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六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y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混合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13至2019年确诊的6例混合性嗜铬细胞瘤,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

结果

患者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48岁。男女比为5∶1。肿瘤最大径3~9 cm,平均直径4.6 cm。CT及MRI显示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2例考虑为嗜铬细胞瘤,3例考虑为皮质腺瘤,1例考虑为皮质腺瘤或嗜铬细胞瘤。镜下观察1例表现为嗜铬细胞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混杂型)混合,5例表现为嗜铬细胞瘤与节细胞神经瘤混合。免疫组织化学示本组病例嗜铬细胞瘤成分表达突触素、嗜铬粒素A、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不同程度表达S-100蛋白,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3%;节细胞神经瘤成分中神经节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突触素,间质表达S-100蛋白,Ki-67阳性指数小于3%;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中神经母细胞瘤成分表达NSE、NF、突触素,弱阳性表达CD99,Ki-67阳性指数小于3%。6例均获得随访资料,患者均健在,无复发转移,术后生存时间2~78个月。

结论

混合性嗜铬细胞瘤是比较罕见的一种肿瘤,而节细胞神经瘤是其相对常见的一种混合成分,其在影像学及临床上与嗜铬细胞瘤无法区分,预后可能与各混合成分的生物学行为、肿瘤大小及激素分泌情况以及功能性有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病理尸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病理实验课程。但是由于尸源较少及学生尸检技术不熟练,无法大规模在学生中开展。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模式,通过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的尸检实验场景,学生可以随时在计算机终端进行尸检操作,从而弥补上述条件的局限性,有利于尸检的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构建了以尸检案例为内容的尸检操作及考查提问等形式的虚拟现实的实验课程,增强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了病理学实验教学
期刊
胃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胃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胃淋巴瘤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关系密切。慢性胃炎、宿主反应以及特征性炎性微环境在胃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重点综述了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与胃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期刊
目的探讨未定类树突细胞肿瘤(indeterminate dendritic cell tumor,IDC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3例)和福建省立医院(1例)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收集的4例IDCT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RAF V600E基因检测,并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男性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30~52岁(平均年龄40
在我国,消化内镜医师大都采用了日本制定的内镜术语和标准进行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和治疗。但我国病理医师多数接受了以西方观点为核心的WHO肿瘤诊断标准,常常导致按照日本病理标准诊断为早期胃癌,我国病理医师常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造成内镜医师和病理诊断不一致,给临床诊疗工作造成困惑。为此,该文介绍了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中关于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及其前驱病变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的变化,比较了
期刊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的胃癌病例中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ED)所占比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8至2018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共724例,以术前血清AFP>10 μg/L为标准,筛选血清AFP升高的胃癌病例,在此基础上按病理学标准筛选GAED病例,进一步观测其形态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分化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
中枢/脑室外神经细胞瘤是WHO Ⅱ级伴神经元分化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发生于脑室内,脑室外神经细胞瘤可发生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神经细胞瘤非常罕见。该文报道1例27岁女性起源于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神经细胞瘤。镜下肿瘤由一致的小圆细胞构成,位于纤丝背景内,并与衬覆室管膜样细胞的囊肿相邻。免疫表型: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神经元核抗原及神经胶原酸性蛋白阴性,Ki-67阳
期刊
目的比较荧光定量PCR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在检测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符合率。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4至5月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的胃黏膜活检标本92例,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HP检测,观察两组感染情况,比较荧光定量PCR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感染的符合率。结果荧光定量PCR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感染阳性符合率达82.1%(2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