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价值追求,并针对当前中学体育教案均书写运动项目重、难点的现状,分析其价值取向,认为其价值取向不符合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价值追求,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案应辨证体现运动项目重、难点的新观点。
关键词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教案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核心理念。较之传统的体育课程而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价值取向。然而,由于广大体育教师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较深,加之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缺失,理解不透,在实践中总是表现出重视运动技术传授的倾向,一律在教案中标明运动项目的重难点,反映了体育教师较为强烈的手段论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体育教案设计中,有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价值导向,对教师能否实现其教学预期,提高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体育教案设计该如何体现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体育教案中如何科学体现运动项目的重难点?笔者试图通过以下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具体来说,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视角,探讨中、小学体育教案中运动项目重难点的辨证体现。
1 两种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
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体育价值观,既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体育价值观。
手段论体育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本身之外,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目标。
目的论体育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自身及运动着的人的自身,所谓自身是指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参与)和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强调人在参与运动过程中达到自我的满足与自身发展的功能。
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均不否认通过运动作为手段,可以达到体育的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客观现实,所不同的是价值取向的重点不同。而正因为这种价值取向的重点不同,造成了两者一系列的区别: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在处理运动手段和个体满足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把重点定位于运动手段上,具体一点讲,就是把重点定位于掌握规范的、统一规格要求的动作技术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满足和发展;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则相反,它在处理运动手段和个体满足与发展两者的关系时,把重点定位与个体满足与发展上;换句话说,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始终把人的满足与发展置于体育课程的最主要的价值定位上。同时,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并不否认手段的重要意义,但认为手段只是过河的船,目的理应定位于人的满足与发展上。
2 通行做法的单一价值体现
当我们全盘学习苏联经验之时,我们曾把知识与技术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当时的教学原则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要体系的的原则;当时的教学方法是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方法;当时理所当然地把竞技项目和运动技术放置在重要地位。因此,20世纪的学校体育表现的是手段论体育价值观的一种典型形态。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之前,体育教案设计的通行做法就是一律标明运动项目的技术重点与难点。单一且明显地体现了手段论的体育价值观。这样的思维习惯直到现在,仍是很多体育教师难以逾越的鸿沟。
3 课程标准的双重价值追求
3.1 健康主线的目的论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在以人为本、以素质提高为中心的根本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种基本理念是对上述根本理念的具体化,也成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目标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其中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反映的是体育课程对学生健康的追求,是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
新课程标准理念与世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相同步,都把价值取向的重点定位于运动本身(参与)和运动着的人的发展上,这就摆脱了单纯的学科中心论,体现了目的论体育价值观的取向。
3.2 运动主线的手段论价值取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依据三维健康观,体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将体育课程的目标标准划分为包括“运动技能”在内的五个目标领域。五个目标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其中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目标与运动技能目标,反映的是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是体育课程有别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技艺性的学科性质,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由上述两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形式结构。
由此可见,运动技能学习既是学生实现其他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体现了运动主线手段论体育价值观的取向。
3.3 完整目标领域的双重价值取向
以健康主线为实质结构和运动主线为形式结构构成的体育课程目标结构,使得体育课程同时具备了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双重价值取向,但其主导的价值取向是体现目的论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这是因为: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虽然是技艺性,但学科性质是其有别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并非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目的,因此,学科性质与价值取向并非是同一层次上的观念体现,其与学生的心素质发展不但不矛盾,而且能相互推进。如果说身心素质是(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01页)价值取向、是目标,那么技艺性就是手段,是载体。体育课程把技艺性作为载体,实现身心素质的目标,在任何时间都是合适的。
新的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和谐发展的三维健康观,这和单纯提倡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有很大的区别,在自然体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体育的人文观。
4 教案书写的应然价值选择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大领域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无法孤立存在,因此,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该综合地考虑如何实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但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为避免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目标设计得面面俱到,而使教师无法面面兼顾,出现了蜻蜓点水的现象,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可以确定某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
教案规范,属于体育课程文化的形式结构;课程目标,属于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结构。形式结构具有可变性,而本质结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形式结构的可变性始终是围绕着“相对不变”的本质结构而展开的,即“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属于精神文化形态的体育课程目标。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教案的设计,可以是“百花争艳”,但都不能背离这一居于体育课程文化内层的课程目标,既形式结构的调整要始终围绕本质结构所蕴涵的方向性,这也是体育课程的约束力的重要表现。
体育教案的设计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体育教学目标是一定的体育价值观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因而体育教案总是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取向,既教案的设计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应与重点发展领域的目标价值取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种取向既体现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活动方式的设计上,也体现在具体的运动项目关注点上。因而,当我们设置某一具体的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时,其领域目标的价值取向也势必会在教案中体现,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以及各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和运动项目的关注点,应该与该领域目标的价值取向保持高度的一致。因此,当我们设置体现目的论价值观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时,在教案中就没有必要书写体现手段论价值观的运动项目的重点和难点;而当我们设置体现手段论价值观的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时,在教案中就有必要书写体现手段论价值观的运动项目的重点和难点了。
在体育教案中不加分析地一律标明运动项目的教学重点与技术难点,正是把正规竞技体育的内容和方法照搬到学校体育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学科中心论和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的反映,虽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曾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违背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核心理念。
关键词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教案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核心理念。较之传统的体育课程而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价值取向。然而,由于广大体育教师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较深,加之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缺失,理解不透,在实践中总是表现出重视运动技术传授的倾向,一律在教案中标明运动项目的重难点,反映了体育教师较为强烈的手段论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体育教案设计中,有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价值导向,对教师能否实现其教学预期,提高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体育教案设计该如何体现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体育教案中如何科学体现运动项目的重难点?笔者试图通过以下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具体来说,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视角,探讨中、小学体育教案中运动项目重难点的辨证体现。
1 两种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
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体育价值观,既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体育价值观。
手段论体育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本身之外,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目标。
目的论体育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自身及运动着的人的自身,所谓自身是指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参与)和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强调人在参与运动过程中达到自我的满足与自身发展的功能。
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均不否认通过运动作为手段,可以达到体育的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客观现实,所不同的是价值取向的重点不同。而正因为这种价值取向的重点不同,造成了两者一系列的区别: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在处理运动手段和个体满足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把重点定位于运动手段上,具体一点讲,就是把重点定位于掌握规范的、统一规格要求的动作技术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满足和发展;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则相反,它在处理运动手段和个体满足与发展两者的关系时,把重点定位与个体满足与发展上;换句话说,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始终把人的满足与发展置于体育课程的最主要的价值定位上。同时,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并不否认手段的重要意义,但认为手段只是过河的船,目的理应定位于人的满足与发展上。
2 通行做法的单一价值体现
当我们全盘学习苏联经验之时,我们曾把知识与技术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当时的教学原则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要体系的的原则;当时的教学方法是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方法;当时理所当然地把竞技项目和运动技术放置在重要地位。因此,20世纪的学校体育表现的是手段论体育价值观的一种典型形态。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之前,体育教案设计的通行做法就是一律标明运动项目的技术重点与难点。单一且明显地体现了手段论的体育价值观。这样的思维习惯直到现在,仍是很多体育教师难以逾越的鸿沟。
3 课程标准的双重价值追求
3.1 健康主线的目的论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在以人为本、以素质提高为中心的根本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种基本理念是对上述根本理念的具体化,也成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目标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其中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反映的是体育课程对学生健康的追求,是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
新课程标准理念与世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相同步,都把价值取向的重点定位于运动本身(参与)和运动着的人的发展上,这就摆脱了单纯的学科中心论,体现了目的论体育价值观的取向。
3.2 运动主线的手段论价值取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依据三维健康观,体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将体育课程的目标标准划分为包括“运动技能”在内的五个目标领域。五个目标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其中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目标与运动技能目标,反映的是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是体育课程有别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技艺性的学科性质,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由上述两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形式结构。
由此可见,运动技能学习既是学生实现其他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体现了运动主线手段论体育价值观的取向。
3.3 完整目标领域的双重价值取向
以健康主线为实质结构和运动主线为形式结构构成的体育课程目标结构,使得体育课程同时具备了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双重价值取向,但其主导的价值取向是体现目的论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这是因为: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虽然是技艺性,但学科性质是其有别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并非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目的,因此,学科性质与价值取向并非是同一层次上的观念体现,其与学生的心素质发展不但不矛盾,而且能相互推进。如果说身心素质是(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01页)价值取向、是目标,那么技艺性就是手段,是载体。体育课程把技艺性作为载体,实现身心素质的目标,在任何时间都是合适的。
新的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和谐发展的三维健康观,这和单纯提倡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有很大的区别,在自然体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体育的人文观。
4 教案书写的应然价值选择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大领域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无法孤立存在,因此,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该综合地考虑如何实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但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为避免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目标设计得面面俱到,而使教师无法面面兼顾,出现了蜻蜓点水的现象,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可以确定某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
教案规范,属于体育课程文化的形式结构;课程目标,属于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结构。形式结构具有可变性,而本质结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形式结构的可变性始终是围绕着“相对不变”的本质结构而展开的,即“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属于精神文化形态的体育课程目标。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教案的设计,可以是“百花争艳”,但都不能背离这一居于体育课程文化内层的课程目标,既形式结构的调整要始终围绕本质结构所蕴涵的方向性,这也是体育课程的约束力的重要表现。
体育教案的设计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体育教学目标是一定的体育价值观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因而体育教案总是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取向,既教案的设计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应与重点发展领域的目标价值取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种取向既体现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活动方式的设计上,也体现在具体的运动项目关注点上。因而,当我们设置某一具体的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时,其领域目标的价值取向也势必会在教案中体现,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以及各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和运动项目的关注点,应该与该领域目标的价值取向保持高度的一致。因此,当我们设置体现目的论价值观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时,在教案中就没有必要书写体现手段论价值观的运动项目的重点和难点;而当我们设置体现手段论价值观的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时,在教案中就有必要书写体现手段论价值观的运动项目的重点和难点了。
在体育教案中不加分析地一律标明运动项目的教学重点与技术难点,正是把正规竞技体育的内容和方法照搬到学校体育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学科中心论和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的反映,虽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曾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违背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