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收藏的文物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基本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英文宣传资料是外国游客用以了解湖北省博物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湖北省博物馆的英文宣传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点和功能,分析文本资料,发现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深化对宣传资料翻译的认识,以期更好地规范博物馆宣传资料的翻译。
关键词: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24-01
一、外宣资料的语言特征和功能
(一) 外宣资料的语言特征。
外宣资料能为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景点的文化简介,其语言特征与公文,演讲稿,法律文件等文体的语言特征不尽相同。因为外宣资料是旅游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其语言特征包括以下三点:一,叙述语言中信息量大。信息量大是外宣资料的主要特征之一。外宣资料的主要读者是缺乏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外国人,因此外宣资料应当包含格局分布,展馆展品概况,文化背景等具体信息。其语言应避免冗长和过度修饰,应尽量使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以便于读者更好地接收和理解其内容。二,叙述语言要有可读性和吸引力,能吸引读者能读下去并有参观的意愿。中文版宣传资料往往会使用诗歌或典故来吸引读者,所以在英文版宣传资料中,也应对等地将这种语言效果运用其中达到吸引读者和游客的目的。三,用词准确,语言通顺。这要求宣传资料的语言要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且翻译内容要流畅通顺。宣传资料是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载体,切不可因为词语选择或语言组织而致使歧义。
(二) 外宣资料的功能。
雅各布森将语言功能分为:指称功能,情感功能,意动功能,寒暄功能,元语言功能和组诗功能,而在外宣资料中,主要涉及的语言功能为指称功能和意动功能。指称功能是指对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各种现象的描述。外宣资料以一种客观的角度介绍了旅游景区的各种布局,陈设,背景文化等概况,是一种描述型文体。而意动功能是指讲话者借助语言对受话者施加影响。
二、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分析
湖北省博物馆拥有十多个展馆,每个展馆都有各自的中文和英文版的简介,包括《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曾侯乙墓》、《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荆楚百年英杰》等,这些作为宣传资料,供游客参考阅读,而笔者在对比其中英文宣传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误译和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 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中出现的误译和不准确。
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中的误译和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缺失,用词不当和中式英语。信息缺失经常会导致信息模棱两可或理解错误。在介绍一个玉虎雕塑时,中文介绍中有一句话是:“玉虎额顶有三个尖状凸起”,而英文版简介中的介绍为:“the tiger has three point protrusions on top”,可见“额”的翻译被省去了,虽然只是一个单词的漏译,就可以引起关于这个凸起的位置的错误理解。另一个例子是在盘龙城展馆的简介中有这样一句话“商代已经开始流行青铜面具,这种马面饰,还是第一次发现”,而在英文版的简介中则为“Bronze masks had already begun to be widely used in Shang Dynasty”,后面关于“马面饰”的一句话完全没有翻译。除此之外,信息缺失不仅体现在信息不完整上,同时也体现在提供了不准确的信息等。用词不当,是指用词不准确或用词错误。湖北省博物馆关于盘龙城的介绍的英文宣传资料中,有一处提到了“出土”一词,英文对应为“from”,笔者认为,“出土”一词更好地表达应为 “unearth” 或 “come up out of…”。而在介绍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时,“战斗经历”一词对应的英文介绍为“action”,这里就只突出了“战斗”而原文是想突出“经历”,所以改译为“battle experiences”或“action experiences” 会更贴合原文的意思。中式英语在近年来广泛被外国人所接受,但那仅仅只限于口译表达,在正式文体尤其是书面文体上还是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在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长句,复杂句的使用。读起来非常绕口,理解也较为困难,主要是因为中文注重意合而英文重形合,所以地道的英文需要注重文章的逻辑而不是一味使用长难句,这会使得外国游客读起来一头雾水,也是英文宣传资料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 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建议。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很多在源语言中使用的词语,谚语,典故并不能完全直译。因此,译者不能单一的只表达原文的字面意思,应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使用翻译策略,例如归化与异化,文化类比等,同时也可以像一些外国人寻求一些翻译建议等来提升自己的翻译质量。
旅游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在翻译中使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极为必要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归化是指要把源语言本土化,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则是根据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采取相对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两中翻译策略能使翻译更加地道顺畅。
文化类比也是旅游翻译中经常涉及的翻译策略,例如中文中的济公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惩恶扬善,在英文中则有“Robin Hood”。在中文中我们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在英文中我们也可以对应“Romeo and Juliet”。虽然两者之间有略微差别,却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三、总结
随着武汉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来武汉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也在大幅增加。但一些外宣资料中人存在错误有待改进,旅游外宣资料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廖国强,宗端华.中国名胜古迹精华双语要览 科学出版社,2008.
[3]龙江华.武汉城市形象建设与公示语汉英翻译 长江论坛.长江论坛出版社,2007
[4]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24-01
一、外宣资料的语言特征和功能
(一) 外宣资料的语言特征。
外宣资料能为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景点的文化简介,其语言特征与公文,演讲稿,法律文件等文体的语言特征不尽相同。因为外宣资料是旅游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其语言特征包括以下三点:一,叙述语言中信息量大。信息量大是外宣资料的主要特征之一。外宣资料的主要读者是缺乏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外国人,因此外宣资料应当包含格局分布,展馆展品概况,文化背景等具体信息。其语言应避免冗长和过度修饰,应尽量使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以便于读者更好地接收和理解其内容。二,叙述语言要有可读性和吸引力,能吸引读者能读下去并有参观的意愿。中文版宣传资料往往会使用诗歌或典故来吸引读者,所以在英文版宣传资料中,也应对等地将这种语言效果运用其中达到吸引读者和游客的目的。三,用词准确,语言通顺。这要求宣传资料的语言要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且翻译内容要流畅通顺。宣传资料是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载体,切不可因为词语选择或语言组织而致使歧义。
(二) 外宣资料的功能。
雅各布森将语言功能分为:指称功能,情感功能,意动功能,寒暄功能,元语言功能和组诗功能,而在外宣资料中,主要涉及的语言功能为指称功能和意动功能。指称功能是指对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各种现象的描述。外宣资料以一种客观的角度介绍了旅游景区的各种布局,陈设,背景文化等概况,是一种描述型文体。而意动功能是指讲话者借助语言对受话者施加影响。
二、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分析
湖北省博物馆拥有十多个展馆,每个展馆都有各自的中文和英文版的简介,包括《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曾侯乙墓》、《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荆楚百年英杰》等,这些作为宣传资料,供游客参考阅读,而笔者在对比其中英文宣传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误译和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 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中出现的误译和不准确。
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中的误译和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缺失,用词不当和中式英语。信息缺失经常会导致信息模棱两可或理解错误。在介绍一个玉虎雕塑时,中文介绍中有一句话是:“玉虎额顶有三个尖状凸起”,而英文版简介中的介绍为:“the tiger has three point protrusions on top”,可见“额”的翻译被省去了,虽然只是一个单词的漏译,就可以引起关于这个凸起的位置的错误理解。另一个例子是在盘龙城展馆的简介中有这样一句话“商代已经开始流行青铜面具,这种马面饰,还是第一次发现”,而在英文版的简介中则为“Bronze masks had already begun to be widely used in Shang Dynasty”,后面关于“马面饰”的一句话完全没有翻译。除此之外,信息缺失不仅体现在信息不完整上,同时也体现在提供了不准确的信息等。用词不当,是指用词不准确或用词错误。湖北省博物馆关于盘龙城的介绍的英文宣传资料中,有一处提到了“出土”一词,英文对应为“from”,笔者认为,“出土”一词更好地表达应为 “unearth” 或 “come up out of…”。而在介绍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时,“战斗经历”一词对应的英文介绍为“action”,这里就只突出了“战斗”而原文是想突出“经历”,所以改译为“battle experiences”或“action experiences” 会更贴合原文的意思。中式英语在近年来广泛被外国人所接受,但那仅仅只限于口译表达,在正式文体尤其是书面文体上还是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在湖北省博物馆英文宣传资料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长句,复杂句的使用。读起来非常绕口,理解也较为困难,主要是因为中文注重意合而英文重形合,所以地道的英文需要注重文章的逻辑而不是一味使用长难句,这会使得外国游客读起来一头雾水,也是英文宣传资料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 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建议。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很多在源语言中使用的词语,谚语,典故并不能完全直译。因此,译者不能单一的只表达原文的字面意思,应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使用翻译策略,例如归化与异化,文化类比等,同时也可以像一些外国人寻求一些翻译建议等来提升自己的翻译质量。
旅游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在翻译中使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极为必要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归化是指要把源语言本土化,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则是根据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采取相对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两中翻译策略能使翻译更加地道顺畅。
文化类比也是旅游翻译中经常涉及的翻译策略,例如中文中的济公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惩恶扬善,在英文中则有“Robin Hood”。在中文中我们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在英文中我们也可以对应“Romeo and Juliet”。虽然两者之间有略微差别,却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三、总结
随着武汉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来武汉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也在大幅增加。但一些外宣资料中人存在错误有待改进,旅游外宣资料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廖国强,宗端华.中国名胜古迹精华双语要览 科学出版社,2008.
[3]龙江华.武汉城市形象建设与公示语汉英翻译 长江论坛.长江论坛出版社,2007
[4]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