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在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里,对话呈现出关注“温度”,忽视“深度”的现象,往往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流于肤浅。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作为平等对话首席的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自己在对话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责任。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发掘文本的特点,抓住文本的细节之处,引导学生探幽发微,走入文本,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进而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和谐的师生共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品析文本反复处
文本中常常有词句反复出现的现象,词句的反复并非作者语言啰嗦累赘,往往隐寓着深刻的含义,是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挖掘文本内蕴的阶梯。《二六七号牢房》有这样一些句子:“从门前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于漪老师教学时在此设问:这里为什么要写4个似乎重复的“七步”和2个“熟悉”?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来回往复的句式?紧扣4个“七步”和2个“熟悉”,学生细心品析,读出了4个“七步”揭示出牢房的简陋、狭小、环境的恶劣;2个“熟悉”揭露了捷克内外反动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刽子手。这些语句的反复运用,则强调了作者身陷囹圄,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坚定信念。
又如《祝福》里祥林嫂在儿子被狼吃后反复讲的一段话:“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这段长达200多字的文字在文章中出现了2次,扣住这个反复让学生品析,原来作者如此“浪费”笔墨,是为了突出祥林嫂内心的无比痛苦。抓住文本中的反复之处,能对文本中的文化、人性、道德、审美等进行深度研读,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
二、揣摩文本反常处
反常处指不合常规常情常理之处。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进行揣摩探究,可以读出深意。《散步》一文中:“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按照惯常表达,我的母亲年纪最大,为突出对老人的尊敬,应先说“我的母亲”,再说“我”、“我的妻子和儿子”,可作者为什么却把“我”置于最前面?带着这个问题细读全文,我们就会读出作者把“我”放在前面的深意:在散步的整个过程中,“我”是起到决定作用的,“我”放在前面这个位置表现出了“我”的一种责任感,与后文“我”的作用是相呼应的。“我”放在前面,这不是作者的疏忽,也不是不懂礼节。最终学生在感悟到文本传递的浓浓亲情的同时,读出了生命的传承,读出了承上启下的中年人的责任这一深刻命题。
三、研讨文本矛盾处
文本中的看似矛盾之处,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笔触,蕴含着深意。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引领学生对话、探究,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心灵去触摸文本的主旨和情感。《孔乙己》第4自然段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一方面揭示了其身份的特殊性,一方面为其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衣客”有某些共同之处。很显然,孔乙己穿着和喝酒方式之间是矛盾的,它揭示出孔乙已的思想、性格,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组织学生深入品味“站着喝酒”与“穿长衫”这其中的矛盾,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便会跃然于学生眼前。文末“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和“的确”显然是一对矛盾的词语,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呢?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研讨,既让学生体会到鲁迅用词的匠心,又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主旨:“的确”表明孔乙己的死是肯定无疑的,“大约”表明人们对孔乙己的死仅是一种猜测,因为孔乙己只不过是一个给人们徒增“快乐空气”的可有可无之人,根本没有人真正关注他,以致他在何时何地如何死去,无人知晓,无人目睹。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反映了当时社会世态的炎凉冷酷和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性,有力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推敲文本细节描写处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周振甫在《文章例话》中说:细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推微知著,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一是‘搜间传神’,搜求一般人不注意之处,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读懂细节描写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披沙拣金,挖掘文本内涵。《范进中举》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堪称经典,须得细细品味。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引导学生品析从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一系列颠狂的丑态,就可以判断他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处细节:“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笔者认为,要充分欣赏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认真品读文本,让他们用心走进文本中的生活,走进当时的社会环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文本,读懂艺术形象。
五、探究文本描述前后迥异处
在文本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对同一人物或事物进行多次描写,但前后迥异,对比强烈。以此切入,让学生细细体味探求,自然水到渠成抵达文本意蕴深处。《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判若两人。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反差极大,学生品读两处对话,胡屠户这个势力市侩的丑恶形象就如在眼前。
一、品析文本反复处
文本中常常有词句反复出现的现象,词句的反复并非作者语言啰嗦累赘,往往隐寓着深刻的含义,是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挖掘文本内蕴的阶梯。《二六七号牢房》有这样一些句子:“从门前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于漪老师教学时在此设问:这里为什么要写4个似乎重复的“七步”和2个“熟悉”?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来回往复的句式?紧扣4个“七步”和2个“熟悉”,学生细心品析,读出了4个“七步”揭示出牢房的简陋、狭小、环境的恶劣;2个“熟悉”揭露了捷克内外反动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刽子手。这些语句的反复运用,则强调了作者身陷囹圄,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坚定信念。
又如《祝福》里祥林嫂在儿子被狼吃后反复讲的一段话:“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这段长达200多字的文字在文章中出现了2次,扣住这个反复让学生品析,原来作者如此“浪费”笔墨,是为了突出祥林嫂内心的无比痛苦。抓住文本中的反复之处,能对文本中的文化、人性、道德、审美等进行深度研读,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
二、揣摩文本反常处
反常处指不合常规常情常理之处。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进行揣摩探究,可以读出深意。《散步》一文中:“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按照惯常表达,我的母亲年纪最大,为突出对老人的尊敬,应先说“我的母亲”,再说“我”、“我的妻子和儿子”,可作者为什么却把“我”置于最前面?带着这个问题细读全文,我们就会读出作者把“我”放在前面的深意:在散步的整个过程中,“我”是起到决定作用的,“我”放在前面这个位置表现出了“我”的一种责任感,与后文“我”的作用是相呼应的。“我”放在前面,这不是作者的疏忽,也不是不懂礼节。最终学生在感悟到文本传递的浓浓亲情的同时,读出了生命的传承,读出了承上启下的中年人的责任这一深刻命题。
三、研讨文本矛盾处
文本中的看似矛盾之处,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笔触,蕴含着深意。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引领学生对话、探究,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心灵去触摸文本的主旨和情感。《孔乙己》第4自然段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一方面揭示了其身份的特殊性,一方面为其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衣客”有某些共同之处。很显然,孔乙己穿着和喝酒方式之间是矛盾的,它揭示出孔乙已的思想、性格,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组织学生深入品味“站着喝酒”与“穿长衫”这其中的矛盾,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便会跃然于学生眼前。文末“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和“的确”显然是一对矛盾的词语,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呢?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研讨,既让学生体会到鲁迅用词的匠心,又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主旨:“的确”表明孔乙己的死是肯定无疑的,“大约”表明人们对孔乙己的死仅是一种猜测,因为孔乙己只不过是一个给人们徒增“快乐空气”的可有可无之人,根本没有人真正关注他,以致他在何时何地如何死去,无人知晓,无人目睹。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反映了当时社会世态的炎凉冷酷和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性,有力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推敲文本细节描写处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周振甫在《文章例话》中说:细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推微知著,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一是‘搜间传神’,搜求一般人不注意之处,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读懂细节描写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披沙拣金,挖掘文本内涵。《范进中举》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堪称经典,须得细细品味。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引导学生品析从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一系列颠狂的丑态,就可以判断他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处细节:“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笔者认为,要充分欣赏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认真品读文本,让他们用心走进文本中的生活,走进当时的社会环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文本,读懂艺术形象。
五、探究文本描述前后迥异处
在文本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对同一人物或事物进行多次描写,但前后迥异,对比强烈。以此切入,让学生细细体味探求,自然水到渠成抵达文本意蕴深处。《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判若两人。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反差极大,学生品读两处对话,胡屠户这个势力市侩的丑恶形象就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