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旅游是目前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其生态意识至关重要,对生态旅游地开发、市场营销与培育,以及解决目前生态旅游中的环境负面影响,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鉴于此,本文以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深入把握目前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及其行为特征。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
一、黄河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的抽样问卷调查
1、调查概况
20010年12月28日-2011年1月3日,针对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旅游的国内生态旅游者进行了实地抽样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态意识。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5%。抽样样本的构成中,自助游占41.1%,团队游占10.5%,旅行社安排占28.4%,亲朋好友陪同游占72.6%。
2、调查内容
本研究旨在对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四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包含5个独立的条目,属于基本调查,主要确定国内生态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属性,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第二部分旨在了解目前国内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认知程度;第三部分主要调查国内生态旅游的生态意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1)性别与年龄
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对旅游地的选择可能不一,调查显示男性约占52.6%,女性占47.4%,性别比约为10:9。但性别的差异并未影响生态旅游意向,调查的所有游客均表示对生态旅游感兴趣,从年龄上看则主要集中在中青年阶段,其中19-25岁占调查总数的54.7%,26-35岁占调查总数的16.8%,其他年龄段比重略低,18岁以下累计占调查总数的11.5%,36岁以上的累计占总数的16.8%(表1)。这说明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更适于年轻人,年轻人追求时尚,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加上社会整体素质提高,很多年轻人的文化程度比较高,乐于接受绿色生态意识,更喜爱到大自然中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而生态旅游者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中年人,他们具有稳定且较高的经济收入,但陷于繁忙的工作,加上很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内心极度渴望到大自然中摆脱压力,放松身心。由此可看出不同年龄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偏好,虽年龄本身并不会对旅游造成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而对生态旅游的影响可能受身体能力状况、收入水平、生活阅历、旅游兴趣等因素造成的。
(2)文化程度
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旅游的需求越大,越是宁愿牺牲部分物质享受,通过旅游获得精神生活的享受。调查结果的确显示生态旅游者比重与文化程度的提高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累计占调查总数的91.6%,仅本科生以上学历就占据总数的62.1%,这可能因为黄河位于郑州江宁区大学城附近,激发了许多大学生游客前来旅游。尽管如此,结果仍充分展现了生态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他们对生态旅游比较了解,对生态及环境保护更为热心,因此更易于参加生态旅游活动,这也为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产品促销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随着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态旅游感兴趣的群体也正由高文化层次扩散至较低文化层次的人群,即生态旅游正逐渐进入主流市场。
(3)职业
本次调查显示除去学生所占的比重,企业职工所占的比重最多,占调查总数的 25.3%,成为黄河景区客源中的优势群体,由于公司、企业奖励旅游的增加,提高了他们出游能力,因此他们在游客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其次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个体劳动者所占的比例相等均为8.4%,公务员占调查总数的6.3%,这些旅游者收入普遍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而生态旅游的最大比重群体--大学生,虽然没有经济来源,但由于学生群体对生态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旅游动机,也很愿意通过相对低廉的生态旅游消费方式来获得旅游体验,因此成为生态旅游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学生素质通常比较高,能够积极参与旅游活动,与当地居民交流,宣传、保护景区环境,因此是景区比较出色的生态旅游者。
2、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认知
尽管大部分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理念较为模糊,但60%的游客还是认为有必要开展生态旅游的,这将有利于我国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对于33.7%无所谓态度的游客及6.3%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生态旅游的游客有待旅游企业对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旅游,从而有意识的参加生态旅游活动。深入调查表明,目前有意识的参加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不多,只占调查总数的34.7%,24.2%的旅游者没有意识参加生态旅游活动,41.1%的旅游说不清,自己也不知道,说明国内生态旅游的客源存在较大的潜力,若旅游企业做好较好的宣传、培训工作,积极开发较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将会有越来越的游客重视、有意识的参加生态旅游。
3、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1)生态旅游者的表层生态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景区内生态旅游者的表层生态意识良好,约70.5%的生态旅游者能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内,8.4%生态旅游者自身携带,也有16.8%的生态旅游者认为己经有人丢弃垃圾,再丢也没关系,5.3%的生态旅游者会随意丢弃,这说明在维持景区最基本的环境卫生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旅游者还是会自我约束的。从而看出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者已经具备了一些表层的生态意識,但是还算不上是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者的深层生态意识
生态旅游者深层生态意识是与表层生态意识相对的方面,深层生态意识能够反映他们是否真正具备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因此,对旅游者的调查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卫生问题上。对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者深层生态意识的调查结果如下:显示在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上,选择徒步的比例最高,占45.8%,16.1%的游客选择骑马,徒步或骑马都是符合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从这一点来看,大部分黄河生态旅游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就希望生态旅游景区所具备的基础设施而言,希望增加解释、指示作用的标牌比例最高,占48.8%,表明多数生态旅游者希望了解、学习生态旅游的愿望,可见以保护资源环境、教育旅游者、造福当地人民等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将越来越受旅游者的关注,值得景区管理人员的重视。
(3)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调查
一个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具体表现为他的环境责任感,环境责任感将影响旅游者是否会产生保护环境的实践行动。生态能否有效地被保护,关键取决于旅游者者能否意识到自己对生态保护的责任和由此所决定他们的实际参与生态保护的程度。一个生态旅游者对环境的责任感,除了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外,还表现在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对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调查说明大部分黄河生态旅游者有环境责任感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环境问题,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放松心情的旅游过程中也不忘履行自身的社会道德、宣传环保,从自身做起保护周边的环境。他们知道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识。而对于不太关注环境问题的游客,他们的生态意识是肤浅和局限的,这需要景区做好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工作,可组建一些民间性的环境保护组织,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保护意识,发挥其对环境保护的呼吁、监督和促进作用,使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成为一种自觉的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 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0,(4):7-13.
[2] 王兴斌.生态旅游科学探索[M].旅游业香港旅游杂志有限公司,1996:11.
[3] 韦弗(澳).生态旅游[M].杨桂华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2-68,79-83.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
一、黄河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的抽样问卷调查
1、调查概况
20010年12月28日-2011年1月3日,针对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旅游的国内生态旅游者进行了实地抽样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态意识。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5%。抽样样本的构成中,自助游占41.1%,团队游占10.5%,旅行社安排占28.4%,亲朋好友陪同游占72.6%。
2、调查内容
本研究旨在对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四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包含5个独立的条目,属于基本调查,主要确定国内生态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属性,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第二部分旨在了解目前国内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认知程度;第三部分主要调查国内生态旅游的生态意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1)性别与年龄
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对旅游地的选择可能不一,调查显示男性约占52.6%,女性占47.4%,性别比约为10:9。但性别的差异并未影响生态旅游意向,调查的所有游客均表示对生态旅游感兴趣,从年龄上看则主要集中在中青年阶段,其中19-25岁占调查总数的54.7%,26-35岁占调查总数的16.8%,其他年龄段比重略低,18岁以下累计占调查总数的11.5%,36岁以上的累计占总数的16.8%(表1)。这说明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更适于年轻人,年轻人追求时尚,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加上社会整体素质提高,很多年轻人的文化程度比较高,乐于接受绿色生态意识,更喜爱到大自然中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而生态旅游者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中年人,他们具有稳定且较高的经济收入,但陷于繁忙的工作,加上很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内心极度渴望到大自然中摆脱压力,放松身心。由此可看出不同年龄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偏好,虽年龄本身并不会对旅游造成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而对生态旅游的影响可能受身体能力状况、收入水平、生活阅历、旅游兴趣等因素造成的。
(2)文化程度
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旅游的需求越大,越是宁愿牺牲部分物质享受,通过旅游获得精神生活的享受。调查结果的确显示生态旅游者比重与文化程度的提高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累计占调查总数的91.6%,仅本科生以上学历就占据总数的62.1%,这可能因为黄河位于郑州江宁区大学城附近,激发了许多大学生游客前来旅游。尽管如此,结果仍充分展现了生态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他们对生态旅游比较了解,对生态及环境保护更为热心,因此更易于参加生态旅游活动,这也为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产品促销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随着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态旅游感兴趣的群体也正由高文化层次扩散至较低文化层次的人群,即生态旅游正逐渐进入主流市场。
(3)职业
本次调查显示除去学生所占的比重,企业职工所占的比重最多,占调查总数的 25.3%,成为黄河景区客源中的优势群体,由于公司、企业奖励旅游的增加,提高了他们出游能力,因此他们在游客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其次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个体劳动者所占的比例相等均为8.4%,公务员占调查总数的6.3%,这些旅游者收入普遍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而生态旅游的最大比重群体--大学生,虽然没有经济来源,但由于学生群体对生态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旅游动机,也很愿意通过相对低廉的生态旅游消费方式来获得旅游体验,因此成为生态旅游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学生素质通常比较高,能够积极参与旅游活动,与当地居民交流,宣传、保护景区环境,因此是景区比较出色的生态旅游者。
2、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认知
尽管大部分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理念较为模糊,但60%的游客还是认为有必要开展生态旅游的,这将有利于我国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对于33.7%无所谓态度的游客及6.3%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生态旅游的游客有待旅游企业对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旅游,从而有意识的参加生态旅游活动。深入调查表明,目前有意识的参加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不多,只占调查总数的34.7%,24.2%的旅游者没有意识参加生态旅游活动,41.1%的旅游说不清,自己也不知道,说明国内生态旅游的客源存在较大的潜力,若旅游企业做好较好的宣传、培训工作,积极开发较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将会有越来越的游客重视、有意识的参加生态旅游。
3、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1)生态旅游者的表层生态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景区内生态旅游者的表层生态意识良好,约70.5%的生态旅游者能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内,8.4%生态旅游者自身携带,也有16.8%的生态旅游者认为己经有人丢弃垃圾,再丢也没关系,5.3%的生态旅游者会随意丢弃,这说明在维持景区最基本的环境卫生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旅游者还是会自我约束的。从而看出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者已经具备了一些表层的生态意識,但是还算不上是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者的深层生态意识
生态旅游者深层生态意识是与表层生态意识相对的方面,深层生态意识能够反映他们是否真正具备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因此,对旅游者的调查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卫生问题上。对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者深层生态意识的调查结果如下:显示在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上,选择徒步的比例最高,占45.8%,16.1%的游客选择骑马,徒步或骑马都是符合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从这一点来看,大部分黄河生态旅游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就希望生态旅游景区所具备的基础设施而言,希望增加解释、指示作用的标牌比例最高,占48.8%,表明多数生态旅游者希望了解、学习生态旅游的愿望,可见以保护资源环境、教育旅游者、造福当地人民等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将越来越受旅游者的关注,值得景区管理人员的重视。
(3)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调查
一个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具体表现为他的环境责任感,环境责任感将影响旅游者是否会产生保护环境的实践行动。生态能否有效地被保护,关键取决于旅游者者能否意识到自己对生态保护的责任和由此所决定他们的实际参与生态保护的程度。一个生态旅游者对环境的责任感,除了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外,还表现在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对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调查说明大部分黄河生态旅游者有环境责任感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环境问题,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放松心情的旅游过程中也不忘履行自身的社会道德、宣传环保,从自身做起保护周边的环境。他们知道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识。而对于不太关注环境问题的游客,他们的生态意识是肤浅和局限的,这需要景区做好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工作,可组建一些民间性的环境保护组织,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保护意识,发挥其对环境保护的呼吁、监督和促进作用,使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成为一种自觉的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 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0,(4):7-13.
[2] 王兴斌.生态旅游科学探索[M].旅游业香港旅游杂志有限公司,1996:11.
[3] 韦弗(澳).生态旅游[M].杨桂华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2-68,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