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检验。在此次重大疫情应对中,宣传工作明确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使命任务,针对媒介环境、传播范围、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坚持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相结合,通过在运作层面上把控宣传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在正向效度内解决疫情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视觉化为导向的修辞变革等方式创新,做到既正面引导又正视问题,坚持舆论引导与依法规范网络空间相结合,讲好疫情防控的中国故事,为疫情防控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稳定社会舆论和心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舆论支持。
关键词:重大疫情;宣传;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2-003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新冠肺炎疫情是与公众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的重大公共事件,在此次重大疫情应对中,宣传工作不忘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在宣传理念、手段、载体上锐意创新,为稳定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发挥积极作用。
一、宣传方式创新的具体表征
(一)宣传理念创新:精准把控宣传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就是处理好媒介的宣传性与社会性的关系[1]。本次重大疫情中,主流媒体始终坚持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回应公众关切,达到了宣传性与社会性的統一。
1.通过权威性与公众性表达思想倾向性。中央及地方各级主流媒体始终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决策部署展开宣传工作。及时针对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提供各种有效信息,释放凝聚共识、稳定局面、团结鼓劲的积极倾向,为抗击重大疫情提供积极的思想动员与舆论支持。1月22日,湖北电视台多位主持人及记者在播报中戴上了口罩,给公众提供了积极的公共卫生示范。1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紧急驰援共赴时艰》介绍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情况。1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释放疫情防控的积极信号。在疫情应对进入关键时期,主流媒体着力报道各部门联防联控的具体成效、各省市医疗队驰援湖北并肩作战、仅用10天时间迅速建起专门医院并继续修建方舱医院,实现确保收治、集中治疗等。高密度多层次的信息发布在此次重大疫情中成为公众信任的核心信息源,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舆论支持。
2.在代表舆论的基础上去引导舆论。在此次疫情中,宣传工作始终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批评监督、敢于担当,同时统一认识、凝聚人心。针对疫情中出现的混淆视听、影响判断、散布恐慌、动摇信心的谣言,及时有力澄清;针对蒙骗民众、企图破坏隔离防疫的抹黑和煽动性信息,直言不讳、有理有据、强势反击;针对因疫情造成的群体性焦虑,在防疫宣传中纾解公众不良心理,阻断恐慌性传播[2]。宣传工作在重大危急时刻不缺位、不失语,渠道全面、发声及时、精准有力,既充分代表公共舆论又维护了舆论场的稳定有序。
(二)宣传手段创新:构建主体间对话关系
以作为宣传客体的受众接受度为中心创新宣传手段,构建宣传工作与受众间的连接面,是在此次重大疫情中提升宣传效果的重要方法。
1.在正向效度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关注个体,提高其抵御疫情与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餐”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疫情防控信息,全国各省区市相继开通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公布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北京日报联合搜狗搜索共同推出“新冠肺炎感染风险AI自测工具”以避免恐慌性就医等。精准及时的信息有效缓解了极端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关注环境,把个体与其所需要的社会系统联结起来[3]。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个体对其所在社会系统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人民日报开通“新冠肺炎求助通道”,充分显示了公共信息和资源整合的强劲实力,形成社会救助的公共信息平台。三是关注体制,把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积极宣传疫情相关信息的同时,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包括对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等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探讨,对健康中国的宣传等。
2.聚焦平民英雄以弘扬时代精神。以重大疫情宣传工作的视角深入抗击疫情一线,聚焦抗疫战场上的平民英雄:身患渐冻症却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奋斗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建设工地的建筑工人、义务接送医护人员的武汉志愿者车队、方舱医院的保洁员、努力战胜疫情的治愈者。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全民战疫日记”征集,以短视频和VLOG的形式征集抗击疫情中的普通人的故事,更多在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事迹被广泛传播,这些具备大局意识与人文关怀的普通人的事迹、平凡人的朴素真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拥有强大生机与活力,全面刷新了传播环境,弘扬了时代精神,在重大疫情中充分发挥了宣传工作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三)宣传载体创新:形成多模态表达方式的传播矩阵
利用多样化的生产手段实现宣传平台的多层次、立体化是宣传方式的关键性创新。实现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多角度引导、全范围覆盖,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匹配不同层次的用户特点。
1.在技术层面消减传播中的群际边界。依赖技术所进行的以视觉为导向的修辞变革形成了疫情防控宣传中的现象级传播。此次疫情中,央视依靠5G网络部署搭建实时直播画面,创新性地引入了“慢直播”的概念。1月27日晚,央视正式开启对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制造过程的慢直播,采用无剪辑、原生态的方式24小时直播医院建筑工地的施工情况,丰富的信息量及现场感取得了传播的奇迹,超过9 000万网友在微博平台亲眼见证抗击疫情的“中国速度”[4]。根据米歇尔·福柯的设想,虚拟世界的围观可以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在利用媒介技术的宣传载体创新中,公众通过“看”而获得了主体权力,进而产生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参与感。新工具促使复杂的公共事件转化为公众易懂的个体表达,营造了集体化的情感共识,形成情感共鸣与共振场域,为抗击疫情凝聚社会共识。 2.助力下沉市场,发展浸入式宣传。在本次重大疫情防控中,宣传工作着重助力发展以抖音、快手短视频及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沿街门店LED屏、文化广场大屏幕等为主的视觉化、缩短心理距离的浸入式宣传,充分适应下沉市场的媒介素养及用户习惯。在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中,可以通过简短有趣的图文以及短视频形式了解疫情信息、个人防护知识,扎根日常的视角、亲和力与参与感可以有效防止信息干扰,通俗、生动的传播方式使下沉市场用户有了更多获取疫情信息和防疫方法的渠道。简洁有力的宣传标语在基层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社会动员作用,有效扫除防控宣传中的盲点。这些简洁明快的宣传标语将复杂的防疫知识和内容简单化,呼吁群众戴口罩、不办酒席、不走亲戚,让群众听得懂、易接受,促进疫情防控知识在基层群众中入脑入心,一些宣传标语更是走红网络,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对仗、夸张、隐喻等修辞手段,或铿锵有力、或风趣幽默,彰显出全民战“疫”的智慧与力量。
二、重大疫情应对中宣传工作的优化思考
(一)进一步发挥宣传工作主体的权威性
在重大灾难中,宣传工作主体的权威性能获得公众更高的认同感、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发挥其在大灾大难面前鼓舞人心、稳定大局的思想力量。因此,一要始终坚持党管宣传的基本原则。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在宣传战线强化党的领导,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着力点,提升把握大势与全局的能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好宣传工作新的使命与担当。二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技术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传播等拓宽主流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使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够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传播矩阵。同时应避免宣传被技术裹挟,加强对宣传内容的规划与打磨,以权威、快捷、丰富、理性的内容服务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5]。三要依法加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信息治理。在网络信息快速膨胀及传播中有效阻止干扰疫情防控工作、危害国家安全和侵害民众健康和利益的不良信息生产和传播行为,及时粉碎谣言、防止恐慌蔓延,净化舆论环境。
(二)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的专业性
面对重大疫情带来的极端考验,宣传工作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和各方面的压力。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面对公众普遍的紧张心理,宣传工作必须具备更加严谨的专业精神。一要加强对宣传队伍的科学素养培训。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很多突发公共事件中需要探讨其通俗表现形式,如在重大疫情中,要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医学及卫生专业知识培训,以专业的视角、人文的情怀科学理性地传播信息,对专业性信息要对信息源与事实交叉论证、多方求证,避免误传;同时要及时适应从大众化社会新闻模式到以专业化、科学化为特点的媒介生态变化,吸纳一批具备科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到宣传队伍中并加强与业界高影响力的专业科学媒体平台联手合作,共同创造科学化、系统化的宣传氛围,为科学有效防控做好舆论引领。二要加强对宣传队伍的媒介素养培训。在凸显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同时强化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多层次、高密度的信息发布中能保持理性、客观的专业素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提供积极的思想助力。
参考文献:
[1]刘九洲.努力做到宣传性与社会性的统一[J].新闻前哨,2001(10).
[2]沈彬.以“共情”的低姿态,看护舆论场的文明底线[J].青年记者,2020(2).
[3]张君昌,郑妍.媒体舆论与全民动员[J].现代传播,2003(6).
[4]火神山医院“慢直播”為何火了?[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20/0204/c4060631569470.html
[5]徐敬宏,侯彤童.2019年传媒政策的三大重点: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型主流媒体与网络治理[J].编辑之友,2020(2).
关键词:重大疫情;宣传;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2-003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新冠肺炎疫情是与公众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的重大公共事件,在此次重大疫情应对中,宣传工作不忘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在宣传理念、手段、载体上锐意创新,为稳定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发挥积极作用。
一、宣传方式创新的具体表征
(一)宣传理念创新:精准把控宣传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就是处理好媒介的宣传性与社会性的关系[1]。本次重大疫情中,主流媒体始终坚持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回应公众关切,达到了宣传性与社会性的統一。
1.通过权威性与公众性表达思想倾向性。中央及地方各级主流媒体始终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决策部署展开宣传工作。及时针对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提供各种有效信息,释放凝聚共识、稳定局面、团结鼓劲的积极倾向,为抗击重大疫情提供积极的思想动员与舆论支持。1月22日,湖北电视台多位主持人及记者在播报中戴上了口罩,给公众提供了积极的公共卫生示范。1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紧急驰援共赴时艰》介绍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情况。1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释放疫情防控的积极信号。在疫情应对进入关键时期,主流媒体着力报道各部门联防联控的具体成效、各省市医疗队驰援湖北并肩作战、仅用10天时间迅速建起专门医院并继续修建方舱医院,实现确保收治、集中治疗等。高密度多层次的信息发布在此次重大疫情中成为公众信任的核心信息源,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舆论支持。
2.在代表舆论的基础上去引导舆论。在此次疫情中,宣传工作始终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批评监督、敢于担当,同时统一认识、凝聚人心。针对疫情中出现的混淆视听、影响判断、散布恐慌、动摇信心的谣言,及时有力澄清;针对蒙骗民众、企图破坏隔离防疫的抹黑和煽动性信息,直言不讳、有理有据、强势反击;针对因疫情造成的群体性焦虑,在防疫宣传中纾解公众不良心理,阻断恐慌性传播[2]。宣传工作在重大危急时刻不缺位、不失语,渠道全面、发声及时、精准有力,既充分代表公共舆论又维护了舆论场的稳定有序。
(二)宣传手段创新:构建主体间对话关系
以作为宣传客体的受众接受度为中心创新宣传手段,构建宣传工作与受众间的连接面,是在此次重大疫情中提升宣传效果的重要方法。
1.在正向效度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关注个体,提高其抵御疫情与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餐”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疫情防控信息,全国各省区市相继开通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公布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北京日报联合搜狗搜索共同推出“新冠肺炎感染风险AI自测工具”以避免恐慌性就医等。精准及时的信息有效缓解了极端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关注环境,把个体与其所需要的社会系统联结起来[3]。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个体对其所在社会系统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人民日报开通“新冠肺炎求助通道”,充分显示了公共信息和资源整合的强劲实力,形成社会救助的公共信息平台。三是关注体制,把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积极宣传疫情相关信息的同时,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包括对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等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探讨,对健康中国的宣传等。
2.聚焦平民英雄以弘扬时代精神。以重大疫情宣传工作的视角深入抗击疫情一线,聚焦抗疫战场上的平民英雄:身患渐冻症却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奋斗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建设工地的建筑工人、义务接送医护人员的武汉志愿者车队、方舱医院的保洁员、努力战胜疫情的治愈者。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全民战疫日记”征集,以短视频和VLOG的形式征集抗击疫情中的普通人的故事,更多在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事迹被广泛传播,这些具备大局意识与人文关怀的普通人的事迹、平凡人的朴素真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拥有强大生机与活力,全面刷新了传播环境,弘扬了时代精神,在重大疫情中充分发挥了宣传工作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三)宣传载体创新:形成多模态表达方式的传播矩阵
利用多样化的生产手段实现宣传平台的多层次、立体化是宣传方式的关键性创新。实现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多角度引导、全范围覆盖,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匹配不同层次的用户特点。
1.在技术层面消减传播中的群际边界。依赖技术所进行的以视觉为导向的修辞变革形成了疫情防控宣传中的现象级传播。此次疫情中,央视依靠5G网络部署搭建实时直播画面,创新性地引入了“慢直播”的概念。1月27日晚,央视正式开启对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制造过程的慢直播,采用无剪辑、原生态的方式24小时直播医院建筑工地的施工情况,丰富的信息量及现场感取得了传播的奇迹,超过9 000万网友在微博平台亲眼见证抗击疫情的“中国速度”[4]。根据米歇尔·福柯的设想,虚拟世界的围观可以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在利用媒介技术的宣传载体创新中,公众通过“看”而获得了主体权力,进而产生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参与感。新工具促使复杂的公共事件转化为公众易懂的个体表达,营造了集体化的情感共识,形成情感共鸣与共振场域,为抗击疫情凝聚社会共识。 2.助力下沉市场,发展浸入式宣传。在本次重大疫情防控中,宣传工作着重助力发展以抖音、快手短视频及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沿街门店LED屏、文化广场大屏幕等为主的视觉化、缩短心理距离的浸入式宣传,充分适应下沉市场的媒介素养及用户习惯。在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中,可以通过简短有趣的图文以及短视频形式了解疫情信息、个人防护知识,扎根日常的视角、亲和力与参与感可以有效防止信息干扰,通俗、生动的传播方式使下沉市场用户有了更多获取疫情信息和防疫方法的渠道。简洁有力的宣传标语在基层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社会动员作用,有效扫除防控宣传中的盲点。这些简洁明快的宣传标语将复杂的防疫知识和内容简单化,呼吁群众戴口罩、不办酒席、不走亲戚,让群众听得懂、易接受,促进疫情防控知识在基层群众中入脑入心,一些宣传标语更是走红网络,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对仗、夸张、隐喻等修辞手段,或铿锵有力、或风趣幽默,彰显出全民战“疫”的智慧与力量。
二、重大疫情应对中宣传工作的优化思考
(一)进一步发挥宣传工作主体的权威性
在重大灾难中,宣传工作主体的权威性能获得公众更高的认同感、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发挥其在大灾大难面前鼓舞人心、稳定大局的思想力量。因此,一要始终坚持党管宣传的基本原则。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在宣传战线强化党的领导,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着力点,提升把握大势与全局的能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好宣传工作新的使命与担当。二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技术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传播等拓宽主流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使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够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传播矩阵。同时应避免宣传被技术裹挟,加强对宣传内容的规划与打磨,以权威、快捷、丰富、理性的内容服务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5]。三要依法加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信息治理。在网络信息快速膨胀及传播中有效阻止干扰疫情防控工作、危害国家安全和侵害民众健康和利益的不良信息生产和传播行为,及时粉碎谣言、防止恐慌蔓延,净化舆论环境。
(二)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的专业性
面对重大疫情带来的极端考验,宣传工作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和各方面的压力。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面对公众普遍的紧张心理,宣传工作必须具备更加严谨的专业精神。一要加强对宣传队伍的科学素养培训。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很多突发公共事件中需要探讨其通俗表现形式,如在重大疫情中,要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医学及卫生专业知识培训,以专业的视角、人文的情怀科学理性地传播信息,对专业性信息要对信息源与事实交叉论证、多方求证,避免误传;同时要及时适应从大众化社会新闻模式到以专业化、科学化为特点的媒介生态变化,吸纳一批具备科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到宣传队伍中并加强与业界高影响力的专业科学媒体平台联手合作,共同创造科学化、系统化的宣传氛围,为科学有效防控做好舆论引领。二要加强对宣传队伍的媒介素养培训。在凸显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同时强化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多层次、高密度的信息发布中能保持理性、客观的专业素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提供积极的思想助力。
参考文献:
[1]刘九洲.努力做到宣传性与社会性的统一[J].新闻前哨,2001(10).
[2]沈彬.以“共情”的低姿态,看护舆论场的文明底线[J].青年记者,2020(2).
[3]张君昌,郑妍.媒体舆论与全民动员[J].现代传播,2003(6).
[4]火神山医院“慢直播”為何火了?[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20/0204/c4060631569470.html
[5]徐敬宏,侯彤童.2019年传媒政策的三大重点: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型主流媒体与网络治理[J].编辑之友,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