的实践也证明,这个东西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签约。
  如何应对客户的投怀送抱
  老销售都知道,其实上面案例中的项目希望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从我们的统计来看,成功的概率只有2%,不过小是小,不代表没有希望。我们都见过成功翻盘的案例,但是翻盘是有条件的,而且还是两个:能够改变关键需求;能说服高层。这俩条件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标书的处理过程就要沿着这两个思路展开。如果这两个条件也达不到,趁早离开,别扮演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了。销售中最大的倒霉蛋就是跑第二名的家伙,他干了所有的事情,但却什么也没得到。
  不过要想具备这两个条件,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和客户扯几个来回。总结一下我们这一群人的血泪史,操作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勾当,最好按照以下7步走:
  第一步:提交换条件
  销售中有一条法则:没有得到,就不要付出。这条法则告诉我们,当客户要求我们做什么事的时候,正是我们要求客户做事的最好时机。可惜,很多傻销售只知道闷头替客户做事,搞得自己比驴还累,比雷锋还伟大,却总也拿不到单子。
  而现在客户要求你回应标书,你最应该提的条件是:调研,而且必须会见他们三个以上的关键人物(只有关键人物才能翻盘,不见不行啊)。你可以参照如下的方式给客户回一封邮件或者传真:
  Re: 关于xx公司方案征求的回复
  张先生,您好!
  首先,感谢您将我们公司的系统作为你的一个潜在解决方案。谢谢您的信任。
  不过,按照我公司的相关规定,在对贵公司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出具方案应答书,是被绝对禁止的。如果我们不能够亲自了解相关领导的要求和业务目标,我们很可能会造成重大遗漏,并给你带来巨大的风险。这不是一种对客户负责任的态度,也违反了我们公司一贯的做事原则。
  但是,如果您希望我们参加这次选型,并能费心为我们安排会见销售副总裁赵总、采购副总裁钱总和CIO孙总,我们很愿意积极地参与。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如果希望成功实施XX系统,管理者通常必须要参与。这样做既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贵公司的需求,也能最大程度避免贵公司的采购风险,从而使双方最终受益。
  等待您的下一步安排。再次感谢您对我们方案的兴趣。
  顺祝商祺
  您的朋友:XXX
  信发出去之后,球就在客户那边了,你不用担心客户没有反应,客户找个陪绑的也不容易,通常不愿意轻易放弃。客户接到信函后的反应通常有两个:同意你的要求,或者不同意。如果同意,进入到第二步,否则进入到第五步。
  第二步:确定关键采购人的关键目标
  要想力挽狂澜,关键点在于找到或者改变关键人物的关键目标。目标变了,需求就变了;需求变了,标书就变了;标书变了,一切就都可以重来了,你又可以从容开始你的销售工作了。而且从经验来看,大部分竞争对手(也包括客户的采购人员)根本就不顾及、不了解或者不全面了解关键人物的关键想法。他忽略你没忽略,你就占据主动了。当你见到客户的关键人物的时候,你一定要问两个核心问题:
  1.这个项目你最关心的是哪几个方面?
  2.你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达成哪些目标?
  然后顺着这个缺口攻进去,也许你会有惊人的发现!这一步完成,进入到第三步。
  
  第三步:提供招标应答
  这个简单,按照你了解的情况,开始撰写方案应答书。不过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你的客户中肯定有人是被对手搞定了(否则前面的标书怎么出来的),这时候你需要把水搅浑,不浑就没法重新洗牌。
  搅浑的办法就是弥漫痛苦,也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领导头疼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要让大家知道,从前的标书其实是错的,至少是不完善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的,不改变是不行的。
  这种做法,我们老祖宗曾经用过。当年刘备江东娶亲的时候,就是有意炒的满世界都知道,最后才抱得美人归。这步做完,转到第四步。
  第四步:发确认函
  这一步和第三步可以同时进行,发确认函的目的一是防止应答书到不了关键人物手里,二是把事情做绝,让对手没有翻盘机会。
  确认函既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发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汇总后发给相关人,但是一定要做到让更多的人清楚和了解。
  确认函的格式通常如下:(以CFO为例)
  尊敬的xx总,您好!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公司的信任,和您交谈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在与您的交流中,我们的主要议题是:现行的资金管理模式无法适应集团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会谈中,您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
  1.账户管理混乱,造成资金管理的风险加大;
  2.公司统一管理和调度资金程序多、跨银行、管理层级复杂;
  3.资金使用计划形同虚设,人为的因素太多。
  您认为如果具备如下的条件,现状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1.建立全集团集中的资金管理平台;
  2.建立结算中心,统一资金管理的岗位建设;
  3.规范公司的计划管理流程,进一步提升对计划的审批力度。
  您的意见非常重要,为了将整个项目良好推进,我们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一并附上,希望得到您的宝贵意见。
  此致
  敬礼!
  您的朋友:XXX
  X年X月X日
  发信函要注意三点:
  1.信函发出去的时候,一定切记:附上的方案不是那厚厚的一大摞书,而是专门摘出来的针对当前客户角色的部分,也许只有几页。因为太厚了根本没人看(如果你写的比《红楼梦》还好则另当别论)。
  2.每个你认为重要的角色最好都要发,以便造成“弥漫”的效果。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痛苦,这个要把握准。
  3.如果这些人中,你认为有对你比较青睐,或者对竞争对手比较反感的人,务必做一次回访。回访中,把你给所有人的资料,统统给他一下,以便教会他如何帮你。下面的事情,他自己就会做了。   这一步做完,如果高层有反应,转入正常的销售程序。如果还是没有,转到第五步。
  第五步:找标书的毛病
  找不出毛病?你以为你的对手是上帝啊,他帮客户做的标书是不可能没有毛病的。因为那个标书一定是偏向他做的,既然有偏向就会有毛病。如果你找不出来,只能说明你对行业或者自己的产品还不熟悉。
  这里要注意三点:
  1.问题不能仅仅找一个,至少要找三个以上,越致命越好。
  2.问题越大越好,因为问题大了,负责具体执行的人就不知道也不敢回答了,他更愿帮你向上层找人来回答,这正是你希望的。比如:询问基层人员公司战略问题,询问技术人员财务策略问题。总之,你觉得他们什么不懂,就毕恭毕敬地问他们什么。他们不懂了,自然会替你找懂的人,这些懂的人通常也是有权力的人。
  3.实在找不出大问题,就冲着将来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用力。客户发完标书后,其实心里也在打鼓。何况大项目中,客户方方面面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想给自己的政治对手找茬的大有人在,这帮家伙们正等着你输送炮弹呢。
  找毛病的目的还是要见到客户,尤其是客户的高层,因为见不到肯定没戏。所以一切都是手段,见到高层才是目的。
  见到了客户高层转到第二步,见不到,转到第六步。
  第六步:找自己的老大出面
  注意,是销售人员自己的老大,不是客户的老大。找老大的目的有两个:
  一方面是让他代表公司与客户联系一次(销售人员提前做好铺垫,说清楚,你老大有多么的伟大),表示你们对客户的足够重视。中国人对权力的重视超过一切,从经验上看,拿你的领导唬唬人往往能让客户重视,逼出客户的老大。逼出来的目的还是要见面,不见面解决不了问题。
  另一方面是让你的老大帮你协调一下资源,你的老大资源肯定比你多,说不定可以迂回见到客户高层。
  如果还不行,转到第七步。
  第七步:不玩了,爱谁谁
  这么折腾都不行,就没有必要坚持了,三只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客户有的是,再找就是了。做销售又不是做超女,坚持到底的未必就是纯爷们。
  通过以上7步运作,根据统计规律来看,翻盘的概率可以由2%提高到24%,虽然希望还不是太大,但是作为销售人员肯定可以窃喜了。
  想知道开头那个项目的结果吗?不复杂,当我走到第五步的时候,客户的采购部门实在受不了我的款款深情,答应带我去见他们的财务副总。一见面,问题就出来了:标书里一直谈的准时交货率问题,副总根本不在意,他们是大型装备行业,这个行业里这个问题早就是行规了,客户也早已经接受了这个潜规则。副总真正关心的问题是成本总也算不清楚,也就不知道合同签订时该给客户报多少钱。找到问题就好办了,于是接下来我们干柴烈火,一拍即合,很自然,项目属于我了。
  (编辑:吴明 housy0116@126.com)
  主动上门的业务,是馅饼还是陷阱?你是猎物还是猎手?关键在于你能否掌握主动、巧破机关。
  销售不是做慈善,讲究付出必须有回报。客户要求我们做事,也正是我们要求客户做事的最好时机。
其他文献
剧情连连看  9岁的小女孩独自与妈妈生活在镇上,在妈妈望女成凤的希冀下,她进入了一所好学校,用心地当着一名乖乖的好学生。小女孩跟着妈妈搬到新家之后,住在隔壁的一位老人吸引了小女孩的注意。他举止古怪,白天总在修理坏掉的飞机,晚上就用望远镜一直眺望着远方的天空。有一天,女孩瞒着妈妈和这位老人成为了好朋友。老人对女孩讲起了他年轻时的回忆。他说他曾经是名飞机驾驶员,在一次飞行途中遇到紧急情况,迫降到了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