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幸福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zqzq7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头上有非常闪耀的光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两度得到诺贝尔奖提名。他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照片上的他,温文尔雅,戴着圆形眼镜,微微一笑温润如玉,让人如沐春风。
  而林语堂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和妻子廖翠凤几十年相伴的幸福生活。林语堂风度翩翩,自然有不少爱慕者。但能始终遵守诺言,和妻子不离不弃的诀窍又是什么呢?
  对于幸福,林语堂和廖翠凤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诠释。在结婚那天晚上,林语堂就有了惊人的表现,他当着廖翠凤的面把结婚证烧了。妻子当然是目瞪口呆,他说:“结婚证在离婚时才用得上,而我们是相守一辈子,不会离婚的。”不得不说,新婚妻子被感动得泪眼朦胧。事实上,两个人相濡以沫,相亲相爱过了一辈子,可以说是美好婚姻中的典范。
  有一次,有记者问林语堂:“您觉得幸福的关键是什么?”他微笑着回答:“第一是睡在自己家的床上,第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第三是听到爱人给你说情话,第四是跟孩子做游戏。”话音一落,全场掌声四起。还有比这更简单的幸福吗?马上有人说:“我现在就是过这样的生活啊,一家人在一起,真的很快乐。”林语堂很认真地对那个人说:“那恭喜你,你真的很幸福。”于是,掌声更热烈了。
  每个人的心目中的幸福观是不一样的。有人要儿女双全,有人要住上高档住宅,有人要锦衣玉食……林林总总,需求无度时,却不知道,最好的幸福就在身边,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几点。
  人生在世,总有远行和漂泊的时候,无论到哪里,只要记得有家人在等待,就是温馨所在。无论身在何处,夜晚入眠时所睡的床,都比不上家中的床,睡在上面,才有真正的归属感。这时候,没有远离,没有漂泊,没有平时里的焦虑和忧愁。家中的床,就是安顿心灵的所在。
  当你走遍千山万水,以为这样才是不枉费一生。尝遍了天下美食,吃的时候挑剔得就像一个美食家,山珍海味任选,吃得畅快惬意。总以为,以前是井底之蛙,只会窝在家中,又哪里见识过天下美食的绝妙之处。总以为,这才是人生,行走在旅途中的人生才是最灿烂的。
  这是我的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他说,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夜深人静时,母亲打来电话,说:“過几天是中秋了,回来吧,我煮你最爱吃的梅菜扣肉。”一放下电话他就哭了,朋友说,“我以为自己很潇洒,离开了家,有了自己一片天地。谁知道,母亲一个电话,让在异乡的我倍感温暖,才知道,母亲煮的菜才是最美味的,有幸福的味道。”
  似水流年,有了家庭之后,重点就应该放在家中。和妻子恩爱有加,孩子自然也会大方得体。情话也可以是肢体语言,抱一抱,轻轻吻一下,再说一句肉麻的,只有两人能听到的“我爱你”。闲时跟孩子玩乐,增加亲情,不要小看捉小鸡的游戏,不要觉得孩子会听腻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
  幸福的根源就在林语堂的幸福观里,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几点。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我们总是好高骛远,觉得幸福很神圣,但拥有着却忽略了,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其他文献
识人方能用人  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因此,扬长避短成为识人用人的常识。只可惜,很多人不懂识人之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毛遂从自荐到自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毛遂自幼聪慧,9岁时曾与乡人争论先有竹还是先有笋,说得人们十分信服。戰国时期,毛遂投到赵国平原君门下当门客,由于毛遂出身寒微,又未显过人之处,更不懂武功,因而很久不受重用。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国都邯郸,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我一直相信,人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来的求生欲,往往不是来源于“我还没活够”,而是来源于“还有人在等着我去照顾”。看完《南极之恋》,我更加相信这个道理。  一个傻兮兮的没有户外生存经验的土豪,凭什么能在南极经历过各种磨难还能生存下来?就凭他有喜欢的人,就凭他被需要。你也许觉得这是在开玩笑,那就当开玩笑吧,反正命运跟我们开过的玩笑也不少。如果你也曾孤独过,你就会明白,“被需
盲哑女海伦·凯勒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哈佛大学的学业时写道:“当我明白人生是关于成长的时候,成功就开始了,因為生活中的错误无关紧要,成长中的失败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翱翔,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  海伦晚年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海伦女士,你的成功归功于什么?”  “学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翱翔。”  “你如此决定是什么原因?”  “从经验中获得的智慧。”  “你是从哪里获得
时光倒回10年前,故事发生在南京一个叫大蓝鲸的地方,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那一天,正好是南师大新闻系95级学生的毕业10周年纪念日。大家正沉浸在即将欢聚的喜悦中时,收到了一个让他们意外又痛心的消息:他们的同学王新杰不幸患上脑部肿瘤,生命垂危。大家当机立断取消同学会,迅速赶到医院。  王妈妈跪在医生面前,哭着喊着“救救我的孩子”,同学们也纷纷落泪。王新杰是班上唯一一个考取复旦大学博士生的學霸
作家刘震云说:“书是写给想再活一回的人去读的。”这话说得好,很有深意。更确切地说,生活中失败的人,遭受了挫折的人,或者有着更高人生抱负的人,都需要从阅读中,从圣贤哪里,获得智慧。困难没有想象的那样大,目标没有想象的那样远。其实,用不了多久,你的世界就美不胜收。想起一位西方思想家史狄的名言:“我不能告诉你成功的公式,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失败的公式,那就是总是试着去讨好每一个人。”  青少年大多认为总有无
去大山沟捡石头,我们遇到一个放羊老汉,坐下闲聊,各说各姓的名人,老汉说他姓马,老马家有一个大名人叫马克思。我在《山东青年报》工作的时候,门卫老肖说:“你姓鲁,鲁迅也姓鲁,鲁迅是不是你们一个村的?”这两件事情让我明白,一个人,不论你有多高的声望,也不可能影响所有的人,很多时候,你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个。  由于好奇与渴望,很多年前我逃离喧嚣,走向自然。我常常在一片草叢边沉思,草是从荒凉的土地上顽强生长
多年前,知名媒体人刘新宇看到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中国有留守儿童人近1个亿。他很想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留守儿童,可要怎么帮呢?他突然想起了儿子。  儿子石头出生后,刘新宇和他养成了一个习惯:爷俩经常在临睡前一起读点什么。不过,刘新宇创业之后这个习惯就被打破了,因为他非常忙碌,经常很晚到家。有一个周末,石头拿着一个iPad跑到刘新宇身边,说:“爸爸,你能不能帮我录一个故事?我每天晚上睡觉时想听你的声音,
你的努力,别人不一定放在眼里;  你不努力,别人一定放在心里  《中国达人秀》某期的表演现场,来自福建的绘画爱好者黄凤荣展示了他的创意绘画。绘画过程有些夸张,甚至有些不雅。只见他双手挥舞画笔,蘸墨涂抹,双脚像是神汉跳大神,接着甩掉画笔,双手胡乱地抓起金纸随意粘贴,双脚依旧跳大神。高大上的舞台被他弄得脏兮兮、亂糟糟的。4个明星观察员之一的金星紧皱眉毛,按了叉。也许是受她的影响,沈腾和蔡国庆也相继按了
很多人认为“专家”更重要,可实际情况是通才更受欢迎和推崇。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医学、财经、法律人士都是专业领域的精英,所以普遍认为精通某个专业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这种观点已不再具有现实性,人们发现知识面更广比只精通一个领域更有实际意义,下面就是做个通才能够更快、更有助于抓住机会成就事业的6个理由。  1.通才其实不一定杂  真正意义上的通才,其实是可以胜任多方面工作的多才多艺之人,
1  近来,人们谈及工匠精神,越来越像是一种营销手段,被大范围滥用。虽然对“匠”这词谈得很多,但对于工匠其实却不怎么尊重,而且不少广告上标榜匠心的品牌,自己在品牌化生产的过程中,却连最基本的工匠都找不到。更让人尴尬的在于,这种被浓浓的商业气息包裹着的工匠精神,总是在对外宣传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给公众灌输着一种“原始动手精神”。  动手,就那么重要吗?除了技术以外,工匠精神还该有些什么?我今天想和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