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感官,在自然中漫步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o_minl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自然篇
  与城市环境相比,自然里所有的颜色、形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且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自然是带孩子去进行感官体验、感受细腻之美的重要场所。
  一木老师是亚洲首个感官体验场联合创始人,一直致力于感官体验教育的研究与传播,带领家庭进行感官体验。他提到自己小时候因为母亲很担心卫生的问题,导致他在童年时丧失了很多坐在地上玩土、光着脚走路等自然体验,所以自从孩子出生以后,一木老师就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后来索性直接搬到了北京的郊区,在自然中生活。这次,我们特别邀请一木老师为我们分享如何让孩子带上感官融入自然。
  融入自然的两大原则
  放松
  在紧张的状态下,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这些所有的感观都是紧缩、闭合的,没有办法发挥它本来的作用,所以带孩子融入自然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放松下來,当然,父母自身更要放松下来,不要让自己的紧张情绪影响了孩子。
  不带目的性
  我们习惯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然后才奔着这个结果去做,如果没有实现预设的结果,那么就判定这个行动是失败的。但是,带孩子去自然实在是不适合用这个法则,因为这应该是一个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如果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失去最重要的体验部分。
  原则上,父母带孩子到自然中去,不要带任何目的,尤其是7岁以前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父母没有做过多的限制性的要求,就会发现孩子很快就能在自然中找到他喜欢玩、喜欢看、喜欢摸的东西,比如玩泥巴、踩落叶、捡石头、拿树枝敲击...父母要做的只是安全保障和适度提醒,比如提醒孩子不把沙子放到嘴里,不用脏手揉眼睛。
  调动感官感受自然的两种方法
  对比
  通常情况下,我们问孩子树叶是什么颜色,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绿色或者黄色,但实际上,不同的树,不同季节的树,树叶的颜色是干变万化的,即使是盛夏时,树叶的绿色也分为不同的层次,一棵树上的叶子,甚至是一片叶子上,都可能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而带孩子发现这种细微的差别,就是我们的美育。
  比如我们让孩子观察树叶时,可以先从不同植物上找到绿色反差比较大的两片叶子,一片是深绿色,一片是翠绿色,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原来大自然中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绿色。接着,让孩子在同一棵植物上找到不同的绿色,比如新长出的叶子和旧叶子的绿色深浅不同,从而让孩子感受到同一棵树的叶子的绿色也是有差别的。再深一步,我们继续引导孩子观察同一片绿叶上的不同部分,从而会发现一片叶子上的绿色也不同。虽然这个过程叙述起来有些复杂,但是如果在自然中,我们和孩子把这些观察当成“找不同”的游戏,就很容易玩起来,而且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各种叶子的叶脉不同,叶子正背面质感不同,叶子边界的锯齿样子不同……
  适当关闭或打开部分感官通道
  在自然中,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关闭部分感官通道,比如我们经常会大量使用的是视觉感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结果,往往是大脑加工之后的结果,但是美育首先是培养一种在放空状态下主动的感受和感知的能力。所以可以适当地关闭视觉感官,比如一起闭上眼睛,听一听鸟叫声、流水声,甚至是落叶落下的声音、鸟起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等。
  除了关闭感官,还要学会打开感官,比如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穿着袜子和鞋走路,脚是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土地的,在自然中,可以适当地让孩子赤脚走一走,感受土地、泥地、草地的不同触感,他会获得更多的身体感受。
  引导孩子的两个小提醒
  跟随孩子
  在自然中,孩子很容易被吸引,动不动就会停下来,此时父母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关联到进入自然的第二条原则:不带目的性,不给孩子过多的限制。如果遵循了这条原则,当孩子在自然中随时停下来,我们就不会为了着急赶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催促孩子,而是会和孩子一起蹲下来,顺着孩子的目光,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也许是雨后刚长出来的一朵小蘑菇,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所以他会非常感兴趣,左看右看,可能还会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这都是孩子在自然而然地启动各种感官体验自然,父母应该用跟随的行动予以鼓励。
  跟随的过程中父母还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保持耐心,不要因为自己觉得无趣或者认为没有价值,就否定孩子的行为。另外一点是,父母在跟随中要去观察孩子,这是一个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特别之处的机会,能发现孩子对什么更有兴趣,更擅长什么。
  其实,当父母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的时候,孩子也会觉得离你更近了,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对于亲子关系的紧密是特别好的契机。
  打开自己
  想要更好地引领孩子,父母首先要打开自己,打开感官,尽情享受自然带给自己的美的震撼和满足感。这需要父母在带领孩子进入自然时,不把目光和心思全部聚焦在孩子身上,像是孩子背后的探照灯,而是应该采用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在自然中漫步的姿态。这种姿态也有利于调整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其他文献
晓晓不久前生了个可爱的小宝宝,纯母乳喂养,还挺让人省心的。可是,晓晓也遇到了个左右为难的事情:宝宝很爱睡觉,有时候一睡就两个多小时甚至3个小时,晓晓很着急,都说应该让宝宝多吸吮,乳汁才能分泌得多,可宝宝睡得那么香,用不用叫醒他喂奶?再说,宝宝3个小时没喝奶,会不会饿着他而影响生长呢?  睡大觉的宝宝,要不要叫醒了喂奶?  一般有两类宝宝在月子里能睡大觉。  第一类:胖乎乎的“天使宝宝”。  这类宝
宝宝着装方面,妈妈们都已注意到具有装饰性的线绳,以避免宝宝被勒伤,可是,家中暗藏的各种危险线绳,妈妈们关注过吗?那些生活必需品上连接的线绳,比如窗帘拉绳、落地灯电线、电话线、电脑接线等,也暗藏安全问题呢!  不安全的窗帘拉绳  家中的窗帘拉绳不起眼,平时我们也不会刻意去关注它,可就是这种最常见的家居用品,如果管理不当,就会对宝宝造成伤害。  危险之窒息  一般来说,无论是卷式还是提拉式的窗帘、罗马
上回说到阿尔菲·科恩(Alfie Kohn)的近著《溺爱孩子是编造的故事(The myth of the spoiled child: Coddled kids, helicopter parents, and other phony crises),其中提到他对美国社会和教育领域中广泛为人接受的溺爱这个说法的反驳观点。这次我们再继续说说该书的另一个与溺爱有关的但仍具批判性的观点:20世纪发展心理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由于缺乏技巧,常常又吼又叫,弄得亲子关系特别紧张。在此特别奉上亲子沟通5技巧,让宝宝乖乖听话,让教养变得轻松。  受访专家|赵红梅(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采写/芳芳编辑|方帘  唐唐回到家已经很累了,明天还要上英语课,他就想光睡会儿觉。妈妈进来说:“宝贝,关灯睡觉吧!”伸手把灯关了。唐唐突然很愤怒地坐起来,喊道:“别关灯灯,我还没做英语作业呢!”妈妈一下被激怒了,训斥道:
日随着起点竞争的日益激烈,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成了许多家长努力追求的目标,那些早早认字的孩子,往往会被各种羡慕和褒奖。早识字的孩子就一定更聪明吗?  语言学习沉默期决定识字早晚  就像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一样,孩子对于文字符号的敏感期,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很小就对文字产生了敏感,在听爸爸妈妈读绘本时,就因对文字感兴趣而识字量稳定增长;有的孩子对文字的敏感则来得比较晚,虽然学前就跟
妈妈带着卉卉参加同学聚会。餐桌上,为了让女儿好好吃饭,妈妈说道:“你看苗苗姐姐吃得多好啊,你要向姐姐学习!”卉卉听后,大声嚷嚷起来:“哼!我才不要吃那么多呢!会和苗苗姐姐一样,吃成一个大胖子!”旁边的苗苗顿时放下筷子,满脸通红,大人们一时都尴尬不已。  三四岁的孩子,可能经常干些让家长感到难堪的事情。有些家长觉得是孩子不懂事,没有教养,不懂礼貌,缺乏为人处世的社会性,但有时又会觉得这是孩子内心单纯
有人问过精神分析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什么是通往快乐完满的丰富人生的必要条件?他回答道:“爱和工作。”曾任美国幼儿教育学会主席的儿童心理发展教授戴维·埃尔金德(David Elkind)对弗洛伊德充满敬意,但他却认为应该把“游戏”包括在内。  真心欣赏戴维·埃尔金德教授的观点!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体验爱、工作和游戏合而为一的愉悦滋味,渴望体验那样一种被称之为“
婴儿在出生的前两年,大脑体积、脑重增长最快,是脑发育的关键期;  婴儿的大脑内,连接大脑神经元的突触在迅猛增长,突触越多越聪明;  给孩子越多的刺激,他的大脑就会发育得越好……  相信这些提法,父母都不陌生,而且往往在知道了之后非常焦虑:  千万别错过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期啊!  到底怎么做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刺激、让孩子更聪明啊?  但实际上,你对孩子的脑发育又了解多少呢?  孩子的大脑发育,到底需要什
我小时候,寒假是拆成两部分,在奶奶和姥姥家分别度过。寒假里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当时爸妈的协议可能是一年的年三十在奶奶家团聚,下一年去姥姥家,所以我会被精准地安排年前在哪边“寄存”,对两边老人在过年前的各种忙碌记忆犹新。  姥姥是个美食达人,用现在的话可以这么称呼吧!要不是生不逢时,估计能成为网红老太太。其他不说了,先说猪肉吧。记得过了腊月二十,她就会一连声地催促小舅去朝阳门外神路街附近的菜
林林感冒了,鼻涕、眼泪流个不停,还发了高烧,不停地哭闹、揪耳朵。妈妈带林林来到诊室,医生经过检查后告诉妈妈,林林得了中耳炎。妈妈不解:“不就是感冒吗?怎么又出来个中耳炎了?”  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一般不会感冒,因为他已经从妈妈的体内获得了足够的抗体,这些抗体是妈妈在接触过相关细菌或是病毒后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的,孩子获得了这些抗原后,对相关疾病就拥有了一定的抵抗力。在孩子6个月左右时,从妈妈那儿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