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013年,自治区在 “8337”发展思路中明确提出“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现阶段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非公经济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2年,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738.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当前及今后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也将成为构建和谐包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纵向比较
从经济总量来看,2002—2012年,包头市非公经济总量呈稳健上升态势,从136.9亿元增加到1738.9亿元,绝对数增加了1602亿元,十年增长11.7倍,年均增速28.9%,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十年间非公经济每年增长速度也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从非公经济占GDP比重来看,2002—2012年,所占比重从41.1%增加到51%,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连续3年超越国有经济,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的主要力量。
从投资规模来看,2002—2012年,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日趋活跃,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从41.3亿元增加到1684.7亿元,绝对数增加了1338.4亿元,十年增长40倍,年均增速44.9%;从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看,2002—2012年,所占比重从37.7%增长到66.5%,增长了28.8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所占比重最高,达69.4%。非公经济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重要来源,也成为支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缴纳的税收来看,2009—2012年,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缴纳税收逐年增加,从76亿元增加到218.4亿元,绝对数增加了142.4亿元,3年增长近两倍;从非公经济缴纳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来看,2009—2012年,所占比重从48%增加到77.3%,增长了29.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增加税收的主要渠道;从发展趋势看,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财政收入越来越重要的税源。
从就业人数来看,2002—2012年,非公经济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从43万人增加到99万人,绝对数增加了56万人,增长0.8倍,十年间年均增速8.7%;从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来看,2002—2012年,所占比重从38.7%增长到73.9%,增长了35.2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阵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纵向比较可以看出,2002—2012年,包头市非公经济总量、占GDP比重、年均增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业人数等指标均呈稳健上升态势,非公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在社会经济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全市加快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与自治区及相关盟市横向比较
首先,和自治区非公经济平均水平比较来看,目前自治区非公经济总量占比50%,而全市当前非公经济比重51%,比自治区高出一个百分点;自治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64.9%,全市比重为73.9%,较自治区高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包头市非公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其次,和2012年GDP、财政收入双超百亿的自治区六盟市比较来看,2012年,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鄂尔多斯市,但非公经济总量却仅高于通辽市和赤峰市,说明包头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非公经济发展仍需加快速度。具体来看,包头市非公经济总量绝对数比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分别低241亿元和831亿元,与其它三盟市相比则有绝对优势,位列第三。从非公经济占比来看,只与赤峰市51%的水平持平,而与同期的四盟市相比则显出不足,位列第五。特别是比呼和浩特市80%的比重低29个百分点,比鄂尔多斯市70%的比重低19个百分点,比通辽市56%的比重低5个百分点,比呼伦贝尔市51.6%的比重低0.6个百分点。从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来看,包头市所占比重73.9%,比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80%的比重均低6.1个百分点,比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和赤峰市则分别高25.9、22.9和13.9个百分点,位列第二,总体上处于上中等发展水平。
由此可以分析出,纵向比较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确实进步很大,但横向比较其它地区包头市发展势头略显迟缓,有被其他盟市追赶趋势,有些指标甚至已经被超过。具体而言,虽然近年来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但横向比较自治区其它盟市差距不小,尤其与地处金三角经济区域的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相比,其各项指标都不及呼鄂两市,在“呼包鄂”地区缺乏竞争优势,与其他盟市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还面临着一定的赶超压力。
二、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按非公经济增加值X与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Y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数据选择:
把以上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PSS建立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Y=93.139+1.918X,
b0=93.139 b1=1.918
t=6.777,120.226
R2=0.999 F=14454.256
F统计值大于其临界值,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R2=0.999较高,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性较高,上述模型较好地拟合了2000—2012年的样本观察值。 P=0.000<0.05, 表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有显著线性影响。此结论符合经济理论,因此模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分析结果显示非公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则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918亿元,充分显示了非公经济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有强劲的带动作用,非公经济增长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重要力量。
三、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发展重点
(一)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壮大传统非公优势产业。有选择地改造提升建筑、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非公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资质等级高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提高整体素质。
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鼓励非公经济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非公经济产业领域,以装备制造园区、稀土高新区等生产基地为核心,引进成套产品生产项目,开拓通用飞机、电动汽车等高端生产领域,形成非公经济集群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二)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非公经济进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创意农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总部农业。发挥旗县区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名、优、特、新蔬菜和优质马铃薯种薯等特色品牌,继续扩大牛羊产业规模,稳步发展奶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食用菌、瓜果和土鸡、水产等特色种养业。推进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引导非公经济进入农牧产品加工业、流通业,提升“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品质,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品牌建设,培育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非公企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积极引导非公经济进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顺应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广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群众生活便利化和品质化。顺应现代经济发展新要求,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现代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非公有制服务企业。
(四)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品牌建设。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引导社会资源向知名品牌企业聚集。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的奖励政策。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称号的非公有制企业,由市级专项资金按照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
培育非公有制龙头企业,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市确定发展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但目前市内又缺乏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则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的重点是引进那些技术含量高、经营管理优、经济效益好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使它们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和企业集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
课题主持人:宁文斌;
课题组成员:段轫 张利娟 赵莹玮
责任编辑:晓途
一、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纵向比较
从经济总量来看,2002—2012年,包头市非公经济总量呈稳健上升态势,从136.9亿元增加到1738.9亿元,绝对数增加了1602亿元,十年增长11.7倍,年均增速28.9%,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十年间非公经济每年增长速度也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从非公经济占GDP比重来看,2002—2012年,所占比重从41.1%增加到51%,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连续3年超越国有经济,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的主要力量。
从投资规模来看,2002—2012年,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日趋活跃,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从41.3亿元增加到1684.7亿元,绝对数增加了1338.4亿元,十年增长40倍,年均增速44.9%;从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看,2002—2012年,所占比重从37.7%增长到66.5%,增长了28.8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所占比重最高,达69.4%。非公经济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重要来源,也成为支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缴纳的税收来看,2009—2012年,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缴纳税收逐年增加,从76亿元增加到218.4亿元,绝对数增加了142.4亿元,3年增长近两倍;从非公经济缴纳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来看,2009—2012年,所占比重从48%增加到77.3%,增长了29.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增加税收的主要渠道;从发展趋势看,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财政收入越来越重要的税源。
从就业人数来看,2002—2012年,非公经济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从43万人增加到99万人,绝对数增加了56万人,增长0.8倍,十年间年均增速8.7%;从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来看,2002—2012年,所占比重从38.7%增长到73.9%,增长了35.2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阵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纵向比较可以看出,2002—2012年,包头市非公经济总量、占GDP比重、年均增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业人数等指标均呈稳健上升态势,非公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在社会经济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全市加快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与自治区及相关盟市横向比较
首先,和自治区非公经济平均水平比较来看,目前自治区非公经济总量占比50%,而全市当前非公经济比重51%,比自治区高出一个百分点;自治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64.9%,全市比重为73.9%,较自治区高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包头市非公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其次,和2012年GDP、财政收入双超百亿的自治区六盟市比较来看,2012年,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鄂尔多斯市,但非公经济总量却仅高于通辽市和赤峰市,说明包头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非公经济发展仍需加快速度。具体来看,包头市非公经济总量绝对数比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分别低241亿元和831亿元,与其它三盟市相比则有绝对优势,位列第三。从非公经济占比来看,只与赤峰市51%的水平持平,而与同期的四盟市相比则显出不足,位列第五。特别是比呼和浩特市80%的比重低29个百分点,比鄂尔多斯市70%的比重低19个百分点,比通辽市56%的比重低5个百分点,比呼伦贝尔市51.6%的比重低0.6个百分点。从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来看,包头市所占比重73.9%,比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80%的比重均低6.1个百分点,比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和赤峰市则分别高25.9、22.9和13.9个百分点,位列第二,总体上处于上中等发展水平。
由此可以分析出,纵向比较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确实进步很大,但横向比较其它地区包头市发展势头略显迟缓,有被其他盟市追赶趋势,有些指标甚至已经被超过。具体而言,虽然近年来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但横向比较自治区其它盟市差距不小,尤其与地处金三角经济区域的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相比,其各项指标都不及呼鄂两市,在“呼包鄂”地区缺乏竞争优势,与其他盟市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还面临着一定的赶超压力。
二、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按非公经济增加值X与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Y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数据选择:
把以上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PSS建立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Y=93.139+1.918X,
b0=93.139 b1=1.918
t=6.777,120.226
R2=0.999 F=14454.256
F统计值大于其临界值,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R2=0.999较高,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性较高,上述模型较好地拟合了2000—2012年的样本观察值。 P=0.000<0.05, 表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有显著线性影响。此结论符合经济理论,因此模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分析结果显示非公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则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918亿元,充分显示了非公经济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有强劲的带动作用,非公经济增长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重要力量。
三、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发展重点
(一)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壮大传统非公优势产业。有选择地改造提升建筑、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非公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资质等级高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提高整体素质。
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鼓励非公经济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非公经济产业领域,以装备制造园区、稀土高新区等生产基地为核心,引进成套产品生产项目,开拓通用飞机、电动汽车等高端生产领域,形成非公经济集群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二)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非公经济进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创意农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总部农业。发挥旗县区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名、优、特、新蔬菜和优质马铃薯种薯等特色品牌,继续扩大牛羊产业规模,稳步发展奶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食用菌、瓜果和土鸡、水产等特色种养业。推进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引导非公经济进入农牧产品加工业、流通业,提升“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品质,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品牌建设,培育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非公企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积极引导非公经济进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顺应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广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群众生活便利化和品质化。顺应现代经济发展新要求,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现代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非公有制服务企业。
(四)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品牌建设。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引导社会资源向知名品牌企业聚集。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的奖励政策。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称号的非公有制企业,由市级专项资金按照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
培育非公有制龙头企业,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市确定发展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但目前市内又缺乏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则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的重点是引进那些技术含量高、经营管理优、经济效益好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使它们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和企业集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
课题主持人:宁文斌;
课题组成员:段轫 张利娟 赵莹玮
责任编辑: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