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听那冷雨》中的古典意蕴体味台湾乡愁美学中的文化归属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离散的历史命运、孤岛的隔绝环境面前,对原乡文化的追寻自然而然成为台湾作家的时代使命。作为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在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以台湾的雨勾起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思,触动游子乡愁的敏感神经,创作了富含乡愁美学特质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借助一系列具有文化意味的古典表达和意象组合,对大陆故土作了一次深情回望。本文试图以《听听那冷雨》的古典意蕴为切入点,从土地和文化的深情眷恋、古典诗词意象的承衍、古典韵律的赓续三个方面体味余光中台湾乡愁美学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归属感。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古典意蕴;乡愁美学;文化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
  在离散的历史命运、孤岛的隔绝环境面前,对原乡文化的追寻自然而然成为台湾作家的时代使命。作为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在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创作了饱含乡愁气息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借助一系列具有文化意味的古典表达和意象组合,对大陆故土作了一次深情回望。他的乡愁,不仅流露着游子漂泊在外的游离感,孕育着思乡的千愁万绪,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乡愁,是远离大陆后对中国古典文化隽永绵长的回味。从《听听那冷雨》中的古典意蕴而言,字里行间皆是乡愁美学古典意蕴磅礴的流溢,余光中对土地和文字的深情眷恋、对古典诗词意象的运用把握以及对古典韵律的敏锐感知皆传递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熟稔与热爱,酝酿着他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
  其乡愁美学的文化歸属感,首先蕴藏于对土地和文字这两个文化载体的深情眷恋中。这种乡愁美学的文化归属感,从《听听那冷雨》中粼粼千瓣的瓦上倾泻而下,“仿佛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在真切的触感中漾起对故土的记忆余温。余光中的文化乡愁,不是纸间片刻的驻留,而是对土地和文字这两个文化载体的深情眷恋。“杏花、烟雨、江南”[1]六个方块字经历了二十五年的流转,政权更迭,土地却未移改,植根于江南故土的文化丰碑更是岿然不动。此外,中式的韵律,配以古典的节奏,使这六个字的视觉美感毫不逊色于“rain”和“pluie”[2],反而葆有乡心不衰的文化力量。杏花微雨的熟悉光景与乡音亲切的记忆仓储暗契密合,流露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味道。作者认为“美丽的中文不老”[3],这既是感时观物下乡愁美学的眷恋和颂叹,更饱含了对江南杏花烟雨精神原乡的文化寄托。
  乡愁美学的文化归属感,其次依附在对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承衍中。“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4]等古典诗词的直接引用,“杏花春雨”、“剑门细雨”、“渭城轻尘”[5]等古典意象的排列组合,看似是在观雨、听雨、嗅雨,实则是作者对古典文化的悠长回味,他从一开始便怀抱古典文化的婉约意蕴,将其酣畅淋漓地力透纸背。结尾“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6]运用典故,借用苏东坡古典意境中的“白雨”意象赋予了雨以乡愁的文化内涵,从古典诗词的意象中开展了对故土文化的探寻。
  除了对文化内容的拳拳求索,《听听那冷雨》中乡愁美学的文化归属感还附着在对古典韵律的赓续上。“清清爽爽新新”、“轻轻重重轻轻”[7]化用李清照《声声慢》的平仄韵律,整齐流畅,极富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感,看似是对冷雨情状的动态描摹,实则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古典文化传统自成一脉,为如泣如诉的乡愁注入了中国古典主义抒情的含蓄蕴藉,将思乡的愁绪寄托在凄婉哀凉的文化意境中,使情感有了文化上的归属。在作者的私人感知里,七十年代的台北只是一张黑白默片,“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去找”[8],暗示了历史进程中大陆和台湾产生的文化隔阂,引发读者的联想,想到《诗经》中的“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9],低回婉转,韵脚和谐,流露了作者追本溯源的文化执迷,充满了游子文化回归的希冀。
  台湾人的乡愁,是一种文化乡愁。在历史的沧桑更迭下,无常的命运让他们的漂泊和流亡充满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伤感和无奈,成为他们孜孜不倦探寻文化归属感的动力。这种文化归属感,当他们与异域环境交叠碰撞便会显现出来,成为乡愁美学的文化内涵。《听听那冷雨》中的古典意蕴恰恰成为建构在原乡与愁思之间的文化纽带,展现了台湾乡愁美学中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注释: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29.
  [2]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29.
  [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29.
  [4]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3.30.
  [5]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29.
  [6]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35.
  [7]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30.
  [8]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34.
  [9]向熹.《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122.
  参考文献: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2]向熹.《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其他文献
开国上将贺炳炎(1913-1960)和开国中将廖汉生(1911-2006),1929年相识于贺龙领导的革命队伍中,他们数次搭档,并肩作战,尤其在解放战争中在同一纵队任军、政一把手,率部驰骋西
期刊
本文基于2008年的口述采访内容写成,时年85岁的邹凡扬老人详尽地回忆了他在上海广播电视领域的职业生涯:从改革开放后引进第一条电视广告到建造东方明珠电视塔,半个多世纪来
期刊
发现陈望道译本的不足之处  著名学者、革命家华岗(1903年—1972年)离世已45年多了,然而他的革命业绩,特别是传扬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功绩,却永著青史。  华岗,浙江龙游人,他中学时代就追求进步,读过《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后深受教育,遂终身信奉了马列主义。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青年团南京地委书记,1928年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任团中央宣传部长,筹办《列宁青年》。1930
期刊
体验空间或体验店已经成为传统零售业的救命稻草,取代饥饿感的,是人们对体验的饥渴:更多、更佳、更奢华、更独特。市场伴随需求而生,美国旧金山的一家初创公司IfOnly就贩卖活动体验。其售卖的体验相当“独特”,因为它通常同时出售超级巨星的时间。  在IfOnly的网站上,注册成为会员就可以购买会见各领域一流杰出人物的机会,这类活动被打包为体验套餐,通过会员钟爱的领域分类,例如美食、红酒、体育竞技、电影、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形式多样,浩如烟海,异彩纷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各种事物都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也不例外。在国内汉语言作家文学研究已经趋于平缓的情况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逐渐受人关注,从边缘逐步走向中心。文学无国界,比“边缘中心化”更重要的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发展成为世界文学,获得更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