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它也是塑造小学生内在人格的过程。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形成起到一个指导作用,但是多年来的教育却并不重视思想品德课。这不是简单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还是很多孩子高分低能的原因,他们的智商与他们的情商并不成正比。这种现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好转。
  小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小,所以他们的人格并未健全,在这段时间内有效而成功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而完善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在这段时间内小学思想品德课就占着重要地位。多年来,思想品德课却一直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只重讲授,不重内化;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只重教师,不重学生。周而复始,使得小学思想品德课缺乏趣味性,家长也不重视。最终家长与教师却总是感叹:孩子坏毛病多、打架、吸烟、乱交朋友、好吃懒做、花钱大手大脚。这些都是忽视品德教育的结果,因而,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非常的重要。
  为了培养21世纪的人才,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分析和如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思考。
  
  一、思想品德教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的问题
  虽然新教材已编排得十分完善,但受小学生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的限制,他们对课文内在的感受力较弱,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显得困难。再加之教师采用的教法与小學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不甚相符,教学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失去了兴趣。还有部分教师把思想品德内容和教学时间压缩,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使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阵地。
  2.家长方面的问题
  绝大部分家长不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多数家长很少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下功夫,认为只要文章做得好,数学成绩好,言行上有点坏毛病没多大关系,殊不知现在社会上一些高智商的罪犯,少年时也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一个人品行的高低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家长常常灌输子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论调不利于孩子品德的发展。也许,家长并没有想到学业缺陷并不一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品德人格的缺陷才会害孩子的一生,马加爵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3.学校方面的问题
  多数学校只重视学生数语外三科的成绩,因而很少或是从不组织学生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如扫墓、郊游、到敬老院之类的活动。只抓课业成绩而并未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舞台。还有部分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在安排课程工作的时候,常常把思想品德课作为附带课,让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代。这样,无形中造成了思想品德课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
  4.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少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没有意志力,思维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他们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完全依赖教师的支配,认识模糊、感情淡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少积极参加讨论。思想不够活跃。有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的观点似是而非,在进行抽象思维时,由于感性经验缺乏,缺少实例依据,学生对学习感到困难,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使得他们兴趣低沉,思维狭窄,安于运用机械重复的办法进行学习。
  
  二、提高思想品德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学生获得知识便是一种被动的行为。特别是思想品德这样的学科,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缺失。以致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后果非常的可怕。激发学习兴趣要讲究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就能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他们自觉地去参与学习,主动加深道德认识,推动道德行为,坚定道德意志。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主体性。
  2.重视情感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不同,思想品德课讲授的道德知识是桥梁,而不是目的。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迪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你所讲的观点,从而改变其观念,影响其行为。思想品德课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更要讲究讲课的艺术,不仅道德观点要讲懂,还必须有感染力,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再者,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他们往往感情充沛,所以他们道德观念的认识、理解、掌握和道德动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感情的支配。因此,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深入情感领域,调节情感,通过换位思考,才能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
  3.利用实践行动,指导道德行为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情绪化严重,意志力薄弱,所以他们品德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道德观念的指引下,用自己的行动去认识、验证、加深道德理念。实践可以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在训练中。也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可以是每周的升旗教育;也可以是运动会,教育学生为集体争得荣誉;还可以是安排学生组织节目,教育学生学会合作,要团结友爱……总之,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和训练,让学生将观念落实到行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品德的形成更自然、有效。
  4.培养学生互相评价、约束、规范日常行为
  在初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不但教育每个学生自己该怎么做,而且同学之间也要相互评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能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监督和帮助,形成良好的校园新风尚。
  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对于培养一个学生来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首先,家长要改变自己的一些看法,教师应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改变一些家长的看法,端正教育观念。还可以利用家长会,邀请一些专家领导来进行讲座或播放一些专家的视频,向家长介绍或传授一些好的先进的正确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并要求家长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再次,也要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家里及在社会的表现。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可通过电话与家长交流孩子品行方面的动向。
  6.严格规范教师
  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学习部分心理学知识,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钻研教材,教师还应认真备课,教师要做到组织前有安排,组织时有顺序,组织后有小结,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使品德的形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制变成自觉,最终使道德行为落到实处。我们还需不断地探索,为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这一基本任务的实现需要教师的“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学生的“活”增强自身的个
语文教学难,成人中等语文教学亦难。如何使学生乐于上语文课,除了重视和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外,还应当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进而使他们从中得到教益。  一、注重朗讀,调动情感,寓教于听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作品的生命,但凡感人的作品,大都文质兼美、情感浓郁,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饱含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再现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思。首先,先指导学生朗读,理清文章顺序,深入理解作品内
对于青年人来说,健康是第一位的。然而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它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价值观的多元性,再加上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些极端的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严重的问题。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学生一旦心理受到严重的伤害,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心理学研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全面升级,一直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
从教两年来,我感受到了不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中最大的困扰是写作文,只要一提到作文就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我不断思考如何让学生们走出作文的困窘,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只要有兴趣,才会写出文章来。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写作的兴趣呢?就要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力求写实。我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研究了汽车保险杠用聚丙烯材料在海南、广州二地自然暴露与氙灯人工光老化试验时的老化规律,初步探讨了自然暴露试验与氙灯人工光老化试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汽车保险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