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一致性(alignment)是指学习标准的内容与用来考查儿童学业成就的评价内容之间的匹配程度。韦伯提出,一致性即对儿童的期望和评价内容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及两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互配合以引导儿童去达成我们的期望(Webb,1997)。一致性分析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展开,横向的一致性是指一个年龄段之内的标准、课程、评价三者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纵向的一致性是指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标准、课程、评价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横向一致性和纵向一致性共同确保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共同为幼小衔接服务。
一、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学习标准一致性研究简介
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学习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由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和社会保障部儿童发展和早期学习办公室(OCDEL)发起,并得到了威廉·佩恩基金会的资助,目的是对宾夕法尼亚州建立有效的早期儿童问责体系提供支持。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包括了横向和纵向的一致性分析。
横向一致性研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宾夕法尼亚州婴儿——学步儿标准与此年龄段使用的评价工具“ounce sacle”之间的一致性;二是宾夕法尼亚州pre-k标准与此年龄段使用的评价工具“WSS”之间的一致性。
纵向一致性研究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宾夕法尼亚州婴儿——学步儿标准、pre-k和学前班标准之间的一致性;二是宾夕法尼亚州学前班标准与小学3年级之前的标准的一致性;三是WSS与三年级使用的评价工具“PA’s PSSA”之间的一致性如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小组首先设计了一个可以描述0~8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构的模板(template)。该模板包括了100个结构(construct),每个结构界定了一种技能或知识。这100个结构被分成5个领域(domain)——身体、社会情感、学习方法、语言和交际、认知发展。标准或评价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被编码进模板中的一个结构中来。例如,婴儿——学步儿标准中有这样一条:“儿童开始将声音和单词与它们的意思联系起来”可以编码到结构“词汇、意义和语言概念”中来。学前班标准中“命名和描述新概念”也要编码进入同一个结构。本模板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同样适用于标准和评价,因此,通过编码得到的数据是可以比较和分析的。
研究的第二步是决定一致性分析的维度。在参考韦博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小组决定从平衡度、覆盖度、深度和难度四个方面来考察一致性程度。平衡度主要考察发展与学习的领域是不是在所有文件当中都一样强调。覆盖度主要考察文件中的结构是否一致。深度主要考察对领域内部某个特定的结构强调程度是否相同。难度主要考察同一年龄段标准中的认知的“复杂性”或难度是否大致上与评价的难度相同,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标准在难度上是否呈现出连续性。
(二)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总体上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标准和评价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婴儿——学步儿标准和学前班的标准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pre-k到3年级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需要加强,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好的帮助儿童在幼儿园和学校之间转换的框架体系。
同时,研究发现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学习标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出修订。首先,标准中所有的项目并没有在评价工具中反映出来,早期学习标准要比评价工具包含更多的内容。一致性的结果分析应该考查评价工具是否涵盖了标准中所有重要的发展与学业方面的内容,以此来决定评价项目是否清晰地反映了标准的平衡性、覆盖度、深度和难度。其次,一些指标在所有的年龄段都出现,但并未体现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和难度的递增性。有时不同标准中重合的指标可能代表了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而非简单的重复。因此,研究建议在对早期学习标准进行修订时,所有重合领域指标的阐述要能够体现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和递增的难度。再次,一个指标在某一个年龄段存在,但是在之前或之后的年龄段并不存在。例如,一个概念可能在幼儿园阶段出现,一年级也出现了,但是在学前班没有出现,考虑到学习的连续性是很重要的,因此,建议要把缺失的年龄段的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补充进来。
二、对我国推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启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正式颁布,相应的教师培训也已随之展开。从逻辑上讲,在针对《指南》的教师培训开展之前,有必要对国家或地方的儿童发展目标等文件与《指南》进行一致性分析,在此基礎上梳理已有的儿童发展目标、课程、评价内容,明确当前的发展目标、课程、评价与《指南》间的差距,以更好地确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在幼儿园具体落实《指南》的过程中,进行一致性分析,还能帮助幼儿园明确已有课程、评价与《指南》问的一致程度,为幼儿园修订课程,进一步明确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评价框架体系提供有效的指引。我们可以借鉴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学习标准、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对我国基于《指南》的一致性分析提出思考和建议。
第一,一致性分析的推动,要发挥主管部门的引领作用。《指南》在幼儿园的落实,相关教师培训的开展,需不需要进行一致性分析,哪些方面需要进行一致性分析,如何开展一致性分析,等等。这些问题涉及《指南》在幼儿园的具体落实,涉及如何恰当理解《指南》与幼儿园课程及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如何妥善处理各地已有相关文件,如何监管依托《指南》的各类教材、工具的质量,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主管部门的慎重思考,而且应赶在《指南》具体落实之前有所行动。
第二,有关一致性分析的内容,应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首先,在《指南》出台之前,我国已有不少省市制定了自己的儿童发展目标等文件,如何处理《指南》和地方性文件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建议应对地方性文件和《指南》进行一致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对地方确立的儿童发展目标文件进行修订,确保与《指南》的一致性。同时,还要考察幼儿园课程和地方性发展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考察幼儿园的课程能否有效支撑儿童在各个领域内的学习与发展。其次,幼小衔接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宾夕法尼亚州的经验,对学前阶段的标准、课程、评价与小学阶段的学习标准、课程、评价进行一致性分析,是加强幼小衔接的有效方式。因此,纵向的一致性分析也是当前需要开展的工作之一。当然,在明确内容的同时也要确立适宜的一致性分析方法。
第三,谨慎对待一致性分析结果。基于《指南》的一致性分析势在必行,但是一致性分析并不容易实施,一致性分析的结果也需要慎重对待,特别是不一致的情况。分析结果的不一致可能反映的是不同文件功能的差异性,而且这种不一致也可能与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相联系,使得对不一致的解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将分析结果应用于指导实践时需要特别谨慎。
《指南》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能够引领中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效落实《指南》,要把正确理解《指南》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幼儿园课程及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观察与评价协调到三者的一致性上来,唯有这样,《指南》的落实才能充分体现出有效性。宾夕法尼亚州的标准涵盖了从出生到二年级,标准和评价之间也形成了一致的框架体系,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教育问责体系的一部分,宾夕法尼亚州一致性分析表明,宾夕法尼亚州从婴幼儿到小学儿童年级的标准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为以后标准和评价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信息。标准的修订可以进一步提高早期教育问责体系的质量。也就是说,标准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缺陷,或者与其他年龄段的标准存在重复,需要通过一致性分析来进行修订,宾夕法尼亚州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一、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学习标准一致性研究简介
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学习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由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和社会保障部儿童发展和早期学习办公室(OCDEL)发起,并得到了威廉·佩恩基金会的资助,目的是对宾夕法尼亚州建立有效的早期儿童问责体系提供支持。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包括了横向和纵向的一致性分析。
横向一致性研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宾夕法尼亚州婴儿——学步儿标准与此年龄段使用的评价工具“ounce sacle”之间的一致性;二是宾夕法尼亚州pre-k标准与此年龄段使用的评价工具“WSS”之间的一致性。
纵向一致性研究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宾夕法尼亚州婴儿——学步儿标准、pre-k和学前班标准之间的一致性;二是宾夕法尼亚州学前班标准与小学3年级之前的标准的一致性;三是WSS与三年级使用的评价工具“PA’s PSSA”之间的一致性如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小组首先设计了一个可以描述0~8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构的模板(template)。该模板包括了100个结构(construct),每个结构界定了一种技能或知识。这100个结构被分成5个领域(domain)——身体、社会情感、学习方法、语言和交际、认知发展。标准或评价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被编码进模板中的一个结构中来。例如,婴儿——学步儿标准中有这样一条:“儿童开始将声音和单词与它们的意思联系起来”可以编码到结构“词汇、意义和语言概念”中来。学前班标准中“命名和描述新概念”也要编码进入同一个结构。本模板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同样适用于标准和评价,因此,通过编码得到的数据是可以比较和分析的。
研究的第二步是决定一致性分析的维度。在参考韦博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小组决定从平衡度、覆盖度、深度和难度四个方面来考察一致性程度。平衡度主要考察发展与学习的领域是不是在所有文件当中都一样强调。覆盖度主要考察文件中的结构是否一致。深度主要考察对领域内部某个特定的结构强调程度是否相同。难度主要考察同一年龄段标准中的认知的“复杂性”或难度是否大致上与评价的难度相同,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标准在难度上是否呈现出连续性。
(二)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总体上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标准和评价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婴儿——学步儿标准和学前班的标准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pre-k到3年级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需要加强,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好的帮助儿童在幼儿园和学校之间转换的框架体系。
同时,研究发现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学习标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出修订。首先,标准中所有的项目并没有在评价工具中反映出来,早期学习标准要比评价工具包含更多的内容。一致性的结果分析应该考查评价工具是否涵盖了标准中所有重要的发展与学业方面的内容,以此来决定评价项目是否清晰地反映了标准的平衡性、覆盖度、深度和难度。其次,一些指标在所有的年龄段都出现,但并未体现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和难度的递增性。有时不同标准中重合的指标可能代表了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而非简单的重复。因此,研究建议在对早期学习标准进行修订时,所有重合领域指标的阐述要能够体现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和递增的难度。再次,一个指标在某一个年龄段存在,但是在之前或之后的年龄段并不存在。例如,一个概念可能在幼儿园阶段出现,一年级也出现了,但是在学前班没有出现,考虑到学习的连续性是很重要的,因此,建议要把缺失的年龄段的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补充进来。
二、对我国推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启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正式颁布,相应的教师培训也已随之展开。从逻辑上讲,在针对《指南》的教师培训开展之前,有必要对国家或地方的儿童发展目标等文件与《指南》进行一致性分析,在此基礎上梳理已有的儿童发展目标、课程、评价内容,明确当前的发展目标、课程、评价与《指南》间的差距,以更好地确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在幼儿园具体落实《指南》的过程中,进行一致性分析,还能帮助幼儿园明确已有课程、评价与《指南》问的一致程度,为幼儿园修订课程,进一步明确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评价框架体系提供有效的指引。我们可以借鉴宾夕法尼亚州早期学习标准、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对我国基于《指南》的一致性分析提出思考和建议。
第一,一致性分析的推动,要发挥主管部门的引领作用。《指南》在幼儿园的落实,相关教师培训的开展,需不需要进行一致性分析,哪些方面需要进行一致性分析,如何开展一致性分析,等等。这些问题涉及《指南》在幼儿园的具体落实,涉及如何恰当理解《指南》与幼儿园课程及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如何妥善处理各地已有相关文件,如何监管依托《指南》的各类教材、工具的质量,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主管部门的慎重思考,而且应赶在《指南》具体落实之前有所行动。
第二,有关一致性分析的内容,应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首先,在《指南》出台之前,我国已有不少省市制定了自己的儿童发展目标等文件,如何处理《指南》和地方性文件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建议应对地方性文件和《指南》进行一致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对地方确立的儿童发展目标文件进行修订,确保与《指南》的一致性。同时,还要考察幼儿园课程和地方性发展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考察幼儿园的课程能否有效支撑儿童在各个领域内的学习与发展。其次,幼小衔接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宾夕法尼亚州的经验,对学前阶段的标准、课程、评价与小学阶段的学习标准、课程、评价进行一致性分析,是加强幼小衔接的有效方式。因此,纵向的一致性分析也是当前需要开展的工作之一。当然,在明确内容的同时也要确立适宜的一致性分析方法。
第三,谨慎对待一致性分析结果。基于《指南》的一致性分析势在必行,但是一致性分析并不容易实施,一致性分析的结果也需要慎重对待,特别是不一致的情况。分析结果的不一致可能反映的是不同文件功能的差异性,而且这种不一致也可能与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相联系,使得对不一致的解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将分析结果应用于指导实践时需要特别谨慎。
《指南》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能够引领中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效落实《指南》,要把正确理解《指南》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幼儿园课程及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观察与评价协调到三者的一致性上来,唯有这样,《指南》的落实才能充分体现出有效性。宾夕法尼亚州的标准涵盖了从出生到二年级,标准和评价之间也形成了一致的框架体系,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教育问责体系的一部分,宾夕法尼亚州一致性分析表明,宾夕法尼亚州从婴幼儿到小学儿童年级的标准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为以后标准和评价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信息。标准的修订可以进一步提高早期教育问责体系的质量。也就是说,标准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缺陷,或者与其他年龄段的标准存在重复,需要通过一致性分析来进行修订,宾夕法尼亚州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