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往往通过模仿、同化、强化、体验等方式进行。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探索社会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并结合本班实际进行理性探讨,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 社会性学习;幼儿;探索;教学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落实《指南》精神,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我们研究社会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当代幼儿聪明、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新学期伊始,我到中三班协助带班,负责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第一次进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笑嘻嘻地看着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只有小亮露出不屑的表情,身子斜靠在椅子上,一看就知道是调皮捣蛋的孩子。每次组织活动,小亮都会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事故”,随后全班幼儿跟着起哄,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下去。针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班级,我必须采取措施,教育他们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与人友好相处,正确看待自己、对待他人,具有集体归属感。于是,我在社会活动指导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
幼儿品德行为常有言行脱节、易反复的特点,这是由于形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各种因素发展不平衡。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让幼儿反复进行行为练习。同时,在行为练习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准绳,随时对照,以形成并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幼儿园教师要注意抓住教育契机,随时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与品质。
一次区角活动后,我组织孩子们收拾活动材料,然后用琴声提醒他们回座位。其他孩子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只有潘潘一直在桌子底下爬来爬去,还时不时钻到柜子后面。我一时没明白他在做什么,便提高八度又弹了一遍音乐以提醒他。这时,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从柜子后面走了出来,对我伸出小手,说:“庄老师,这里有雪花片。”原来,区角活动时有些雪花片滚到桌子、柜子底下去了,细心的潘潘发现后便去捡拾。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孩子不乱丢东西,随手收拾地上物品的契机。于是,我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表扬潘潘爱护玩具,做事认真细致,并给了他全班小朋友的点赞。随后,我趁机引导孩子进一步明确各种玩具和材料的“家”,如积木的“家”是黄色正方形塑料筐,雪花片的“家”是绿色塑料筐,小动物玩具的“家”是标有蓝色标志的柜子,垃圾的“家”是红色垃圾桶,等等。没想到,这次教育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此后,但凡有积木、图书、小瓶盖甚至一片小纸屑掉在地上,孩子们都会自觉地把它们捡起来,送回“家”。
良好的行为,只有成为习惯,才具有稳定性与一贯性。它是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以发现教育契机,并及时地跟进、引导,使孩子的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希望幼儿言行一致,就要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我要求幼儿按照生活制度进行一天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并坚持下去。我会根据平时在幼儿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幼儿发展的需要,通过重复讲述行为习惯要求或树立榜样等多种方法,激发儿童的行为动机,并注意对积极的行为动机及时予以鼓励强化。这样,指导他们逐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行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动机并养成习惯。
二、在活动中注重移情训练和角色扮演体验,避免简单说教
由于幼儿没有成熟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成人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情感态度以及由此构成的道德情感氛围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参照系。
小亮攻击性很强,他在和别人在一起玩时,遭到拒绝,不欢而散。我想,他遇到挫折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改正自己的缺点,克制攻击性行为,逐渐改善与其他同伴的关系;另一种可能是产生怨恨情绪,找其他机会报复同伴。我先静观其变,让他先思考一下在体验挫折后该怎么办,之后趁机介入帮助。这么做,是因为虽然幼儿体验、思考的过程是主动的,但是,如果有成人的适当帮助,可能效果会更好。我采用语言提醒、帮他分析原因等方法,让他学会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进入别人的情感世界。我让他想想在家挨父母打时的心情:痛不痛?难受不难受?喜欢不喜欢挨别人的打?然后再问他:“既然这样,那你希望不希望别人动不动就打你呢?”他说:“不希望。”那我就进一步问他:“那别人希望不希望你打他呢?”“假如你是那个挨打的小朋友,你会怎么想呢?你会难受吗?”,从而使他产生移情。经过我的一番移情说教训练,他很快就融入了集体生活中。
角色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满足孩子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求,为孩子创设协商玩、轮流玩、一起玩的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互相尊重、协调和克制,愿意为同伴的需要和愿望做出让步,能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比如我设计“假如我是老年人”活动,让孩子在假想的情境中扮演老人,体验老人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在理解同情的基础上,真心实意地去帮助老人。让幼儿扮演《萝卜回来了》《三只蝴堞》等童话中的小动物,感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带来的愉悦;通过游戏“我是小主人”“妈妈回家了”“让座”和“我的好朋友”,让幼儿学会礼貌待客,帮助疲乏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尊老爱幼,与同伴间相互帮助。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既是观察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当幼儿对角色分配有较大争议时,我参与游戏,以角色身份从中进行协调。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协商解决扮演角色。
三、在道德认识中与各种情感体验相结合,提供成长契机 孩子在接受成人语言信息的时候,也在接受着成人的想法和价值观。故教师可通过诗歌、绕口令等特殊的语言形式,向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在引导幼儿明白道理、规范幼儿行为、帮助幼儿内化社会道德时,教师可选择合适的话题进行讨论,而且有针对性地对比较活跃、捣乱的孩子进行询问、指导,促进其社会情感发展,即动之以情,以情育情,以境激情。如在“我来帮助你”活动中,老师提问:“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样帮助别人的?”这既紧紧围绕了幼儿亲身的体验,又能辐射到广阔的思考天地。“如何帮助别人”,幼儿根据平时的实践经验,能提出多种帮助的方法。幼儿遇到不同的困难,能得到不同的帮助。在激烈的讨论中,幼儿的同情心得到激发,同时,他们体验到了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心情。
集体或老师、同伴的正面评议,会使幼儿产生自豪感、成就感,强化谦让意识,这是因为教师的评议对幼儿起到示范、导向作用。只要幼儿有谦让行为,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我班有一个小朋友性格特别要强,谦让意识较差。一次游戏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机会,要他学习谦让。一开始他并不愿意,在我的引导之下,他还是做出了让步。对于他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使他在谦让中得到愉快的体验,知道大家都喜欢会谦让的孩子,逐渐地养成了谦让的习惯。其次,在幼儿互评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事例,让幼儿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如两个小朋友都想当同一角色,谁也不让谁,僵持了很久。幼儿分析说:“他们这样互不谦让,分不了角色,游戏就玩不起来。”通过互评,幼儿知道了谦让是一种好品德,进一步学会了谦让。
一学期很快过去了,我们班的孩子成长了许多,学会遵守规则,讲文明懂礼貌,懂得分辨是非,乐于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特别是那几位较活跃、喜欢捣乱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各项活动开展得很顺利,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凸显成效。
每一颗小苗都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的关爱,才能茁壮成长。切莫因孩子的某些不足就对他们放弃培养和转化。我们要正确认识他们,从本班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健康活泼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Patricia F.Hearron, Verna Hildebrand.幼儿园管理:儿童发展中心管理学(第五版)[M].严冷,赵东辉,高维华,李淑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虞永平.学前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俊.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社会性学习;幼儿;探索;教学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落实《指南》精神,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我们研究社会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当代幼儿聪明、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新学期伊始,我到中三班协助带班,负责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第一次进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笑嘻嘻地看着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只有小亮露出不屑的表情,身子斜靠在椅子上,一看就知道是调皮捣蛋的孩子。每次组织活动,小亮都会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事故”,随后全班幼儿跟着起哄,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下去。针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班级,我必须采取措施,教育他们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与人友好相处,正确看待自己、对待他人,具有集体归属感。于是,我在社会活动指导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
幼儿品德行为常有言行脱节、易反复的特点,这是由于形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各种因素发展不平衡。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让幼儿反复进行行为练习。同时,在行为练习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准绳,随时对照,以形成并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幼儿园教师要注意抓住教育契机,随时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与品质。
一次区角活动后,我组织孩子们收拾活动材料,然后用琴声提醒他们回座位。其他孩子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只有潘潘一直在桌子底下爬来爬去,还时不时钻到柜子后面。我一时没明白他在做什么,便提高八度又弹了一遍音乐以提醒他。这时,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从柜子后面走了出来,对我伸出小手,说:“庄老师,这里有雪花片。”原来,区角活动时有些雪花片滚到桌子、柜子底下去了,细心的潘潘发现后便去捡拾。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孩子不乱丢东西,随手收拾地上物品的契机。于是,我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表扬潘潘爱护玩具,做事认真细致,并给了他全班小朋友的点赞。随后,我趁机引导孩子进一步明确各种玩具和材料的“家”,如积木的“家”是黄色正方形塑料筐,雪花片的“家”是绿色塑料筐,小动物玩具的“家”是标有蓝色标志的柜子,垃圾的“家”是红色垃圾桶,等等。没想到,这次教育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此后,但凡有积木、图书、小瓶盖甚至一片小纸屑掉在地上,孩子们都会自觉地把它们捡起来,送回“家”。
良好的行为,只有成为习惯,才具有稳定性与一贯性。它是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以发现教育契机,并及时地跟进、引导,使孩子的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希望幼儿言行一致,就要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我要求幼儿按照生活制度进行一天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并坚持下去。我会根据平时在幼儿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幼儿发展的需要,通过重复讲述行为习惯要求或树立榜样等多种方法,激发儿童的行为动机,并注意对积极的行为动机及时予以鼓励强化。这样,指导他们逐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行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动机并养成习惯。
二、在活动中注重移情训练和角色扮演体验,避免简单说教
由于幼儿没有成熟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成人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情感态度以及由此构成的道德情感氛围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参照系。
小亮攻击性很强,他在和别人在一起玩时,遭到拒绝,不欢而散。我想,他遇到挫折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改正自己的缺点,克制攻击性行为,逐渐改善与其他同伴的关系;另一种可能是产生怨恨情绪,找其他机会报复同伴。我先静观其变,让他先思考一下在体验挫折后该怎么办,之后趁机介入帮助。这么做,是因为虽然幼儿体验、思考的过程是主动的,但是,如果有成人的适当帮助,可能效果会更好。我采用语言提醒、帮他分析原因等方法,让他学会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进入别人的情感世界。我让他想想在家挨父母打时的心情:痛不痛?难受不难受?喜欢不喜欢挨别人的打?然后再问他:“既然这样,那你希望不希望别人动不动就打你呢?”他说:“不希望。”那我就进一步问他:“那别人希望不希望你打他呢?”“假如你是那个挨打的小朋友,你会怎么想呢?你会难受吗?”,从而使他产生移情。经过我的一番移情说教训练,他很快就融入了集体生活中。
角色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满足孩子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求,为孩子创设协商玩、轮流玩、一起玩的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互相尊重、协调和克制,愿意为同伴的需要和愿望做出让步,能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比如我设计“假如我是老年人”活动,让孩子在假想的情境中扮演老人,体验老人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在理解同情的基础上,真心实意地去帮助老人。让幼儿扮演《萝卜回来了》《三只蝴堞》等童话中的小动物,感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带来的愉悦;通过游戏“我是小主人”“妈妈回家了”“让座”和“我的好朋友”,让幼儿学会礼貌待客,帮助疲乏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尊老爱幼,与同伴间相互帮助。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既是观察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当幼儿对角色分配有较大争议时,我参与游戏,以角色身份从中进行协调。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协商解决扮演角色。
三、在道德认识中与各种情感体验相结合,提供成长契机 孩子在接受成人语言信息的时候,也在接受着成人的想法和价值观。故教师可通过诗歌、绕口令等特殊的语言形式,向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在引导幼儿明白道理、规范幼儿行为、帮助幼儿内化社会道德时,教师可选择合适的话题进行讨论,而且有针对性地对比较活跃、捣乱的孩子进行询问、指导,促进其社会情感发展,即动之以情,以情育情,以境激情。如在“我来帮助你”活动中,老师提问:“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样帮助别人的?”这既紧紧围绕了幼儿亲身的体验,又能辐射到广阔的思考天地。“如何帮助别人”,幼儿根据平时的实践经验,能提出多种帮助的方法。幼儿遇到不同的困难,能得到不同的帮助。在激烈的讨论中,幼儿的同情心得到激发,同时,他们体验到了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心情。
集体或老师、同伴的正面评议,会使幼儿产生自豪感、成就感,强化谦让意识,这是因为教师的评议对幼儿起到示范、导向作用。只要幼儿有谦让行为,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我班有一个小朋友性格特别要强,谦让意识较差。一次游戏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机会,要他学习谦让。一开始他并不愿意,在我的引导之下,他还是做出了让步。对于他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使他在谦让中得到愉快的体验,知道大家都喜欢会谦让的孩子,逐渐地养成了谦让的习惯。其次,在幼儿互评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事例,让幼儿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如两个小朋友都想当同一角色,谁也不让谁,僵持了很久。幼儿分析说:“他们这样互不谦让,分不了角色,游戏就玩不起来。”通过互评,幼儿知道了谦让是一种好品德,进一步学会了谦让。
一学期很快过去了,我们班的孩子成长了许多,学会遵守规则,讲文明懂礼貌,懂得分辨是非,乐于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特别是那几位较活跃、喜欢捣乱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各项活动开展得很顺利,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凸显成效。
每一颗小苗都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的关爱,才能茁壮成长。切莫因孩子的某些不足就对他们放弃培养和转化。我们要正确认识他们,从本班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健康活泼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Patricia F.Hearron, Verna Hildebrand.幼儿园管理:儿童发展中心管理学(第五版)[M].严冷,赵东辉,高维华,李淑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虞永平.学前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俊.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