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物学家之梦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ux1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恺蒂,生于1966年,中学毕业于上海市大同中学和复旦附中,大学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外文系。1991年前往英国留学,居住于英国、南非等地。现为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出版有《书缘•情缘》《南非之南》等。
  星座:白羊座
  血型:A型
  中学时候的职业梦想:生物学家
  中学时候最喜欢的学科:生物、物理
  寄语中学生:在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尽量帮助别人。
  
  从小,就有人问我们:你们长大以后要做什么?
  从小,我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长大以后,我要当个科学家。到了中学,信念更坚定:我要当个生物学家。
  13岁时,我进入上海市的大同中学读初中。我特别喜欢动手做实验,做轮船和飞机的模型,用细细的砂纸仔细打磨小木片,小心翼翼地弯折轮船的龙骨,可真是非常有耐心,而且兴趣盎然。那时,我还曾用小肥皂盒做过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外壳是由两个旧肥皂盒组成的,上面是绿色,下面是红色,里面一块小线路板上,焊着几个简单的结构,插上个小耳塞,就能收听到电台的节目。当时,爸爸妈妈规定我晚上9点钟上床睡觉,有时我就躲在被窝里用这个小收音机偷听故事。还做过一个简易照相机模型,不能用来拍照片,但却能反映出照相机的原理,外面的影像可以倒过来映在木匣子中。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生物课,每个星期还参加两次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在课外兴趣小组中,我们学习制作水果的蜡模型,把滚烫的蜡水浇进模子里,可制出来橘子、梨子、苹果、香蕉模型;还学习做叶脉书签,采来桂花树的叶子,放进氢氧化钠水溶液里煮,煮上15~20分钟后,先用水冲洗,然后用小刀片轻轻地刮去已经腐蚀了的叶肉,叶脉的经络就清晰地呈现出来,在上面染上各种颜色,用吸水纸夹干,就成了五颜六色的书签。做标本当然也是课外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我们做过兔子、鸟、蝴蝶等动物的标本,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做植物标本。
  除了由生物老师带着我们课外兴趣小组的成员出去采集标本外,我自己也收集了不少植物标本。当时我还有一个正儿八经的标本夹,两根横向的木条固定几根竖着的木条,两片合在一起,采来的植物标本用练过字的毛边纸或报纸层层夹在当中,然后再将标本夹的两头用绳子紧紧绑牢。做植物标本时,每片叶子都要展平,有一部分还要反放,这样压好的标本就能把叶子的正反面都表现清楚。夹压植物标本的毛边纸或报纸要每天换,一个星期左右,植物里的水分就会被吸干,而植物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压干的花仍然非常鲜艳。把压好的标本缝钉在大的铅画纸上,右下角写上植物的名字、采集的时间和地点等。那时家中有一套20世纪中期按学科分类分册出版的试用本《辞海》,其中有一册是生物学的,所以,我就从里面寻找植物的拉丁文名字,在缝钉标本的铅画纸的右下角仔细描画下来。
  初三的时候,经过兴趣小组的推荐,我去参加了上海市少年宫在黄山举行的生物科技夏令营,那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出去独立生活,也算当时成长的里程碑了。而且,可真是大开眼界。首先是见到了美丽的黄山,第一次见到山谷里的日出和日落,见到了云海、奇石、迎客松,当然很激动。那几天,也在黄山脚下各地采集植物、动物标本,收获非常大。
  当时我一心一意的梦想,是当个生物学家。为此,还经常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在大同中学的那几年,每年春天,我都要观察并详细记录校园里树木开花发芽的情况,那时候我能叫出每一株植物的名字。记得我还曾给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张香桐教授写信表达我的理想,还得到他助手的一封回信,祝愿我梦想成真。
  虽然我的数理化成绩一向全优,但我当生物学家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追究起来要怪我那双眼睛。我从十来岁起就开始戴眼镜,度数从150度开始一直往上走,去眼镜店验光是我最害怕的事,至今我还能感觉到一次次从吴良材眼镜店走出来时心中充满的绝望。最后,眼镜的度数终于超过了600度,当时的感觉仿佛是天塌下来一样,按当时的规定,我若选择理科,唯一能报考的只有理论物理和数学。所以,不得不弃理从文,打消生物学家的梦想。记得当时,我曾在日记中愤然疾书。显然,在一个少年的心里,那可真是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挫折了。
  现在,不知学生物是否对视力仍有严格的要求。
  
  
  【路子对你说】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几个画面,击缶、太极、昆曲、木偶……那些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景,让人心驰神往。和朋友们聊起来,我也情不自禁地赞叹,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那个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传统文化只意味着那些绵延传承很久、精美绝伦、已经消失或将要被时尚湮没的事物,譬如昆曲、木偶戏。
  许多有形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濒临灭绝,是因为人们不再有那份欣赏的心态和志趣。读读这里选载的介绍对联、木偶戏和风筝的文章,你对这些事物感兴趣吗?
  一个偶然的场合,听一位师长谈往事。他与书法家、学者启功先生非常熟悉。他说,每一回去启功先生家,都是老先生亲自来迎,哪怕保姆先开了门,也是向里面通报一声,某某来了,启功先生一定亲自来到门边,拉着门把手,把客人让进去。作为后辈,他感到不安。熟悉了,才知道启老对每位来客都是这样,无论尊卑老幼。他有些好奇,有一次忍不住问。启功先生说:“当年我的老师陈垣先生就是这样对我的。”这位师长总结似的感叹一句,传统文化,更是人的因素,“师之前,传之后”,传统才能绵延,人气断了,传统自然也没有了生命力。
  《留些好的给别人》这篇短文,让我想到了上面的事。“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把好的全挑光了”,一位母亲挂在嘴边的话,影响了许多人。这看似不起眼的无形的传统,其意义并不亚于绚烂夺目的物质遗产。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举办的“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关于“中国”,过去、现在与将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传承,有太多的话值得说。请拿起笔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你的感受、你眼眸中的中国的精彩。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