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场上发生负伤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非武器伤害。如传染病(包括细菌武器等)、非化学毒害(化学武器)、皮肤病、营养缺乏、脱水等。二是战争武器所形成的伤、病。如:火器伤、枪弹伤、各种弹片伤、圆珠弹伤,导弹或其他子母弹内的圆珠或碎片所引致的开放伤;各种燃烧武器所形成的烧伤,如凝固汽油和其他燃烧武器包括镁、铝等,(现代燃烧武器的温度可高达2000~C~3000~C);冲击波伤,由烈性爆炸所引起的正负压冲击波,可造成耳膜、空腔脏器破裂、呼吸道伤;毒气伤,由化学武器所形成,如芥子气等;复合伤,由两种以上不同致伤原因所引起,如核弹爆炸可形成放射伤,再加上如烧伤、开放伤等。此外,还有贫铀弹伤。
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高科技对垒,医疗保障任务十分复杂,作战部队可能处在分散、多变、不连续状态,伤员可能出现在非“战斗”中和非群聚中,伤情可能为全身心复合疾病、非武器致伤疾病、不明原因战伤疾病,于是,医疗救治任务既可能是“有形化”,也可能是“无形化”。
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相对成熟的情况下,美军已把军事医疗保障作为建设重点,其AV(退伍军人医院)医院采用多层结构理论及技术,已实现美国全国几百家医院信息共享,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电子病历系统,与此同时还在种类繁多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将最为复杂的医学影像传输系统PACS建在美国陆军医院。1999年美国海军已将PACS装入远程舰船支持远程作战,波黑战争中美军广泛使用了远程放射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及救治成功率。在现代战争中,依托国家、军队信息化建设基础,通过网络传递医疗信息,最大可能地聚集区域内外医疗高科技、并通过计算机的智能化服务、大容量存储检索信息,完成战时预防保健、医疗救护任务,可称之为战时无形的“虚拟医疗救护”。而今,“虚拟医疗救护”正在成为战时医疗救护的一种战略机动力量,战场伤员可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虚拟医院”,通过数字化设备传递相关医疗信息,从而得到快速、准确、有效的战伤救治,最大限度地保障战斗力和降低战场伤亡。在现代战争中,以信息技术这一高科技密集型建设为基础,构建新的战时“虚拟医疗救护”模式,实现时空间最优化保障,是未来科学规划实施战时医疗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新趋势。在“虚拟医疗救护”流程模式下,“虚拟医院”、智能化医院成为医疗的主体。
未来战争中,野战手术队能快速对伤员进行止血、休克复苏、解除窒息,并进行有限手术,使伤员的内环境趋于稳定,立即送到较稳定地区的医院,进一步救治,然后快速送到后方医院,实施确定性手术。
目前,针对高技术局部战争带来各种战伤多元化的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在大力开展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的战伤特点和紧急救治的科学研究,深入探索战伤的致伤因素、发生规律和战伤特点,加强有关伤病的救治技术训练,研究确立并熟练掌握各类战伤及战伤并发症的分类、救治标准、抢救方案等。他们尤其注重启用地方性医疗保障网、强有力的专家网,集创伤专家、外科专家、烧伤专家、毒理专家、内科专家、ICU加强医疗专家、麻醉专家于一网,可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救治。当有人员负伤,医护人员可通过网络选择最佳自救方案,或通过网络把自己的病情传输到急救中心和后方医院。
现代战争对血液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美军有关统计分析,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现代战场战伤情况证实:伤员中发生失血性休克可达80%以上,伤后2~4小时因失血性休克致死的伤员占死亡伤员总数的50%,所以在伤后2~4小时“黄金时间”内给予快速有效的输血式救治,是成功的关键。而切实有效地做好伤后出血危机期的伤员生命救治,适当给予血液或血液制品补充,是降低死亡率、巩固和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中之重。有鉴于此,美军首先建立了先进、完善的伤员后送体系,从受伤到运送至救护通常只需2~4小时,获得救治平均时间仅为3.6小时。同时,美军还建立了完整的血液供应体系,包括血液转运中心、血液运输中心以及战备血库等,并制定了战时输血战略规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攻关。从血液采集、保存、血液加工、供应到管理,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输血救治体制。从技术手段上看,美军没有专用的运血车,其野战输运血的核心设备是储运血箱和储血冷藏集装箱等。据说,美军的标准运血箱是由一位少校在越南战争发明的,后来一直在武装部队血液系统中使用。该设备是一种无源隔热式运血箱,由泡沫聚苯乙烯材料和厚纸板构成,自重9磅,价值不足2美元,是理想的一次性运血箱。运输冰冻血液制品时,箱内装入20~30磅干冰,可使箱内温度持续48小时保持在-40~C,之后可继续补充干冰或湿冰,使血液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低温的环境。美军装各的血液冷藏集装箱能够用来储存大量血液。据悉,该冷藏集装箱外部尺寸符合所有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货物联运的要求,并内置有一台10千瓦发电机,工作时既可以使用外接电源,也可以使用内部的发电机,单个集装箱一次最大可储存运输8000单位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在伊拉克战争紧急救护中,美军开辟海上医院船。医院船是美国海军专门的海上医疗设施,可提供三级卫勤支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医院船“舒适”号离开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基地,启航驶向印度洋,这是“舒适”号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首次部署在这一地区。船上共有1000张病床,其中紧急护理和简单护理床位各500张,还有和地面医院尺寸大小一样的电梯、楼梯和通道,俨然是一所大型海上浮动医院。目前,美海军共有两艘医院船——“仁慈”号和“舒适”号,统一由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管辖。平时,它们一般停靠在巴尔的摩和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船上的人员平时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规模,主要由地方船员和海军的医护人员组成。但每艘医院船都可以在5天之内迅速配齐人员和设备开赴前线。“仁慈”号曾在1987年到菲律宾参加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在1991年“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期间,两艘轮船均被使用。1994年,“舒适”号参与了加勒比海的海地军事行动。1998年,“舒适”号参加了波罗的海“挑战98”演习,包括美国在内的11个欧洲国家参加了这次演习,旨在提高联合军事行动能力。在美国“9·11”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天,“舒适”号就驶向纽约,为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的世贸中心伤员提供住房、洗衣店、食物、医药,并且对其他志愿者和营救人员提供其他必需服务。
责任编辑 林 京
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高科技对垒,医疗保障任务十分复杂,作战部队可能处在分散、多变、不连续状态,伤员可能出现在非“战斗”中和非群聚中,伤情可能为全身心复合疾病、非武器致伤疾病、不明原因战伤疾病,于是,医疗救治任务既可能是“有形化”,也可能是“无形化”。
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相对成熟的情况下,美军已把军事医疗保障作为建设重点,其AV(退伍军人医院)医院采用多层结构理论及技术,已实现美国全国几百家医院信息共享,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电子病历系统,与此同时还在种类繁多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将最为复杂的医学影像传输系统PACS建在美国陆军医院。1999年美国海军已将PACS装入远程舰船支持远程作战,波黑战争中美军广泛使用了远程放射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及救治成功率。在现代战争中,依托国家、军队信息化建设基础,通过网络传递医疗信息,最大可能地聚集区域内外医疗高科技、并通过计算机的智能化服务、大容量存储检索信息,完成战时预防保健、医疗救护任务,可称之为战时无形的“虚拟医疗救护”。而今,“虚拟医疗救护”正在成为战时医疗救护的一种战略机动力量,战场伤员可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虚拟医院”,通过数字化设备传递相关医疗信息,从而得到快速、准确、有效的战伤救治,最大限度地保障战斗力和降低战场伤亡。在现代战争中,以信息技术这一高科技密集型建设为基础,构建新的战时“虚拟医疗救护”模式,实现时空间最优化保障,是未来科学规划实施战时医疗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新趋势。在“虚拟医疗救护”流程模式下,“虚拟医院”、智能化医院成为医疗的主体。
未来战争中,野战手术队能快速对伤员进行止血、休克复苏、解除窒息,并进行有限手术,使伤员的内环境趋于稳定,立即送到较稳定地区的医院,进一步救治,然后快速送到后方医院,实施确定性手术。
目前,针对高技术局部战争带来各种战伤多元化的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在大力开展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的战伤特点和紧急救治的科学研究,深入探索战伤的致伤因素、发生规律和战伤特点,加强有关伤病的救治技术训练,研究确立并熟练掌握各类战伤及战伤并发症的分类、救治标准、抢救方案等。他们尤其注重启用地方性医疗保障网、强有力的专家网,集创伤专家、外科专家、烧伤专家、毒理专家、内科专家、ICU加强医疗专家、麻醉专家于一网,可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救治。当有人员负伤,医护人员可通过网络选择最佳自救方案,或通过网络把自己的病情传输到急救中心和后方医院。
现代战争对血液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美军有关统计分析,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现代战场战伤情况证实:伤员中发生失血性休克可达80%以上,伤后2~4小时因失血性休克致死的伤员占死亡伤员总数的50%,所以在伤后2~4小时“黄金时间”内给予快速有效的输血式救治,是成功的关键。而切实有效地做好伤后出血危机期的伤员生命救治,适当给予血液或血液制品补充,是降低死亡率、巩固和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中之重。有鉴于此,美军首先建立了先进、完善的伤员后送体系,从受伤到运送至救护通常只需2~4小时,获得救治平均时间仅为3.6小时。同时,美军还建立了完整的血液供应体系,包括血液转运中心、血液运输中心以及战备血库等,并制定了战时输血战略规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攻关。从血液采集、保存、血液加工、供应到管理,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输血救治体制。从技术手段上看,美军没有专用的运血车,其野战输运血的核心设备是储运血箱和储血冷藏集装箱等。据说,美军的标准运血箱是由一位少校在越南战争发明的,后来一直在武装部队血液系统中使用。该设备是一种无源隔热式运血箱,由泡沫聚苯乙烯材料和厚纸板构成,自重9磅,价值不足2美元,是理想的一次性运血箱。运输冰冻血液制品时,箱内装入20~30磅干冰,可使箱内温度持续48小时保持在-40~C,之后可继续补充干冰或湿冰,使血液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低温的环境。美军装各的血液冷藏集装箱能够用来储存大量血液。据悉,该冷藏集装箱外部尺寸符合所有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货物联运的要求,并内置有一台10千瓦发电机,工作时既可以使用外接电源,也可以使用内部的发电机,单个集装箱一次最大可储存运输8000单位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在伊拉克战争紧急救护中,美军开辟海上医院船。医院船是美国海军专门的海上医疗设施,可提供三级卫勤支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医院船“舒适”号离开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基地,启航驶向印度洋,这是“舒适”号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首次部署在这一地区。船上共有1000张病床,其中紧急护理和简单护理床位各500张,还有和地面医院尺寸大小一样的电梯、楼梯和通道,俨然是一所大型海上浮动医院。目前,美海军共有两艘医院船——“仁慈”号和“舒适”号,统一由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管辖。平时,它们一般停靠在巴尔的摩和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船上的人员平时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规模,主要由地方船员和海军的医护人员组成。但每艘医院船都可以在5天之内迅速配齐人员和设备开赴前线。“仁慈”号曾在1987年到菲律宾参加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在1991年“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期间,两艘轮船均被使用。1994年,“舒适”号参与了加勒比海的海地军事行动。1998年,“舒适”号参加了波罗的海“挑战98”演习,包括美国在内的11个欧洲国家参加了这次演习,旨在提高联合军事行动能力。在美国“9·11”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天,“舒适”号就驶向纽约,为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的世贸中心伤员提供住房、洗衣店、食物、医药,并且对其他志愿者和营救人员提供其他必需服务。
责任编辑 林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