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雾霾再次袭来!10点之前不能晨练,口罩要选N95,家里开着空气净化器,全方位防范PM2.5……不过,此种消极抵抗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不如,赶紧学学洛杉矶雾霾的治理经验,或许把雾霾彻底打败才是解决之道。
(图)1958年,洛杉矶。连续3天雾霾之后,一位女士正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她准备呼吸一瓶由城外采集的新鲜空气。瓶身上写着“如水晶般透明的空气”。
1943年7月26日清晨,当美国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政府很快出来辟谣,这不是日本人的毒气,而是大气中生成了某种不明的有毒物质。
这是洛杉矶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到雾霾的攻击,这里的居民们以为这只是偶然的天气现象,他们不知道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雾霾战争。
奇普·雅各布(Chip Jacobs)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从童年时代开始,他的记忆里就不断出现雾蒙蒙的天空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刺鼻气味。此后的几十年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人们在雾霾中挣扎和抗争最终胜利的全过程。2008年,通过数年的资料搜集和采访,他出版了《雾霾之城——洛杉矶雾霾史》一书,在书中他记载了这一段生动的历史。
在1943年那次突如其来的雾霾之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出现雾霾的天数越来越频繁,居民中开始出现恐慌。洛杉矶市长弗彻·布朗(Fetcher Bowron)信誓旦旦地宣称四个月内一定永久消除雾霾。很快政府关闭了市内一家化工厂,他们认定化工厂排出的丁二烯是污染源。但之后雾霾并没有缓解;此后政府又宣布全市30万焚烧炉是罪魁祸首,居民们被禁止在后院使用焚烧炉焚烧垃圾。可是这些措施出台后雾霾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频繁了。政府立刻失语了。在那些雾霾严重的日子里,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人们涌向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们普遍怀疑雾霾是这些疾病的根源。
普通市民怨声载道,却也无能为力。而身处洛杉矶的好莱坞明星们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当时一个演员想出了一个“雾霾罐头”的点子,并设计了一段广告词:“这个罐头里装着好莱坞影星们使用的有毒空气。你有敌人吗?有的话省下买刀的钱,把这个罐头送给他吧——众多好莱坞影星力荐。”这种罐头标价35美分,在游客众多的商店里出售。
最先站出来的是洛杉矶当地最大的媒体《洛杉矶时报》,他们雇用了一个空气污染专家就雾霾展开调查,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中没有燃烧完全的汽油,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工厂的废气以及焚烧炉。这一结论很快受到了反驳。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的工程师宣称汽车尾气会立刻消散在大气中不可能制造雾霾。
可他们没有想到一名住在洛杉矶的科学家通过实验揭示了真相。
加州理工学院的荷兰科学家阿里·哈根斯米特(Arie Haagen-Smit)通过分析空气中的成分发现,雾霾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当时的情况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洛杉矶及其周边变得空前繁荣,大量工厂和人口的涌入让这座城市成为全美汽车数量最多的地区。洛杉矶在19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
“这是洛杉矶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给他们带来威胁的雾霾就出自自己心爱的汽车里,他们每个人自己就是污染源。”雅各布说。
哈根斯米特研究结果公布后,政府并没有采取行动,只是建议居民尽可能地少用汽车出行来减少尾气排放。
1955年9月洛杉矶发生了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两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这时政府才开始意识到雾霾的严重性。加州州长奈特(Goodwin J.Knight)于是指派一名专家巴克曼(Arnold O.Beckman)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空气治理。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巴克曼的委员会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包括放缓重污染行业的增长,建立高效公交系统,逐步淘汰使用柴油车等。在此后的几年,洛杉矶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污染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果有限,这一情况直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Clean Air Act)的出台才改变。
“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之前洛杉矶的监管者在面对全国性的汽车和石油巨头时往往有心无力,但《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污染标准的制定成为可能。”雅各布说。
实际上《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国会最早在1967就通过了最早的《清洁空气法案》。这部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扩展了联邦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能,但没有制定检测标准和强制措施,最终它被证明是一部失败的法案。
到了1960年代末,随着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0年4月22日这一天,2000万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呼吁保护环境。这一草根行动最终直达国会山,立法机构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后来这一天被美国政府定为“地球日”。
民众的努力促成了197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这部新的法律在后来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清洁空气法》将大气污染物分为基准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空气污染物两类,并第一次界定了空气污染物的组成。在法律草拟过程中,洛杉矶在整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众多经验被拿来参考。同一年国会还授权政府组建了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来负责监督法案的实施。
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的发明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于是监管者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所有汽车上必须装上这种净化器。政府的新规马上遭到了汽车制造商的激烈抗议,他们一开始抨击这种装置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而后又抱怨成本太高。他们的抗议导致这个法令一度中止,一直到1975年所有的汽车才实现全部安装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治理洛杉矶雾霾的关键。 与此同时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须在成品油中减少烯烃的含量,这种物质被认为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物质;加州的环保机构还提倡和开发了用甲醇和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新技术,因为这些燃料的尾气排放量只有汽油的一半。尽管甲醇因为价格原因没有成为汽油的替代品,但这些措施第一次让石油公司感受到了威胁,促使他们去开发更加清洁的汽油。
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努力,洛杉矶的空气开始慢慢转好。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非常不健康)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89的54天,而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已经降为了0。蓝天白云重新出现在洛杉矶的上空,城区的人们大部分时候都可以清楚地看到70公里外的巴迪山(Mt.Baldy),而做客洛杉矶道奇球场(Dodger Stadium)的客队球员也不再需要氧气罐完成比赛。
“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经历了整整27年。在这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来自汽车公司,来自石油公司,此外还有政府和立法者的不作为,”雅各布说,“如果你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是那些普通的民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洛杉矶时报》,没有哈根斯米特,没有‘地球日’上的示威群众,我们今天肯定还会生活在雾霾当中。”
今天雅各布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依然居住在洛杉矶,作为一名环境专家,他还非常关心目前中国的雾霾危机。
“现在的中国局部地区和几十年前的洛杉矶非常相似。人们应该尽快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选摘自《中国企业家》,2013年第5期,文中提到的《雾霾之城》Smogtown:The Lung-Burning History of Pollution in Los Angeles一书由Overlook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部分资料摘自书中)
【链接】
事实上,除了洛杉矶,工业革命后很多城市都曾经体验过“雾霾之殇”,如多诺拉、伦敦、新德里等。刺激的浓雾起初被视为社会发展的象征,引发了多种奇特文化现象,莫奈的英国议会系列作品、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的问世……直到雾霾危及人类的生命之后,残酷的现实让人意识到雾霾的可怕,开始了与雾霾的攻坚之战。
多诺拉:为烟雾事件建立雾霾博物馆
198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小镇多诺拉发生一起恶性烟雾事件。小镇地理位置特殊――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20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又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由于小镇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有毒害之气体,引起各种不良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据统计,此次烟雾事件导致6000人突然发病,症状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胸闷、呕吐等,其中有20人很快死亡。死者年龄多在65岁以上,大都原来就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
2008年10月,为纪念在多诺拉烟雾事件中的死者,并提醒人们时刻注意保护环境,多诺拉雾霾博物馆正式建成开业。这家博物馆位于多诺拉第六街上一座临街建筑里,博物馆中展示了多诺拉烟雾事件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
伦敦:雾霾刺激了文人墨客的创作
浓雾虽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天敌,但浓雾笼罩下的迷幻景色,却曾经是英国大批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著名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曾于1900年至1905年之间居住在伦敦,深深被伦敦的浓雾、泰晤士河上的桥梁和古老的伦敦式建筑所吸引,创作了以当时英国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皇宫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这一系列画作的大小和视角相同,都是从莫奈当时居住的圣?托马斯医院的窗户中看到的威斯敏斯特皇宫的景象,只是画面所表现的时间和天气不一而已。
狄更斯更是提及“雾”便不能省略的文学巨匠。1838年,他以雾都伦敦为大背景创作的写实小说《雾都孤儿》成为传世经典,在他的笔下,孤儿奥利弗历经苦难终于查明身世并获得幸福的故事,像是浓雾形成、聚集,随后散去的过程一般。
直到1952年岁末,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全球的“烟雾事件”,人们才恍如从梦中惊醒。这一年的12月5日,持续数日的无风天气使得位于泰晤士河谷的伦敦被浓雾包围,习惯了浓雾天气的伦敦市民并没有意识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黄褐色的烟雾导致伦敦街道交通事故频发,不久,除地铁之外的所有交通工具出现瘫痪,人们在浓雾中难辨方向。在有些街区,人们甚至无法看到自己的双脚。持续的雾霾天气使得伦敦城咳嗽声四起,各大医院人满为患,排队的人群看不到尽头,迷失在街道的救护车需要用火把引路才能勉强前行。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资料记载,雾霾使得英国的演艺活动受到很大损害。由于浓雾涌进室内,致使观众席上的观众无法看清舞台上的表演,世界著名剧院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曾不得不临时中断了演出。
英国政府随后公布的报告显示,从12月5日到20日之间,伦敦至少有4000人死亡,到1953年底,这一数字上升到1.2万。
1953年,英国政府成立空气污染特别委员会。1956年,一项“清洁空气议案”在议会通过并最终成为1956年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案》,此后还曾数次修订与完善。
雾霾再次袭来!10点之前不能晨练,口罩要选N95,家里开着空气净化器,全方位防范PM2.5……不过,此种消极抵抗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不如,赶紧学学洛杉矶雾霾的治理经验,或许把雾霾彻底打败才是解决之道。
(图)1958年,洛杉矶。连续3天雾霾之后,一位女士正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她准备呼吸一瓶由城外采集的新鲜空气。瓶身上写着“如水晶般透明的空气”。
1943年7月26日清晨,当美国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政府很快出来辟谣,这不是日本人的毒气,而是大气中生成了某种不明的有毒物质。
这是洛杉矶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到雾霾的攻击,这里的居民们以为这只是偶然的天气现象,他们不知道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雾霾战争。
奇普·雅各布(Chip Jacobs)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从童年时代开始,他的记忆里就不断出现雾蒙蒙的天空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刺鼻气味。此后的几十年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人们在雾霾中挣扎和抗争最终胜利的全过程。2008年,通过数年的资料搜集和采访,他出版了《雾霾之城——洛杉矶雾霾史》一书,在书中他记载了这一段生动的历史。
在1943年那次突如其来的雾霾之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出现雾霾的天数越来越频繁,居民中开始出现恐慌。洛杉矶市长弗彻·布朗(Fetcher Bowron)信誓旦旦地宣称四个月内一定永久消除雾霾。很快政府关闭了市内一家化工厂,他们认定化工厂排出的丁二烯是污染源。但之后雾霾并没有缓解;此后政府又宣布全市30万焚烧炉是罪魁祸首,居民们被禁止在后院使用焚烧炉焚烧垃圾。可是这些措施出台后雾霾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频繁了。政府立刻失语了。在那些雾霾严重的日子里,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人们涌向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们普遍怀疑雾霾是这些疾病的根源。
普通市民怨声载道,却也无能为力。而身处洛杉矶的好莱坞明星们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当时一个演员想出了一个“雾霾罐头”的点子,并设计了一段广告词:“这个罐头里装着好莱坞影星们使用的有毒空气。你有敌人吗?有的话省下买刀的钱,把这个罐头送给他吧——众多好莱坞影星力荐。”这种罐头标价35美分,在游客众多的商店里出售。
最先站出来的是洛杉矶当地最大的媒体《洛杉矶时报》,他们雇用了一个空气污染专家就雾霾展开调查,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中没有燃烧完全的汽油,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工厂的废气以及焚烧炉。这一结论很快受到了反驳。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的工程师宣称汽车尾气会立刻消散在大气中不可能制造雾霾。
可他们没有想到一名住在洛杉矶的科学家通过实验揭示了真相。
加州理工学院的荷兰科学家阿里·哈根斯米特(Arie Haagen-Smit)通过分析空气中的成分发现,雾霾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当时的情况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洛杉矶及其周边变得空前繁荣,大量工厂和人口的涌入让这座城市成为全美汽车数量最多的地区。洛杉矶在19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
“这是洛杉矶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给他们带来威胁的雾霾就出自自己心爱的汽车里,他们每个人自己就是污染源。”雅各布说。
哈根斯米特研究结果公布后,政府并没有采取行动,只是建议居民尽可能地少用汽车出行来减少尾气排放。
1955年9月洛杉矶发生了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两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这时政府才开始意识到雾霾的严重性。加州州长奈特(Goodwin J.Knight)于是指派一名专家巴克曼(Arnold O.Beckman)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空气治理。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巴克曼的委员会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包括放缓重污染行业的增长,建立高效公交系统,逐步淘汰使用柴油车等。在此后的几年,洛杉矶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污染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果有限,这一情况直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Clean Air Act)的出台才改变。
“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之前洛杉矶的监管者在面对全国性的汽车和石油巨头时往往有心无力,但《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污染标准的制定成为可能。”雅各布说。
实际上《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国会最早在1967就通过了最早的《清洁空气法案》。这部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扩展了联邦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能,但没有制定检测标准和强制措施,最终它被证明是一部失败的法案。
到了1960年代末,随着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0年4月22日这一天,2000万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呼吁保护环境。这一草根行动最终直达国会山,立法机构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后来这一天被美国政府定为“地球日”。
民众的努力促成了197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这部新的法律在后来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清洁空气法》将大气污染物分为基准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空气污染物两类,并第一次界定了空气污染物的组成。在法律草拟过程中,洛杉矶在整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众多经验被拿来参考。同一年国会还授权政府组建了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来负责监督法案的实施。
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的发明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于是监管者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所有汽车上必须装上这种净化器。政府的新规马上遭到了汽车制造商的激烈抗议,他们一开始抨击这种装置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而后又抱怨成本太高。他们的抗议导致这个法令一度中止,一直到1975年所有的汽车才实现全部安装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治理洛杉矶雾霾的关键。 与此同时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须在成品油中减少烯烃的含量,这种物质被认为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物质;加州的环保机构还提倡和开发了用甲醇和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新技术,因为这些燃料的尾气排放量只有汽油的一半。尽管甲醇因为价格原因没有成为汽油的替代品,但这些措施第一次让石油公司感受到了威胁,促使他们去开发更加清洁的汽油。
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努力,洛杉矶的空气开始慢慢转好。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非常不健康)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89的54天,而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已经降为了0。蓝天白云重新出现在洛杉矶的上空,城区的人们大部分时候都可以清楚地看到70公里外的巴迪山(Mt.Baldy),而做客洛杉矶道奇球场(Dodger Stadium)的客队球员也不再需要氧气罐完成比赛。
“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经历了整整27年。在这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来自汽车公司,来自石油公司,此外还有政府和立法者的不作为,”雅各布说,“如果你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是那些普通的民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洛杉矶时报》,没有哈根斯米特,没有‘地球日’上的示威群众,我们今天肯定还会生活在雾霾当中。”
今天雅各布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依然居住在洛杉矶,作为一名环境专家,他还非常关心目前中国的雾霾危机。
“现在的中国局部地区和几十年前的洛杉矶非常相似。人们应该尽快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选摘自《中国企业家》,2013年第5期,文中提到的《雾霾之城》Smogtown:The Lung-Burning History of Pollution in Los Angeles一书由Overlook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部分资料摘自书中)
【链接】
事实上,除了洛杉矶,工业革命后很多城市都曾经体验过“雾霾之殇”,如多诺拉、伦敦、新德里等。刺激的浓雾起初被视为社会发展的象征,引发了多种奇特文化现象,莫奈的英国议会系列作品、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的问世……直到雾霾危及人类的生命之后,残酷的现实让人意识到雾霾的可怕,开始了与雾霾的攻坚之战。
多诺拉:为烟雾事件建立雾霾博物馆
198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小镇多诺拉发生一起恶性烟雾事件。小镇地理位置特殊――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20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又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由于小镇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有毒害之气体,引起各种不良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据统计,此次烟雾事件导致6000人突然发病,症状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胸闷、呕吐等,其中有20人很快死亡。死者年龄多在65岁以上,大都原来就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
2008年10月,为纪念在多诺拉烟雾事件中的死者,并提醒人们时刻注意保护环境,多诺拉雾霾博物馆正式建成开业。这家博物馆位于多诺拉第六街上一座临街建筑里,博物馆中展示了多诺拉烟雾事件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
伦敦:雾霾刺激了文人墨客的创作
浓雾虽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天敌,但浓雾笼罩下的迷幻景色,却曾经是英国大批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著名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曾于1900年至1905年之间居住在伦敦,深深被伦敦的浓雾、泰晤士河上的桥梁和古老的伦敦式建筑所吸引,创作了以当时英国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皇宫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这一系列画作的大小和视角相同,都是从莫奈当时居住的圣?托马斯医院的窗户中看到的威斯敏斯特皇宫的景象,只是画面所表现的时间和天气不一而已。
狄更斯更是提及“雾”便不能省略的文学巨匠。1838年,他以雾都伦敦为大背景创作的写实小说《雾都孤儿》成为传世经典,在他的笔下,孤儿奥利弗历经苦难终于查明身世并获得幸福的故事,像是浓雾形成、聚集,随后散去的过程一般。
直到1952年岁末,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全球的“烟雾事件”,人们才恍如从梦中惊醒。这一年的12月5日,持续数日的无风天气使得位于泰晤士河谷的伦敦被浓雾包围,习惯了浓雾天气的伦敦市民并没有意识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黄褐色的烟雾导致伦敦街道交通事故频发,不久,除地铁之外的所有交通工具出现瘫痪,人们在浓雾中难辨方向。在有些街区,人们甚至无法看到自己的双脚。持续的雾霾天气使得伦敦城咳嗽声四起,各大医院人满为患,排队的人群看不到尽头,迷失在街道的救护车需要用火把引路才能勉强前行。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资料记载,雾霾使得英国的演艺活动受到很大损害。由于浓雾涌进室内,致使观众席上的观众无法看清舞台上的表演,世界著名剧院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曾不得不临时中断了演出。
英国政府随后公布的报告显示,从12月5日到20日之间,伦敦至少有4000人死亡,到1953年底,这一数字上升到1.2万。
1953年,英国政府成立空气污染特别委员会。1956年,一项“清洁空气议案”在议会通过并最终成为1956年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案》,此后还曾数次修订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