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铜艺从工艺品回归生活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4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这个行业对于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三千年以前,中国的青铜时代记录了盛极一时的铜文化,而到了现代,老百姓的家里已经很少有銅器了,铜基本处于断层的状态。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铜匠,我们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把铜重新带回千家万户。
  “手工艺是传统文化实现的渠道和载体。”
  手工艺价值所在,是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也是传统文化实现的渠道和载体。所以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也意味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谈振兴离不开商业和市场,要让老百姓看得到、买得到、用得到。
  目前手工业的繁荣正是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大背景下的文化复兴和回归。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也极大地助长了手工业者作为一名传统工匠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认为社会对于手工艺的关注不会是昙花一现。
  传统行业、传统手工艺是否需要创新,这是一个伪命题。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方面,都需要创新。与时俱进包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手工艺行业也不例外。创新,主要是手工艺从业人员思维的创新,是对当下的生活、当下的大时代的一种反应和互动。
  “我是匠人,也是商人。”
  朱府铜艺在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两个重点:第一,牢记你的文化在哪里?你的根在哪里?第二,抓住机遇与IP合作。传统的工艺赋予故事会更受消费者的喜爱。即使我们是做一把铜茶壶,也希望加上传统文化的烙印。
  现在在故宫的广场就可以看到五头牛,这是朱府铜艺的代表作《五牛图》。与故宫文创的合作,是我自己争取来的。我花了一年时间做了200多款文创产品,选择故宫是因为故宫文化是传统文化,再者铜文化不像快消产品,是不会落伍的。刚好单霁翔院长的想法与我们一拍即合——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于是他们把乾隆花园给我,让我来陈列这200多款文创产品。现代手工艺的产品一定要“傍大款”,大款就是大的IP,这是捷径,会节省一大段宣传的路。我是一个匠人,但是我也在经营一个品牌,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以铜为主,创造出新兴的传统文化,再把它带去市场。
  “铜有罕见的抑菌作用。”
  我是第五代传承人,前面三代都是开铜铺的,做的是日常器物。那个时候民间没有所谓的铜艺术品,铜就是实实在在被百姓使用的物品,我们家传下来的是普通的手工艺。铜在国外是很普通的材料,没有比其他材料贵,设计师一直很开放地做铜设计,将铜用在建筑上、雕塑上。很多人不清楚铜对人到底有没有害处?其实韩国人、日本人,甚至欧美国家的人都在使用铜餐具,唯独我们中国人没有用了。国际铜业协会专门做了研究,认为铜的抑菌性非常好,细菌在铜表面没有办法生存。在欧洲街头,打开水龙头就可以直接喝水,因为它是铜管输送的。铜非常独特,基本上所有的材料都没有像铜这样的抑菌性。比如说银,它虽然可以检测细菌,但是没有办法处理。
  “让铜艺回归生活,用于日常。”
  我提出的是让铜重新回到生活中,是一个重新回归的概念,说它重新是因为铜文化断层了。在解放后铜作为国家战略物资被国有化,私人买不到铜,铜就离开了老百姓的生活。打铜手艺这个伴随中国人生活两千多年的行业逐渐退出了市场,我们的老铜铺、老品牌也关门歇业了。直到2 000年以后我才提出让铜重新回到生活中,当时我们也经历了很多挫折。由于不知道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铜制品,于是我们尝试开发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这10年来我已经开发了2 000多件产品,但还在艰难地摸索。其实传统行业没有太多的经营技巧,我们的品牌发展起来,是因为整个环境好起来了,而我们只是在坚持做而已。挖掘传统手工艺文化是一项自觉的工作,手工艺的好与坏基于使用人的体会,好用的东西大家自然会买。铜需要文化与工艺的附加值,否则在工业化时代没有竞争力。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产品上更多地去挖掘手艺的含量,用最快的时间把工匠带出来,让手工艺产品可控化、批量化。
其他文献
2007年3月29日,日本政府教育再生会议在向政府提出的建议方针中决定,把“道德课”的课时,与国语、算术一样,升格为教科书水平。  在谈到将“道德课”升格的原因时,有关负责人指出,有关道德教育,虽然在学校都安排了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但整体上存在教师不热心教,教材也不配套的现象,目前是通过教育委员会引发的相关材料来进行教育的,升格为教科书水平之后,就可以把道德教育内容编写成规范的教材,将规范意识、道德
刘军仪霍林译  教师领导者需要支持来克服校园文化规范造成的种种顽固障碍——自我封闭,绝对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等。   莱西工作的高中需要她的才华和技能。这所学校位于市区的工薪阶层社区,尽管两年来一直尽力为所有学生服务,但是仍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年度进步。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的教师,四年的课堂教学使莱西充分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模式(project-based format)的教学技能,在她的教导下,学生们也取得
“站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所处的一个新的拐点上,在民办教育发展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抉择,国家的民办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设计如此,民办学校的实践如此,我关于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也是如此。”近日,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办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书的作者王文源这样阐述了他关于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基本立场。  该书由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过程、发展背景、发展形势、发展空间、发展动力,到中国民办教育的政
岭南最亮丽的色彩  一月的广州,温暖如春,感受不到一点冬的痕迹。邵成村从屋脊上退下来,指着身后一片绚丽多彩的雕塑:“喏,那就是灰塑,漂亮吧!”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别看灰塑自带‘灰’,它可是我们岭南最亮丽的色彩。”  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物特有的一种装饰工艺。自唐代兴起,明清盛行,至今仍流行于岭南一带。  “灰塑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工艺,能经受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能保
艺术家 Alison Moritsugu 喜欢在掉落的树枝和废弃的树桩上作画。他在树木断面上“创造”出通向美丽田园的镜子,而树木的裂痕和粗糙的树皮又似乎在诉说着这些美丽的风景正逐渐离我们远去。残垣断木与美丽田园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www.alisonmoritsugu.com
谁说大熊猫就得是黑白色、呆萌范?它们也可以绚丽缤纷、清新文艺、豪情侠义、霸气十足、优雅迷人……  在由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雅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华手工》杂志、手艺网承办的大熊猫文化全球巡展上,憨态可掬的熊猫模样变化万千,吸引粉丝无数。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它独特的生理特点以及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一度让大熊猫濒临灭绝。随着我国把大熊猫列入一级保
三峡处在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自古民风纯朴。各民族文化在这山水之间相互交融滋养,形成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手工艺文化。  刺繡、雕刻、建筑、饮食、编织等,这些与当地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民间手工艺,随着历史发展,在本地生活中不断“新陈代谢”,逐渐形成带有“新三峡”标签的一种“传统”、一份“遗产”。  三峡多山,因此库区的建筑以吊角楼为代表。这种建筑造型幽雅,具有通风、透光、避潮的功能。木制吊角
认识郝建涛,纯属偶然。一个夏天的午后,误打误撞走入他的工作室,半掩的木门背后,一个约90平方米的大空间被油画与老家具填满。他翘着脚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偶尔摇动手中的折扇取风,悠闲自在。身后,挂着几幅装裱的扇面。  郝建涛是全职画家,本科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研究生读的是油画专业。他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某种意识强烈的符号,而符号的背后,往往遮掩着植物、花鸟的剪影。这种独特的油画风格,与郝建涛酷爱中
摘 要: 长久以来,广大劳动群众为了便利于劳动生产,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而用最原始的工具手工制造了大量劳动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变革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功能和形态,兼具实用性和价值性。近些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民间的手工艺作品的创新及传承之路并不明晰。本文在简介民间手工艺的基础上,分析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现状和学术研究状况,最终探讨新时代下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关 键 词
中华手工:顾会长,您好!福建工艺美术行业门类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请您谈谈其产业现状和特点。  顾正:福建是中国工艺美术重点产区,其产业发展的特点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技艺精湛,生产规模大。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巍峨的武夷山脉,使之与外部隔断,成为偏安一隅,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原战乱频繁,许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能工巧匠迁徙于此,所以文化、艺术、手工艺在这优良环境中传承延续,没有断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