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思想与内涵,表情与达意的工具。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变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真实情感,达到知识的传授与情的感陶冶融为一体。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注重情感教育呢?
一、适时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据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面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打电话》表现了少儿的童真无瑕,《金色的秋天》表达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虽然低年级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不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而是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使之体验和有所感悟,把握好动情点,引起情感共鸣,这是情感移情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丰富,不能全面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如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未充分挖掘,就不能有效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陶冶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诱发情感共鸣。
二、引向联想,体会创造之美
联想反映了事物间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某种有机联系,能唤起情感回忆时常常有独到的见解,比感知更能丰富情感。因此,没有联想与想象,就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联想与想象,体会情感的丰富之美。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课文以丰富的想象,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大自然,最后由小小的荷塘,联想到“大大的荷叶”,并把荷叶喻为“一柄大伞”,在大伞的遮盖下,小鱼在荷叶下嬉戏,雨点在荷叶上唱歌。从而编织了一幅富有幻想、色彩绚丽的荷塘画,寄寓了作者钟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我们不难看出“雨滴”与“荷叶”相对,“小鱼”和“小河”相融……动静结合,色彩相间,形态各异。从而,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笔者紧扣词语,引导联想,感受其中的美点,让学生进行模仿。如“百花盛开”对“五彩缤纷”,“欢喜”对 “兴奋”……由同义相对引出反义相对,由形式相对引出内容相对,从而使学生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展开丰富的想象,说一句同样的话语。是其兴趣盎然,好不美哉!
三、注重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 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如《草原》一课,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通过引导“读、思、议、想”的过程,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空气那么新鲜,天空那么明朗”的迷人景色,再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给人美的享受,塑造健康人格。
四、拓展阅读,体会移情之美
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味长的感觉。因此,笔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本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课外知识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了《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一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爱的教育》,让学生体味文中小主人公们,从出身到性格养成,都有迥异之处,但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对自己、对祖国、对父母、对亲人都有一种深深的爱,最终使我们的教育从课文感悟到课外移情,进一步丰富学生情感 ,给人予美的享受。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具有丰富情感的大花园,是一个情感真挚的璀璨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创设情境,合理指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适时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据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面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打电话》表现了少儿的童真无瑕,《金色的秋天》表达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虽然低年级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不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而是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使之体验和有所感悟,把握好动情点,引起情感共鸣,这是情感移情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丰富,不能全面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如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未充分挖掘,就不能有效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陶冶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诱发情感共鸣。
二、引向联想,体会创造之美
联想反映了事物间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某种有机联系,能唤起情感回忆时常常有独到的见解,比感知更能丰富情感。因此,没有联想与想象,就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联想与想象,体会情感的丰富之美。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课文以丰富的想象,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大自然,最后由小小的荷塘,联想到“大大的荷叶”,并把荷叶喻为“一柄大伞”,在大伞的遮盖下,小鱼在荷叶下嬉戏,雨点在荷叶上唱歌。从而编织了一幅富有幻想、色彩绚丽的荷塘画,寄寓了作者钟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我们不难看出“雨滴”与“荷叶”相对,“小鱼”和“小河”相融……动静结合,色彩相间,形态各异。从而,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笔者紧扣词语,引导联想,感受其中的美点,让学生进行模仿。如“百花盛开”对“五彩缤纷”,“欢喜”对 “兴奋”……由同义相对引出反义相对,由形式相对引出内容相对,从而使学生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展开丰富的想象,说一句同样的话语。是其兴趣盎然,好不美哉!
三、注重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 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如《草原》一课,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通过引导“读、思、议、想”的过程,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空气那么新鲜,天空那么明朗”的迷人景色,再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给人美的享受,塑造健康人格。
四、拓展阅读,体会移情之美
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味长的感觉。因此,笔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本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课外知识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了《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一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爱的教育》,让学生体味文中小主人公们,从出身到性格养成,都有迥异之处,但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对自己、对祖国、对父母、对亲人都有一种深深的爱,最终使我们的教育从课文感悟到课外移情,进一步丰富学生情感 ,给人予美的享受。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具有丰富情感的大花园,是一个情感真挚的璀璨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创设情境,合理指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