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总结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和复苏护理经验,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实施的42例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和复苏护理临床资料,结合对新生儿窒息进行的抢救复苏和全方面护理,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 所有新生儿痊愈出院,未有并发症。 结论 笔者所在医院对新生儿患者采用的抢救和复苏护理有效、周到,能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和复苏效果,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153-02
新生儿窒息指胎儿发生宫内窘迫缺氧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新生儿娩出时出现呼吸抑制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胎儿娩出后1 min仅有心跳,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1]。重度窒息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将影响新生儿全身脏器的正常功能,可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新生儿脑瘫、癫痫和智力障碍等),甚至会造成新生儿死亡[2]。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实施的42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护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共42例,男23例,女19例。以Apgar评分法分重度窒息12例,其中3分患儿6例,2分患儿4例,1分患儿2例;轻度窒息30例,其中7分患儿7例,6分患儿4例,5分患儿11例,4分患儿8例。产妇年龄17.5~41岁,平均(29.50±5.61)岁。经阴道分娩27例,产钳助产2例,胎吸助产3例,剖宫产10例;妊娠合并高血压3例,妊娠合并心力衰竭7例。所有患儿经及时有效抢救,均痊愈出院,经随访均无后遗症。
2?护理措施
2.1?复苏准备
为了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房内必须具备整个新生儿复苏过程所需的成套器械,如负压吸引器、吸痰管、供氧设备、气管插管设备等,仪器设备性能正常,保养良好,一旦出现危机情况随时能投入使用。遇到高危分娩,发生意外情况的几率就比较高,要有3~4名具有复苏技能的人员在场,认真做好系统性产前检查。一旦发现产妇或胎儿出现异常,要及时正确处理,避免胎儿宫内缺氧。生产和产后密切观察,出现异常能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对病情的发展要有预见性。除了人员和设备的保障外,还必须准备相应的药品,比如5%碳酸氢钠、0.1%肾上腺素、尼可刹米、葡萄糖酸钙、阿托品等[3]。
2.2?复苏方法
新生儿一旦发生窒息必须及时给予抢救,严格执行ABCDE复苏方案[4]。其步骤主要有清理口腔、咽部、呼吸道深部的胎粪、羊水及分泌物,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建立呼吸,增加通气,保证供氧;建立正常循环,保证足够的心搏出量;如果呼吸仍然不充分可立即用正压通气给氧,同时进行心脏按压;有极少数重度窒息新生儿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和胸外按压30 s仍无反应,此时就需要给予药物治疗,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肾上腺素、扩容剂、碳酸氢钠或纳洛酮等,帮助新生儿复苏;最后的程序是评价、监护、注意保暖、减少氧耗。
2.3?护理配合
2.3.1?保温护理?新生儿复苏过程中要有必要的护理配合措施。新生儿的保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儿身上的羊水如果未擦干,会随着羊水蒸发散热导致体温下降,代谢率增高,耐氧量增加,加重代谢性酸中毒,影响复苏效果。新生儿娩出断脐后,要侧卧于辐射台操作,温度调至28~30℃,并立即擦干体表羊水和血液,以减少体表散热。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5%~56%。再根据不同情况设置恒温箱的温度,箱温可调至32℃,如患儿体温已上升,并保持在36.5~37.5℃,可逐渐降低恒温箱温度。使用保温箱时,由于新生儿皮肤水分蒸发较多,可能会造成新生儿失水及角膜干燥,应多补充液体[30 mL/(kg·d)],并注意保护眼睛。
2.3.2?复苏后护理?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窒息后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复苏的成功率很高。复苏成功后还要重视复苏后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呼吸的节律、哭声、眼神、瞳孔反应、吸吮力、面色、囟门、心音、尿量、末梢循环及有无烦躁、惊厥、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嗜睡等神经系统改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注意新生儿的保暖,保持环境安静,尽量避免刺激防止抽搐。若惊厥频繁,且无呼吸道阻塞情况下,可以酌情使用鲁米那肌肉注射。常规给予维生素K5 5 mg肌肉注射,可以防止颅内出血。体位取头低脚高侧卧位,便于体位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最好在抢救后用吸管吸出胃内黏液和羊水,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2.3.3?营养物质补充?把握喂养的最佳时机,合理的开奶时间与新生儿的窒息程度相关。因窒息可能导致胃肠道缺氧、缺血,为了避免坏死型小肠炎、结肠炎的发生,应当延迟喂奶时间。一般情况下,轻度窒息12~24 h,重度窒息24~48 h后适宜喂养。对吸吮能力缺乏、胃纳欠佳的新生儿,宜用鼻饲管或饲管喂养,以保证营养的供给,并注意消化情况。喂奶后最好采用右侧卧位,避免多动,防止呕吐再次引起窒息。不能接受胃管的新生儿,通过输液使其获得营养及液体的补充,按50~60 mL/kg计算给予10%葡萄糖溶液静滴,输液期间必须严格控制出入液量,掌握输液速度。吸吮反射差的新生儿,应指导家属用正确的方法挤奶,挤出的乳汁由护理人员用滴管或小勺进行试喂,如无呛咳,按时由护理人员喂乳。母乳缺乏时可以喂牛奶,但是最好用脱脂奶。如果出现腹胀、呕吐等情况要暂时禁食。
2.3.4?家属配合护理?做好新生儿家属特别是产妇的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要适时地采用恰当的方法给产妇讲解复苏和喂养等相关知识,尽量稳定产妇的情绪,有利于维持正常的泌乳功能。对于其他家属要做好安抚工作,使产妇和家属保持对医生医疗水平的信任,做好协助、配合。 2.3.5?感染预防护理?要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复苏新生儿的护理工作,避免或减少亲友直接探望,医护人员与家属接触患儿前后应洗手、戴口罩,对新生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做好口腔、脐部和臀部的护理,新生儿每天用生理盐水做口腔护理2次,臀部用护臀膏涂局部2次/d,脐部用0.5%碘伏涂擦,新生儿每天沐浴1次,并及时更换衣服,勤换尿布,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处的清洁。
3?结果
本组42例患儿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正确的护理,全部治愈,无新生儿死亡,也没有发生并发症。经Apgar评分,其中10分患儿32例,9分患儿8例,8分患2例。
4?讨论
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原因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相关联。如胎儿宫内窘迫、羊水粪染、脐带绕颈、脐带过短或过长,产程延长、胎头长时间受压,过期妊娠,胎盘老化供血不足,胎膜早破及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健全等[5-6]。新生儿窒息是我国新生儿死亡、脑瘫及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必须紧急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为了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和具备强烈的急救意识,同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在复苏抢救过程中,应熟悉复苏抢救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手忙脚乱,延误抢救时机。要有预见性,通过观察、评估、预见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主动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配合医生搞好护理。在复苏抢救过程中,重点做好新生儿呼吸的监管,保持呼吸道畅通。新生儿窒息复苏不应只是抢救新生儿的生命,还应当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的几率,提高治愈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39.
[2] 文燕玲.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临床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4):165-166.
[3] 李宏霞.新生儿窒息复苏及护理26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347-348.
[4] 高海燕,孔彩玲.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配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618-619.
[5] 南充医学专科学校.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31-133.
[6] 王欣慧,刘国英.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2(3):127.
(收稿日期:2012-07-06)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153-02
新生儿窒息指胎儿发生宫内窘迫缺氧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新生儿娩出时出现呼吸抑制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胎儿娩出后1 min仅有心跳,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1]。重度窒息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将影响新生儿全身脏器的正常功能,可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新生儿脑瘫、癫痫和智力障碍等),甚至会造成新生儿死亡[2]。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实施的42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护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共42例,男23例,女19例。以Apgar评分法分重度窒息12例,其中3分患儿6例,2分患儿4例,1分患儿2例;轻度窒息30例,其中7分患儿7例,6分患儿4例,5分患儿11例,4分患儿8例。产妇年龄17.5~41岁,平均(29.50±5.61)岁。经阴道分娩27例,产钳助产2例,胎吸助产3例,剖宫产10例;妊娠合并高血压3例,妊娠合并心力衰竭7例。所有患儿经及时有效抢救,均痊愈出院,经随访均无后遗症。
2?护理措施
2.1?复苏准备
为了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房内必须具备整个新生儿复苏过程所需的成套器械,如负压吸引器、吸痰管、供氧设备、气管插管设备等,仪器设备性能正常,保养良好,一旦出现危机情况随时能投入使用。遇到高危分娩,发生意外情况的几率就比较高,要有3~4名具有复苏技能的人员在场,认真做好系统性产前检查。一旦发现产妇或胎儿出现异常,要及时正确处理,避免胎儿宫内缺氧。生产和产后密切观察,出现异常能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对病情的发展要有预见性。除了人员和设备的保障外,还必须准备相应的药品,比如5%碳酸氢钠、0.1%肾上腺素、尼可刹米、葡萄糖酸钙、阿托品等[3]。
2.2?复苏方法
新生儿一旦发生窒息必须及时给予抢救,严格执行ABCDE复苏方案[4]。其步骤主要有清理口腔、咽部、呼吸道深部的胎粪、羊水及分泌物,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建立呼吸,增加通气,保证供氧;建立正常循环,保证足够的心搏出量;如果呼吸仍然不充分可立即用正压通气给氧,同时进行心脏按压;有极少数重度窒息新生儿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和胸外按压30 s仍无反应,此时就需要给予药物治疗,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肾上腺素、扩容剂、碳酸氢钠或纳洛酮等,帮助新生儿复苏;最后的程序是评价、监护、注意保暖、减少氧耗。
2.3?护理配合
2.3.1?保温护理?新生儿复苏过程中要有必要的护理配合措施。新生儿的保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儿身上的羊水如果未擦干,会随着羊水蒸发散热导致体温下降,代谢率增高,耐氧量增加,加重代谢性酸中毒,影响复苏效果。新生儿娩出断脐后,要侧卧于辐射台操作,温度调至28~30℃,并立即擦干体表羊水和血液,以减少体表散热。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5%~56%。再根据不同情况设置恒温箱的温度,箱温可调至32℃,如患儿体温已上升,并保持在36.5~37.5℃,可逐渐降低恒温箱温度。使用保温箱时,由于新生儿皮肤水分蒸发较多,可能会造成新生儿失水及角膜干燥,应多补充液体[30 mL/(kg·d)],并注意保护眼睛。
2.3.2?复苏后护理?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窒息后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复苏的成功率很高。复苏成功后还要重视复苏后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呼吸的节律、哭声、眼神、瞳孔反应、吸吮力、面色、囟门、心音、尿量、末梢循环及有无烦躁、惊厥、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嗜睡等神经系统改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注意新生儿的保暖,保持环境安静,尽量避免刺激防止抽搐。若惊厥频繁,且无呼吸道阻塞情况下,可以酌情使用鲁米那肌肉注射。常规给予维生素K5 5 mg肌肉注射,可以防止颅内出血。体位取头低脚高侧卧位,便于体位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最好在抢救后用吸管吸出胃内黏液和羊水,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2.3.3?营养物质补充?把握喂养的最佳时机,合理的开奶时间与新生儿的窒息程度相关。因窒息可能导致胃肠道缺氧、缺血,为了避免坏死型小肠炎、结肠炎的发生,应当延迟喂奶时间。一般情况下,轻度窒息12~24 h,重度窒息24~48 h后适宜喂养。对吸吮能力缺乏、胃纳欠佳的新生儿,宜用鼻饲管或饲管喂养,以保证营养的供给,并注意消化情况。喂奶后最好采用右侧卧位,避免多动,防止呕吐再次引起窒息。不能接受胃管的新生儿,通过输液使其获得营养及液体的补充,按50~60 mL/kg计算给予10%葡萄糖溶液静滴,输液期间必须严格控制出入液量,掌握输液速度。吸吮反射差的新生儿,应指导家属用正确的方法挤奶,挤出的乳汁由护理人员用滴管或小勺进行试喂,如无呛咳,按时由护理人员喂乳。母乳缺乏时可以喂牛奶,但是最好用脱脂奶。如果出现腹胀、呕吐等情况要暂时禁食。
2.3.4?家属配合护理?做好新生儿家属特别是产妇的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要适时地采用恰当的方法给产妇讲解复苏和喂养等相关知识,尽量稳定产妇的情绪,有利于维持正常的泌乳功能。对于其他家属要做好安抚工作,使产妇和家属保持对医生医疗水平的信任,做好协助、配合。 2.3.5?感染预防护理?要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复苏新生儿的护理工作,避免或减少亲友直接探望,医护人员与家属接触患儿前后应洗手、戴口罩,对新生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做好口腔、脐部和臀部的护理,新生儿每天用生理盐水做口腔护理2次,臀部用护臀膏涂局部2次/d,脐部用0.5%碘伏涂擦,新生儿每天沐浴1次,并及时更换衣服,勤换尿布,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处的清洁。
3?结果
本组42例患儿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正确的护理,全部治愈,无新生儿死亡,也没有发生并发症。经Apgar评分,其中10分患儿32例,9分患儿8例,8分患2例。
4?讨论
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原因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相关联。如胎儿宫内窘迫、羊水粪染、脐带绕颈、脐带过短或过长,产程延长、胎头长时间受压,过期妊娠,胎盘老化供血不足,胎膜早破及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健全等[5-6]。新生儿窒息是我国新生儿死亡、脑瘫及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必须紧急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为了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和具备强烈的急救意识,同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在复苏抢救过程中,应熟悉复苏抢救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手忙脚乱,延误抢救时机。要有预见性,通过观察、评估、预见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主动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配合医生搞好护理。在复苏抢救过程中,重点做好新生儿呼吸的监管,保持呼吸道畅通。新生儿窒息复苏不应只是抢救新生儿的生命,还应当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的几率,提高治愈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39.
[2] 文燕玲.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临床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4):165-166.
[3] 李宏霞.新生儿窒息复苏及护理26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347-348.
[4] 高海燕,孔彩玲.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配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618-619.
[5] 南充医学专科学校.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31-133.
[6] 王欣慧,刘国英.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2(3):127.
(收稿日期:201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