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阐释是当代形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中黑人女性群体的代言人,在其作品中揭示了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社会压抑和性别歧视。本文通过对《宠儿》这部作品的分析,从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美国黑人妇女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同时也昭示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关键词]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族裔文化身份;觉醒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5-0083-01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敏锐的笔触捕捉黑人在一个充满对峙和歧视的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奴隶制对整个美国黑人族群造成的难以消除的痛苦和折磨。在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托尼•莫里森开辟出了一条辉煌的创作道路,逐渐让自己的声音变成被认同的权威,为其长篇小说《宠儿》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部揭示奴隶制对美国黑人民族毁灭性的影响的小说,不仅在以白人读者为主体的美国社会获得成功,而且荣获了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宠儿》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代美国社会中的黑人群体面临着一个尴尬的身份和境地——“自由”并不总意味着解放,而“选择”也不提供挑选的余地。尽管他们已从法律上获得自由,但实际上,他们一刻也未能摆脱奴隶制的枷锁,并被这种枷锁以更隐蔽的方式禁锢心灵,束缚思想。他们想尽量忘掉惨痛的过去,开始新的生活,但过去一再出现,挫败人们忘却过去的祈望,于是黑人作家们在逐步的觉醒中以笔为矛开始了反抗。作为后继者,莫里森认真地考察了前辈们的作品并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但从中辨析出的某种辩解、倾诉和取悦于人的音调也令她深感失望。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她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关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
从表面上看,《宠儿》的确占有了一个成功故事的大部分要素:苦难、爱、神秘、性、暴力,但它在莫里森的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气象,繁复缤纷犹如镶嵌艺术,缠绵热烈犹如爵士乐,玄深晦涩犹如现代诗,此外,小说的整个叙述看似支离破碎,时间错综复杂,却使文本充满悬念和张力,极好地展现了人物破碎的心灵,成功烘托了主题。和以前的黑人作家不同,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所要着力表现的不是奴隶制度,而是奴隶制对黑人种族的心灵产生的无穷贻害,是黑人不得不面对惨痛过去、承认被压迫之身份的痛苦挣扎。莫里森的思想所触及的黑人历史,往往都是由一些司空见惯的场景构成,从中可见,其实施虐的白人对黑人绝说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他们这样做也许仅仅是兴趣所至,戏谑和展示权力的动机兼而有之。在莫里森看来,此类兽性的随意性所蕴含的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蔑视比奴隶制本身的残酷更令人心惊胆寒。所以,她的笔触超越了愤怒,也不再控诉,而是以一种斩钉截铁的痛彻陈述一个黑奴(或解放了的黑奴)在世界上的根本处境。
作为一部旨在揭示奴隶制精神贻害的小说,从现在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女主人公塞丝及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生活在一种极其危险的精神状态中,随时都会失足跌入心理的深渊。在无望的忘却与回忆的痛苦挣扎中,塞丝这一黑人母亲是整个黑人族群的化身,她的挣扎是整个黑人族的挣扎,她的痛楚是整个黑人族群的痛楚。
莫里森激烈的种族立场一直为某些人所诟病。一些评论家认为它削弱了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其实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是极其有害的,对种族矛盾本质的深刻洞见是莫里森文学殿堂最坚固的基石,因为唯有解开这个死结才能使黑人族群获得起码的自我身份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探寻及展现人性的奥秘;回避和抹杀它侈谈人性则无异于隔靴搔痒。作为小说核心情节的杀婴事件就是作为这样一种思想载体逐渐在读者们的视野中清晰起来的。到杀女事件发生,塞丝暴烈的母爱将这种行为中的否定倾向发挥到极致,其实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其意义在于,一个奴隶第一次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她身上人性的高贵、丰盈和美丽全系于那挑战历史必然的非理性方式。在这极致的情感领域里,理性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不只是黑人女性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从而揭示出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托尼•莫里森这位卓越的黑人女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目光,用文字的方式揭示了黑人群体尤其黑人女性群体所遭受的深重的、多重的压迫和伤害。以多重视角透视了美国社会中和群体内部及黑人自身的族裔文化身份,同时昭示了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代代黑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本民族的存在争取到了应有的迟到的权力和认同,并促成了整个世界对于黑人全民族的了解和关注。
[关键词]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族裔文化身份;觉醒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5-0083-01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敏锐的笔触捕捉黑人在一个充满对峙和歧视的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奴隶制对整个美国黑人族群造成的难以消除的痛苦和折磨。在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托尼•莫里森开辟出了一条辉煌的创作道路,逐渐让自己的声音变成被认同的权威,为其长篇小说《宠儿》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部揭示奴隶制对美国黑人民族毁灭性的影响的小说,不仅在以白人读者为主体的美国社会获得成功,而且荣获了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宠儿》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代美国社会中的黑人群体面临着一个尴尬的身份和境地——“自由”并不总意味着解放,而“选择”也不提供挑选的余地。尽管他们已从法律上获得自由,但实际上,他们一刻也未能摆脱奴隶制的枷锁,并被这种枷锁以更隐蔽的方式禁锢心灵,束缚思想。他们想尽量忘掉惨痛的过去,开始新的生活,但过去一再出现,挫败人们忘却过去的祈望,于是黑人作家们在逐步的觉醒中以笔为矛开始了反抗。作为后继者,莫里森认真地考察了前辈们的作品并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但从中辨析出的某种辩解、倾诉和取悦于人的音调也令她深感失望。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她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关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
从表面上看,《宠儿》的确占有了一个成功故事的大部分要素:苦难、爱、神秘、性、暴力,但它在莫里森的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气象,繁复缤纷犹如镶嵌艺术,缠绵热烈犹如爵士乐,玄深晦涩犹如现代诗,此外,小说的整个叙述看似支离破碎,时间错综复杂,却使文本充满悬念和张力,极好地展现了人物破碎的心灵,成功烘托了主题。和以前的黑人作家不同,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所要着力表现的不是奴隶制度,而是奴隶制对黑人种族的心灵产生的无穷贻害,是黑人不得不面对惨痛过去、承认被压迫之身份的痛苦挣扎。莫里森的思想所触及的黑人历史,往往都是由一些司空见惯的场景构成,从中可见,其实施虐的白人对黑人绝说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他们这样做也许仅仅是兴趣所至,戏谑和展示权力的动机兼而有之。在莫里森看来,此类兽性的随意性所蕴含的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蔑视比奴隶制本身的残酷更令人心惊胆寒。所以,她的笔触超越了愤怒,也不再控诉,而是以一种斩钉截铁的痛彻陈述一个黑奴(或解放了的黑奴)在世界上的根本处境。
作为一部旨在揭示奴隶制精神贻害的小说,从现在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女主人公塞丝及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生活在一种极其危险的精神状态中,随时都会失足跌入心理的深渊。在无望的忘却与回忆的痛苦挣扎中,塞丝这一黑人母亲是整个黑人族群的化身,她的挣扎是整个黑人族的挣扎,她的痛楚是整个黑人族群的痛楚。
莫里森激烈的种族立场一直为某些人所诟病。一些评论家认为它削弱了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其实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是极其有害的,对种族矛盾本质的深刻洞见是莫里森文学殿堂最坚固的基石,因为唯有解开这个死结才能使黑人族群获得起码的自我身份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探寻及展现人性的奥秘;回避和抹杀它侈谈人性则无异于隔靴搔痒。作为小说核心情节的杀婴事件就是作为这样一种思想载体逐渐在读者们的视野中清晰起来的。到杀女事件发生,塞丝暴烈的母爱将这种行为中的否定倾向发挥到极致,其实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其意义在于,一个奴隶第一次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她身上人性的高贵、丰盈和美丽全系于那挑战历史必然的非理性方式。在这极致的情感领域里,理性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不只是黑人女性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从而揭示出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托尼•莫里森这位卓越的黑人女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目光,用文字的方式揭示了黑人群体尤其黑人女性群体所遭受的深重的、多重的压迫和伤害。以多重视角透视了美国社会中和群体内部及黑人自身的族裔文化身份,同时昭示了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代代黑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本民族的存在争取到了应有的迟到的权力和认同,并促成了整个世界对于黑人全民族的了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