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隐性教育之我见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x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引领下,隐性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大有可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凸显隐性教育,遵循身心特点、融入隐性教育,借力信息技术、拓展隐性教育,这样能助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也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身心特点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遵循“八个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教学方式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有显性教育,也要挖掘隐性教育。所谓的隐性教育,普遍的共识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
   一、创新教学方式,凸显隐性教育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中学课堂仍然存在严重的“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现象。[1]因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非常有必要。教师要紧紧依据学生的生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隐藏教育目标,让学生发觉不到在灌输式地接受教育,以使其潜移默化地达到隐性教育。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身份证来上课,在课上宣布全班学生彼此交换传阅。在这期间,有些学生不配合,不愿意将自己身份证给同学看,并提出自己的疑惑。这个时候笔者趁机假装不解问这些学生,你们为什么不愿意把身份证给同学看呢?当学生回答身份证信息是个人的隐私时,其他学生忽然恍然大悟。笔者顺势提问学生:老师要求学生交换传阅身份证侵犯了个人的什么权利?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处理呢?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地抛出本课内容之一:公民的隐私权,进而导出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师通过这种隐藏教育教学内容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二、遵循身心特点,融入隐性教育
   “如果学生缺乏或者根本没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如果不是经由自我教育而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上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注意自身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增强其接受教育、渴望知识的愿望和要求,从而促使其内在精神力量和精神世界的完善与充实,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外在教育背景也很难真正、彻底地实现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想和信念。”[2]因此,教师要创设易于引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情境来促使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充盈。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挖掘一些典型的生活案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开展教学。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认真思索并根据自身情况回答:你的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了哪些家务事?为什么有这样的家务分工?你能为他们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经过学生回顾父母在家庭的过往点滴小事的思索和描述,课堂上落实了学生的自我剖析。学生经由自我的言语对自己生活的表述,切合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和规律。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父母浓浓的亲情之爱,从而让学生懂得感谢亲人,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三、借力信息技术,拓展隐性教育
   如今,我国网络已相当普及,学校多媒体设备大都已齐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得到重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促成隐性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之上”时,笔者直接在班级多媒体设备上搜索播放一些爱国视频。随着视频的播放,眼泪在学生的眼眶里打转,学生从视频的直观冲击中,悟出我们要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尊严。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思考: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安全地生活在盛世繁华的祖国,背后靠的是谁?你可以用什么行动去表达你对他们的敬意?这时学生悟出了是有无数人在默默地为我们辛苦付出,使得我们免受战争、恐惧侵扰。至此,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隐性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合理运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既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升学生良好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凸显隐性教育,遵循身心特点、融入隐性教育,借力信息技术、拓展隐性教育,这样能助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也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肯定,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得到全面进步与成长也是教师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懂得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引导作用,助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热情;形象画面;生活元素;合理问题   道德与法治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
摘 要: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解决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还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在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对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体制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生活情景的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初中物理的学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物理知识,因此,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从生活情景角度出发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基于生活情景的维度,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课堂教学引导、课堂实验教学和课后反思总结等多个角度出发,具体阐述教师该如何依托生活情景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从而为更多的物理教师提供教学思路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初中英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步。但是,當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初中英语教育的有效发展与进步。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思考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解决当前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效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一、初中英语
摘 要:分类讨论思想是把要研究的数学对象按照标准将其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然后逐类逐个进行分析研究、求解的一种解题思想。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解题思维策略,也是数学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而它在初中数学的应用中教师应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习得更简单、轻松,更有利于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分类讨论;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一、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应用原则
摘 要:初中地理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和建立地理思维为主。因此在开展初中地理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创设问题或当堂生成问题内容,这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问题课堂;地理问题   初中地理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科学性学科。与此同时,与高中地理课程又有紧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水果是有两种相反的味道的话,对于母亲和我而言,它就是甘蔗。  小时候,坐上破旧的班车去外婆家,车在颠簸弯曲的山路上狂奔,疲惫不堪的人们被困在狭小的车厢中失去了自由,父亲用强壮的身体把我紧紧地护在窗边,让我有了独属的空间,我歪着小脑袋望着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甘蔗地,好奇地问着父亲:“那个是什么呀,可以吃吗?”父亲告诉我:“那是甘蔗,很甜很甜的。”我当时有个天真的想法:要是我是一只小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