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汽车构造》课程是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认识到汽车构造,学会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任教该课程两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汽车构造》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做了一些总结和改革,并探索着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汽车构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目前,中职教育中开设汽车及相关专业的学校很多,但对于汽车专业课程的精品课建设与改革却很少,而且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实训课兴趣很高,但对理论课的学习却出现厌倦情绪;基础课知识系统陈旧,适应性不强;对边缘性知识要求不高等。本文作者以自身任教《汽车构造》的体会,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并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总结教学效果的现状,提出新目标的定位
随着每年生源质量的不均衡,导致中职学校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逐年下降。以作者所任教的《汽车构造》课程教学为例,针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访谈调查可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在课程初期都会认真的去预习和听课,但随着越来越抽象的图形和理论知识,加上本来就很匮乏的《初中物理》、《初中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知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和耐心,随着恶性循环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不愿去学习,更不愿去深究其中的构造原理,即使偶尔带到课堂的一些教具,也只能起到微不足道的“提神”作用,对于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利。如此下去,不仅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还影响了后期的实训课程教学。
为此,作者认为,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更改现有的教学目标,每年都根据实际的学情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新目标的定位要有全局性和层次性的要求,“全局性”即要考虑所定的目标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的目标,已达到教育和教学的“正态分布”效果;“层次性”即在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后,还要满足小部分“尖子生”的深入和创新学习,又要考虑到小部分“后进生”的最低要求,即:让“尖子生”能学得更多、更广、更专,让“后进生”在保证学习兴趣的同时,能积极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又能借助他们的自尊心来促进他们迈向更高层次的学习。以期望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学习
中职课程中,针对《汽车构造》课程;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还是传统的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的改进和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乃至于新的喜悦。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仿照美国“课题式”的教育方式,每次课或先或后的让学生做课题任务,提倡学生自己搜索资料,小组讨论,寻找答案,提倡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遇到教材中“发动机的正时工作原理”时,作者有时避开理论,而是直接在课前就给大家提出一个课题“当发动机的气门杆弯曲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又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如何解决?”等。然后再告诉学生查找答案的方法,如:1.从课本中去分析总结;2.从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分析;3.利用课余时间找汽车维修店的师傅询问;当学生知道了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就会饶有兴致地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的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强出数倍。
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课题式”教学方法虽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然后并非长久之际,因为学生获知了解决方法后,就有了一种迫不及待的操作心理。因此,为了满足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作者积极争取到了“特殊”的机会,仿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操课时分开,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为:
1.整合内容,改进计划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作者根据现有的教学实情,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计划,将原课程的目录章节进行合理整合,如: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分层根据需要去自学和分析;对于较难的章节,也是要求学生事先预习,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找出答案,最后再指导学生一起形成答案;对于当前在汽车构造方面发展较快的新技术、新工艺,则是要求学生记录其要点,分析其工艺,掌握其用途等。
2.分调课时,理实分开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碰到2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于是,作者根据学情,及时申请将学生进行集中与分散,每周的前两节为理论课,后四节为实操课。如此一来,每周学生在教师提出了要完成的“课题”任务后,通过查找资料和分组讨论,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之后,可以在充足的时间状况下,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和想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抓住课余,指导学法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在作者确立了“课题式”的教学模式后,又不断摸索适合学生自学的方法,那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上网查资料,到书店借阅图书。有时,教师针对高层次的学生,发现所布置的课题难度不够时,故意设局,并要求学生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如此,学生就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不少的客观因素,制约着教改的发展与探索,如:教材内容难以适应现代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滞后现象严重;教学课时的分配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失调;对教师的跟踪培训也不是很及时等。因此,作者认为:可以借助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之际,大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的质量而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迎利,车呈湘,宋利刚.“汽车构造”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10,12(下).
[2]李显贵.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改革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0,9.
[3]高超学,王平会,尹华.高职院校《汽车构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汽车构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目前,中职教育中开设汽车及相关专业的学校很多,但对于汽车专业课程的精品课建设与改革却很少,而且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实训课兴趣很高,但对理论课的学习却出现厌倦情绪;基础课知识系统陈旧,适应性不强;对边缘性知识要求不高等。本文作者以自身任教《汽车构造》的体会,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并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总结教学效果的现状,提出新目标的定位
随着每年生源质量的不均衡,导致中职学校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逐年下降。以作者所任教的《汽车构造》课程教学为例,针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访谈调查可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在课程初期都会认真的去预习和听课,但随着越来越抽象的图形和理论知识,加上本来就很匮乏的《初中物理》、《初中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知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和耐心,随着恶性循环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不愿去学习,更不愿去深究其中的构造原理,即使偶尔带到课堂的一些教具,也只能起到微不足道的“提神”作用,对于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利。如此下去,不仅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还影响了后期的实训课程教学。
为此,作者认为,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更改现有的教学目标,每年都根据实际的学情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新目标的定位要有全局性和层次性的要求,“全局性”即要考虑所定的目标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的目标,已达到教育和教学的“正态分布”效果;“层次性”即在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后,还要满足小部分“尖子生”的深入和创新学习,又要考虑到小部分“后进生”的最低要求,即:让“尖子生”能学得更多、更广、更专,让“后进生”在保证学习兴趣的同时,能积极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又能借助他们的自尊心来促进他们迈向更高层次的学习。以期望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学习
中职课程中,针对《汽车构造》课程;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还是传统的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的改进和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乃至于新的喜悦。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仿照美国“课题式”的教育方式,每次课或先或后的让学生做课题任务,提倡学生自己搜索资料,小组讨论,寻找答案,提倡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遇到教材中“发动机的正时工作原理”时,作者有时避开理论,而是直接在课前就给大家提出一个课题“当发动机的气门杆弯曲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又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如何解决?”等。然后再告诉学生查找答案的方法,如:1.从课本中去分析总结;2.从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分析;3.利用课余时间找汽车维修店的师傅询问;当学生知道了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就会饶有兴致地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的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强出数倍。
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课题式”教学方法虽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然后并非长久之际,因为学生获知了解决方法后,就有了一种迫不及待的操作心理。因此,为了满足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作者积极争取到了“特殊”的机会,仿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操课时分开,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为:
1.整合内容,改进计划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作者根据现有的教学实情,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计划,将原课程的目录章节进行合理整合,如: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分层根据需要去自学和分析;对于较难的章节,也是要求学生事先预习,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找出答案,最后再指导学生一起形成答案;对于当前在汽车构造方面发展较快的新技术、新工艺,则是要求学生记录其要点,分析其工艺,掌握其用途等。
2.分调课时,理实分开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碰到2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于是,作者根据学情,及时申请将学生进行集中与分散,每周的前两节为理论课,后四节为实操课。如此一来,每周学生在教师提出了要完成的“课题”任务后,通过查找资料和分组讨论,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之后,可以在充足的时间状况下,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和想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抓住课余,指导学法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在作者确立了“课题式”的教学模式后,又不断摸索适合学生自学的方法,那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上网查资料,到书店借阅图书。有时,教师针对高层次的学生,发现所布置的课题难度不够时,故意设局,并要求学生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如此,学生就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不少的客观因素,制约着教改的发展与探索,如:教材内容难以适应现代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滞后现象严重;教学课时的分配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失调;对教师的跟踪培训也不是很及时等。因此,作者认为:可以借助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之际,大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的质量而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迎利,车呈湘,宋利刚.“汽车构造”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10,12(下).
[2]李显贵.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改革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0,9.
[3]高超学,王平会,尹华.高职院校《汽车构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