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是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思想教育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为新一代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及道德行为奠定良好基础。
1.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中外比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进取心
一般来讲,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崇敬、极感兴趣的,所以教师可依据这一特点选取典范史实,通过中西对比,特别是科学文化方面的比较,突出我国古代文化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及自信心,是大有益的。如秦汉文化中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这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多年;隋唐文化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和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写的药典《唐本草》,此外还有“药王”孙思邈编的可以与欧洲的《医典》相媲美的《千金方》;宋元文化中沈括的“十二气历”比欧洲人早八百年,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等。总之就文化科技对人类的贡献而言,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前列地位,尤其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这四大发明,更表明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世界文明。了解祖国光辉的过去,能使学生从思想上尊重自己的民族历史及其作出的贡献,从而激发一定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进取心。
2.从个人的微观角度出发,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爱国主义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忠诚正直的为人之道,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的起点。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虽由于时代条件和阶级局限的影响,他们献身精神的内容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热爱自己的祖国,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如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还我河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张自忠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董存瑞的“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等。
3.从现实需要出发,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责任感
世界历史方面的借鉴很多,近代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起源于摆脱中实际黑暗和愚昧状态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近代日本成为东方无以匹敌的工业强国,渊源于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这个一直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的泱泱大国,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闭关锁国,招致外敌入侵。这一切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們历史教师可根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发愤图强。从而增强时代危机感、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当然思想教育不能勉强,勉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敏感关心的热点话题出发,以水到渠成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到发达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时,可针对有的学生存在“英法等国的发达是不是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好”这一思想,首先肯定学生敢于思考这一优点,同时,从历史角度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发展的情况。通过引导,使学生认清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再认定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有效途径,吸取历史经验的目的在于加速四化建设进程,而对当前的世界现实,任何一个中华儿女都应竭力为祖国迈入世界前列而做出贡献。
总之,中学历史教师应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做到有的放矢,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树立起民族正气,让全体学生都共同来关心国家大事,共同关祖国的前途与未来,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祖国的贫弱而忧虑。
1.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中外比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进取心
一般来讲,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崇敬、极感兴趣的,所以教师可依据这一特点选取典范史实,通过中西对比,特别是科学文化方面的比较,突出我国古代文化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及自信心,是大有益的。如秦汉文化中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这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多年;隋唐文化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和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写的药典《唐本草》,此外还有“药王”孙思邈编的可以与欧洲的《医典》相媲美的《千金方》;宋元文化中沈括的“十二气历”比欧洲人早八百年,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等。总之就文化科技对人类的贡献而言,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前列地位,尤其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这四大发明,更表明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世界文明。了解祖国光辉的过去,能使学生从思想上尊重自己的民族历史及其作出的贡献,从而激发一定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进取心。
2.从个人的微观角度出发,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爱国主义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忠诚正直的为人之道,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的起点。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虽由于时代条件和阶级局限的影响,他们献身精神的内容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热爱自己的祖国,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如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还我河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张自忠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董存瑞的“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等。
3.从现实需要出发,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责任感
世界历史方面的借鉴很多,近代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起源于摆脱中实际黑暗和愚昧状态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近代日本成为东方无以匹敌的工业强国,渊源于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这个一直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的泱泱大国,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闭关锁国,招致外敌入侵。这一切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們历史教师可根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发愤图强。从而增强时代危机感、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当然思想教育不能勉强,勉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敏感关心的热点话题出发,以水到渠成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到发达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时,可针对有的学生存在“英法等国的发达是不是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好”这一思想,首先肯定学生敢于思考这一优点,同时,从历史角度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发展的情况。通过引导,使学生认清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再认定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有效途径,吸取历史经验的目的在于加速四化建设进程,而对当前的世界现实,任何一个中华儿女都应竭力为祖国迈入世界前列而做出贡献。
总之,中学历史教师应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做到有的放矢,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树立起民族正气,让全体学生都共同来关心国家大事,共同关祖国的前途与未来,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祖国的贫弱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