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事件的波澜》教学设计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ang36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叙事波澜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意识;
  2.总结出三种写出波澜的方法,并运用到续写中,训练想象、求异等思维;
  3.通过续写波澜情节和构思整篇波澜的训练,以提高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4.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培养辩证看待复杂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写出波澜的常见方法:
  (1)抑扬法,(2)意外法,(3)悬念法。
  3.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感受生活,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曲折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2.运用写出波澜的方法,调动想象、求异思维,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思路】
  品味波澜之美→探讨波澜之法→续写波澜情节→构思事件波澜
  【教学方法】
  借鉴与探讨相结合,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味波澜之美
  (说明:此环节,通过讲故事激趣和回顾所学课文经典名篇的波澜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写出波澜”的兴趣,培养“写出波澜”的意识。)
  1.故事导入:
  【故事之一】
  唐伯虎题诗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满堂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人人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个个叫好)。
  这首诗题得如何?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第一、三句分别与第二、四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短短四句,先抑后扬,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引人入胜。
  唐伯虎的这首诗很有“波澜”。波澜使得叙事一起一伏,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写出事件的波澜”。
  2.欣赏名著波澜之美:
  回想一下学过的课文,有哪些课文叙事很有波澜效果?又是用什么手法兴起波澜的?
  录像《鸿门宴》片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II第三单元)
  幻灯片展示:
  ↗范增举玦↘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赐壮士座
  悬念乍解又生,意外险象迭出,三起三落,扣人心弦。(“悬念法”、“意外法”)
  二、探讨波澜之法
  (说明:此环节,欣赏名著叙事波澜的效果,并结合预习“九曲黄河”,探讨如何写出波澜,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并引出三种写出波澜的常见方法。)
  1.明确写出事件波澜的重要性:
  根据刚才对经典名篇的回顾,结合“黄河九曲”的预习,思考回答:
  A.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B.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A.事件的波澜就是事件的曲折变化。
  ——B.①从客观上讲,社会事物本身就是多面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和多变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事物的复杂性;(社会事物的复杂性、曲折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也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复杂性)②从主观上说,读者的阅读心理是“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探讨、总结如何写出波澜:
  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
  ——一是要善于选择曲折、复杂的事件;二是运用一些写出波澜的方法。
  ——从欣赏名著中总结出三种“写出波澜”的方法:悬念法,抑扬法,意外法。
  ①悬念法:是指在文章中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吸引读者急于了解事件的真相或关注矛盾发展的一种手法。设置悬念,能使读者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急于读下去的动力。(如《鸿门宴》、《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
  ②抑扬法:写人写事时,先抑后扬(如《唐伯虎题诗》、《荔枝蜜》),或者先扬后抑(如《竞选州长》),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起落,从而兴起波澜,引人入胜。
  ③意外法:即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掀起波澜,引人入胜。(如《鸿门宴》、《麦琪的礼物》)
  三、续写波澜情节
  (说明:此环节,通过给故事续写波澜情节,从中训练想象、求异思维,提高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并注意在评析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复杂事物的意识,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事物。)
  (一)悬念法
  1.欣赏赵本山小品《功夫》片断,加深“悬念法”印象。
  ——奇怪的问题,机智的答案。这里是悬念法。
  2.用“悬念法”给故事二续写情节。
  【故事之二】:
  照相
  她一向聪明,可这回给难住了。几个外国人要给她拍照,并要她保持刚才的姿势:肩挑菜箩,弯腰拣地上的菜皮,烂叶。
  菜是自家的,挑来卖完了,拣回人家剩下的菜叶喂猪,这有什么新鲜?不给照?咱们农家妇女不懂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别得罪了人家。给照?咱们又不缺吃少穿,照了去,岂不丢人现丑?怎么办呢?
  有了。她将身子一转,换了个角度,迅速做出了刚才的姿势。可那几个外国人一看,几乎同时耸动了肩膀,挤出了围观的人群。
  原来,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讨论续写】
  【展示、评析学生续写】两人展示,老师点评。
  【展示原作结尾】
  原来,她巧妙地利用了身后的标语牌——“公共场所,自觉注意卫生”。
  【评析】这里用的是什么方法?
  ——悬念法。这个悬念解得巧妙,充分展示了农家妇女的机智、敏捷,也揭露了有些外国拍照者的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面对这样的复杂情况,你有应对的智慧吗?
  如周恩来总理智答美国记者:
  “派克”的来历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采访周恩来总理,无意中看到总理桌上的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位记者带着几分讥讽的口吻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总理听后,微笑着看了看那位记者,风趣地说:“就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不肯接受,可那位朋友一定要我留下做个纪念。我觉得有意思,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生产的钢笔。”
  那位美国记者这才知道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顿时哑口无言。
  (二)抑扬法
  1.欣赏小故事,加深“抑扬法”印象。
  【故事之三】:
  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乾隆让纪晓岚对四大幸事后面只添两个字,让大幸事变成大悲事:
  久旱逢甘霖——一滴
  他乡遇故知——债主
  洞房花烛夜——隔壁
  金榜题名时——别人
  纪晓岚添字之后,效果果然不同,变喜为悲,引人发笑,又笑中带悲。
  这里变喜为悲,先扬后抑,用的是“抑扬法”。
  2.用“抑扬法”给故事四续写情节。
  【故事之四】:
  让座
  公交车里真挤。有个老大娘站着,旁边座位上坐着个小伙子,却装着没有看到一般,不肯让座。我开口对老大娘说话了,其实是说给那个小伙子听的。
  “唉,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缺乏教养!”
  “说的是啊,”老大娘点了点头,“就是没教养嘛!”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我瞪着那小伙子说。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老大娘赞同地说。
  “真不象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
  “喂,你这小伙子,”我终于忍不住拉了拉他,“说的就是你哪,还不给老人让座!”
  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讨论续写】
  【展示、评析学生续写】两人展示,老师点评。
  【展示原作结尾】
  “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评析】这个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不仅反映了一些年轻人缺乏教养,而且通过对老大娘的先扬后抑,揭示了其更深的原因——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纵容娇惯,甚至护短,不重视公德素质教育。从而深化了故事的思想主题。
  (三)意外法
  1.观看世界名著《憨豆》片断,加深“意外法”印象。
  憨豆非常搞笑,想想电影中是运用了什么手法,造成了这么好的戏剧效果?
  【学生评析】“再完美的计划,也有遭遇不测的时候。”憨豆先生想换游泳裤下海游泳,出乎意外的是那里居然有人!只好偷偷摸摸地换。更出人意外的是,他好不容易换成功,正得意极了,却发现那个戴墨镜的人竟然是个盲人!前后两个意外,造成了很好的戏剧效果,令人捧腹大笑。
  2.用“意外法”给故事四续写情节。
  【故事之五】:
  背箱子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
  我
  【学生讨论续写】
  【展示、评析学生续写】两人展示,老师点评。
  【展示原作结尾】
  “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
  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评析】“我”怒从心起,是因为事出意外,没有想到小女生居然这么“不领情还骂人”!这种意外,又是因为他误解了小女生的话,小女生其实是好意提醒——用轮子滚。这就是“意外法”造成的波澜效果。
  四、课堂小结
  (说明:此环节,从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对课堂作总结,并为下面整篇构思训练做方法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写出事件的波澜:
  1.我们刚才训练了三种写出波澜的方法:抑扬法,意外法,悬念法。
  写出波澜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书上提到了:巧合法,张弛法,虚实法。
  (在具体使用中有交叉,要提醒学生不必在名词术语上纠缠,关键是要合情合理地写出波澜。)
  2.前面举的课文和故事等例子,说明了:社会事物是复杂的、多面的和多变的,我们要辩证看待和正确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事物。(如《鸿门宴》、《照相》、《周总理智答记者》)
  3.例子还说明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曲折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叙事时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曲折性。所以我们要深入感受生活,从而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如《鸿门宴》、赵本山小品《功夫》)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五、构思整篇波澜
  (说明:此环节,是综合性训练,既是对前面分散训练波澜法的综合运用,又是课堂写作训练的重点,也是对整个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检验。)
  1.构思训练:
  请以“风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事件要有波澜,
  ②情节合情合理。
  分四个学习小组进行构思训练:
  第一组:家庭风波
  第二组:乘车风波
  第三组:交友风波
  第四组:班级风波
  提供提纲模式:
  题目:_____风波
  2.交流评析:
  写完之后,组内相互交流,评析,修改,然后每组推选一到两人展示作品。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评析。
  3.老师点评小结:
  【波澜关键】:“出乎意料,合乎情理”。
  【波澜雷区】:
  ①过于繁复:
  不要将事件描写得过于繁复曲折,一波三折就够了,能给读者营造一种阅读期待;但又不会让读者期待太久,不要让读者出现阅读疲劳,他会烦你绕弯子的。
  ②构思老套:
  情节的构思,思路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也是要避免的,应力求出新。
  ③漏出破绽:
  不要为了叙事曲折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穿凿附会,结果破绽百出。记住:“情节可以虚构,细节不能捏造”。要给人一种真实感,让人觉得可信。
  六、布置作业
  (说明:此环节,把课堂所领悟的思想意识和写作方法,延伸到课外,使所学真正得到运用,让“人文”在头脑中扎根,让“工具”熟能生巧。)
  完成以“风波”为话题的整篇作文,把你们新奇精彩的波澜构思,变成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文章。
  【教学后记】
  1.从这堂课的设计讲:
  本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是:品味波澜之美→探讨波澜之法→续写波澜情节→构思事件波澜。
  整个教学环节过渡衔接自然,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2.从采用的教法来说:
  本堂课采用的教学法是:欣赏法,探讨法,写作法,点拨法。
  在这堂课里,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实践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从选取的材料内容看:
  精心选材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一是所选五个故事大都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并让学生去想、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二是所选五个故事,都很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样精心的选材,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交流中,在构思和续写波澜的训练中,不仅了解了事物的复杂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辩证看待复杂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和社会,获得生活的智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总之,这堂课在情景设置、激发兴趣以及流程处理方面做得很有成效,对于如何把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做了可贵的尝试。愿这四十五分钟的“微澜”能意蕴悠长。
  一点不足:本堂课“人文性”稍嫌体现得不够。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是一个难点。写作不是一个纯技巧的问题,与思想、修养、素养有很大联系。所谓人品即文品,人品是人的人文素养,过去高考中力求在写作时运用多种方法训练,效果很不理想。人文素养高了,作文才会深刻起来。所以,如何通过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其他文献
诗歌,以其鲜明的节奏,精炼的语言,感人的意境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许多名家的传世之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激励人心,使人奋发,催人向上。一般来说,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底蕴的诗歌,大多能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使人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虽不能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一枝独秀,但至少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千百年来
关注生命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主题。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尊重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丰富其人文内涵。作文,应具有个性化,但现实却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都千篇一律,教师对此也少有办法。要想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关键在于解决“没东西写”和如何开掘有限的写作资源使作文富有内涵的问题,既“有米可炊”,又使“生米煮成熟饭”。    一、善于观察,发现并积累生活素材
每种新药推向市场前,都必须经过三个实验过程,但受立法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影响,试药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多位学者建议,试药必须遵循受试者权益优先原则,并制定专门
报纸
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及“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而且鲜明地表示“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从文化理论角度而言,
“芙蓉”又称为“荷”、“莲”。“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三大象征义:一是取荷的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的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前些日,一位同事问了我一个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名副其实”可以写作“名符其实”,而“名不副实”也可以写作“名不符实”,那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以写作“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吗?我一时被难住了,于是我开始留意一些报刊。逐渐发现不少名气较大的报纸中也有那么写的,试举搜集到的几例:  (1)名校标签不是万能的,有些集团化后优质教育资源是稀释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钱江晚报)  (2)从这两年的成
语文教育是“工具”、“人文”、“言语”的综合体。“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而“言语性”是体现特点和实现目标的基点。语文课堂对话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但课堂对话不等于师生对话,其主体还包括学习对象——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者,学习资源——贯穿学习过程的环境、气氛、外引资源等。对话主题具有不确定性,对话渠道纵横交错,形式自由灵活,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