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蔽”:一个被误解的同义复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翼蔽”一词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中为人熟知的鸿门宴的故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人教版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编者以其作为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语例,析其中的“翼”为名词作状语表比喻,用以修饰动词性词素“蔽”,“像鸟张翅膀”的意思,整个词语义为“掩护”。其他有关语文教材、古典文学作品读本乃至权威性辞书多有持此见解者。例如,《辞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稿,1977年版)释该词曰:“掩护遮挡,像鸟类用翅膀掩护幼鸟一样。”后列上述语句加以印证。这种见解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牵强穿凿,似是而非。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表比喻,且特用以摹状人或动物身体形态的语例屡见不鲜。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反窥,其句式规则必须而且应该是表示人或动物名称的名词充当主语,活用后充当状语的名词直接修饰充当谓语的动词(在这类语句中,活用后充当状语表比喻的名词同充当谓语的动词并非处于同一语法地位,二者实质上构成了一种特定的偏正短语),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谓之间决不能出现“以身”这样的状语。若出现“以身”这样的状语,这一状语同名词活用后用以比喻身体形态的状语处于同一语法地位,也就是成为并列的两个状语,“身”与后一状语根本不能构成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例如:
  ①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 嫂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
  ③ 项伯常屏蔽之。(《史记·樊哙列传》)
  ④ 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句中加点词中第一个词素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表比喻,摹状作主语的名词的人或动物的身体的特定形态。①中“人立而啼”是说“豕”像人一样站着啼哭,不能改说为“豕‘以身’人立而啼”。③仍为描写项伯在鸿门宴上屡屡掩护刘邦身形的句子,其中“屏蔽”之“屏”为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屏蔽”谓身体像屏风一样遮挡着(刘邦),不能改说为“项伯常‘以身’ 屏蔽之”。②④可类推。这是因为,在这类语句中,本身隐含着活用作状语表比喻的名词为摹状充当主语的名词之身形的约定俗成之意。
  从词义学角度考察,在“(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这句话中,“以”只能解释作介词“用”,全句字面意为“项伯常常用身体像鸟张翅一样遮蔽(掩护)着刘邦”,这显然有悖古今汉语的表达规律尤其是修辞规则的,凿枘不合。
  笔者认为,“翼蔽”应为古汉语中普通的同义复词,具体说就是“翼”为动词性词素,义同“蔽”,故整个词语义为“遮挡、掩护”。在古代汉语中,“翼”很早就成为一个兼类词、多义词。其基本义和惯用义指鸟类的翅膀,属名词,又常常引申为动词,有遮护、辅佐等义。作为有遮护等义的动词“翼”,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作为同义词素同其他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动词词素构成同义词。例如:
  ⑤ 鸟覆翼之。(《诗·大雅·生民》)
  ⑥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书·益稷》)
  ⑦ 吴王孙权,因父兄之绪,少蒙翼卵昫伏之恩。(《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
  ⑧ 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蒲松龄《小翠》)
  ⑤中“覆”、“翼”同义,是“遮盖、遮挡”的意思,⑥中“翼”是“辅佐”的意思。⑦中“翼”、“卵”均为动词,同义,“庇护”的意思。“昫伏”义同“翼卵”。⑧中“庇”、“翼”同义,“庇护、保护”的意思。毋庸置疑,这几例中的“翼”及⑦中的“卵”各同其基本的惯同的名词义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却只能视为具有特定意义的动词。“翼蔽”中“翼”正须作如是观。
  总之,视“翼蔽”为一个“掩护”义的同义复词,不仅释词有据,而且“(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一语表意畅达,毫无瑕疵。这句话看似平淡寻常,却客观恰当地写出了项伯输诚于刚刚联姻的亲家翁刘邦的卑劣行为,不失为严谨信实的史家笔法。谨陈陋见,敬祈方家与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作者通联:山东省安丘一中]
其他文献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茶地展开,广西也进行了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调查、挖掘、搜集、整理和抢救等。这些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例1,女,35岁,体重58kg,因右侧乳腺癌术后于2001年2月6日入院放化疗,治疗中予复方苦参液(吉林省凯伦药业有限公司,批号990809)20ml加入5%GS250ml中静滴.
2000年6月14日至7月14日,平顶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10个检查组,对本市药品市场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与质量大检查.笔者作为一名药品监督行政执法人员,随检查组到各县、市、区
调查目的对人的素质培养,历来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和其他文化素质相辅相成,促进其他文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
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一项省级重点课题“课型研究”的实验,许多老师依据郑金洲教授的著作《课改新课型》所提供的课型模式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教学实验。从开设的观摩课来看,主要有:以探究为主导的课型,以合作为主导的课型,以自主为主导的课型……在试验中出现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探究性为主导的课型”几乎都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为主导的课型”几乎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为主导的课型”差不多都是学生在
新课改作为时势使然,不可逆转,其意义和价值自不待言。然而,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教师,却应该对新课改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对于新课改必须回答的问题作出预设性回答,对新课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作出设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其中,笔者认为最先要弄清楚的就是新课改最核心的变化是什么。  新课改最核心的变化,概括起来有四点,就是教育理念的变化、课程目标的变化、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和评价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语文是为学生立“本”的,而这个“本”就是“言语生命”。所谓言语生命,指的是通过言语而实现的生命的意蕴,或者说由生命生成的言语表现的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等。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着力由语言文字引发、由语言文字贯穿,着意学生精神思想的需求和发展。  但在当前的语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