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奥克兰大学校长打“短工”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元旦刚过,19岁的我便告别父母,只身飞往南半球的新西兰,就读于中介联系的马陆坎商学院的预科班(之前要参加六个月的语言学习)。落地之后我才得知,该院预科毕业后,只能进入本院或地处南岛的某二流大学读本科,而非中介许诺的那样“可以直接进入新西兰一流大学奥克兰大学攻读任何专业”。
  不能进入心仪的大学念书自是遗憾,但“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我便利用语言学习的这段时间苦攻雅思——我出国留学通过中介,并没有考雅思,故终究觉得底气不足,而身在蓝眼睛白皮肤的新西兰,若英语不过关,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目的明确,又有语言环境,再加之“革命加拼命”,只用了五个多月,我的雅思便考过了六分,一向以严厉著称的语言班老师彼得也笑着夸奖道:“你半年就走完了人家一年走的路!”
  下一步怎么办?是按部就班读完该院的预科再升“规定”的本科,还是通过其它途径转入奥克兰大学的预科就读?从内心来说,我当然愿意进入奥大:一来文凭含金量高,二来可以节约留学时间,三来也满足了我的“名牌大学学生”的虚荣心。但我怎样运作才能如愿以偿呢?我还是感到有点迷惘。当我把心事告诉彼得老师时,岂料,他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这是在崇尚个性发展的新西兰,只要敢想,就能创造奇迹。你是个能创造奇迹的人!”不过,他却没有教给我具体的运作方法,只嘱咐道:“记着,不要按常规出牌……”
  刚开始时,我还是按正规渠道进行申请。但我给该校招生办发去的传真和电子邮件不见回音,打去电话,又屡被工作人员的洋官腔阻击:“现在已过了申请时间,等我们研究以后再答复你。”对于这样的结果,我已有思想准备,故而也没觉得沮丧——东方不亮西方亮,我就不信前面无路可走!
  
  6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我还像往常那样到社区图书馆去看书报,以寻找机会。拿起新西兰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新西兰先驱报》正翻着,突然,一则黑体大标题的新闻撞入我的眼帘:《牛津大学校长花落他家,奥克兰大学副校长当选》。原来,奥大副校长约翰·胡德博士当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校长,他将于2004年10月走马上任,接替牛津原校长科林·卢卡斯爵士。据说,这是已有900年历史、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威望的牛津大学首次聘任英国以外的人士担任校长。
  读罢这则新闻,我眼前骤然一亮:“我完全可以直接写信给胡德博士申请入校,走一条别人不走的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中国留学生,竟给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写信要求免考入学,这不啻是异想天开——人家能理你吗?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却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疯狂”:“胡德博士能当选牛津的校长,足见其学识、人品和威望,我的申请,他不会置之不理的。再说,试都没有试一下,怎么就知道不行呢?”
  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接通图书馆的公用网络,只是几分钟,我便在奥大的网页上查到了胡德博士的联系方式。本来,我可以马上将我电脑里现存的资料及申请书发一份给胡德博士,但想着“不打无准备的仗”,我旋即打住:“‘书到用时方恨少’,还是把案头工作做足再说。”
  接连两天,我都泡在图书馆里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几欲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从这些信息里我得知,胡德博士曾是上世纪70年代牛津大学“罗兹奖学金”获得者,他担任奥克兰大学副校长之前,曾出任新西兰多家公司的负责人,自称“学者出身的商人”,他目前还是新西兰总理“增长和创新顾问委员会”成员。虽然这些资料在我重新制作申请书时用不着,但不知怎么的,我总相信这不是无用功。
  
  参考了彼得老师的意见,我把申请书设计得简洁、大方、明了,能吸引眼球。而在内容上,我也尽量“入乡随俗”——虽不像西人求学、求职时那样“有九说十”,但也特别强调了自己的优点,如学习能力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热衷参加社会活动等等,彼得老师看后称赞道:“写得不错,在新西兰求学,就不能过于谦虚。但你还是要作好‘没有回音’的心理准备。”他没说原因,我也没有问——人在异国他乡,事事都得靠自己,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大可能长成“大树”的。
  当晚,我便用电邮将这份申请书发给胡德博士(这时,他已经升任奥克兰大学的校长),同时还附了一封言词恳切的短信,以叙述自己渴望到奥大就读的心情。怕网络不稳当,我又用传真将这些资料再传了一遍。然而,过了两三天都不见回音,于是我便接照奥大网页上提供的电话号码,拨打了校长公开电话。岂料,接电话的却是校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胡德博士到英国开会去了,过几天才回来……请耐心等一等,我们会处理你的信件的。”
  就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我似乎明白了彼得老师所说的“没有回音”的意思——作为新西兰一流大学的校长,胡德博士公务缠身,实在太忙,于是,他周围的工作人员出于好意,很可能有意拦截和分流了一些“小事”,以减轻他的负担,而我的那份申请书就属于这一类“小事”。也就是说,我的申请书并就没交到胡德博士的手中,说不定它现在还压在那本公文夹里睡觉呢。
  我能够理解工作人员的“好意”,也不否认我的转学比起胡德博士的高校管理只是小事中的小事,如果有时间,我当然也可以“等一等”,但可惜我没有时间“等一等”了——奥大的入学分两个学期,第一学期2月开学,第二学期7月开学,而现在已是6月中旬,如果赶不上7月初开学时转入奥大,那我至少还要再等半年!
  “不能‘等’以待毙,我得想办法面见胡德博士!”于是,我便天天看报、看电视,注意其行踪。与此同时,我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案头准备工作,如熟记奥克兰大学的情况、胡德博士的成功历程等等,以便面谈时“对症下药”。此外,我还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优点和缺点,以便面谈时扬长避短。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我甚至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进行面谈“演习”,大到交谈的内容、见面的礼节,小到说话的语气、就座的姿势等等。有时半夜三更难以入眠,还要翻身起床到后花园散步,思考面谈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细节,以便消灭隐患,未雨绸缪。
  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20日,我终于从报上“捕捞”到胡德博士的行踪——从英国讲学回来,他目前正在郊外的一座小牧场休假……在新西兰,公众人物是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我很快就打听到那座小牧场的确切位置,即城南威卡托河西岸的一个名叫布克的小镇,离奥克兰市区有40多公里。
  心动不如行动,第二天清晨,我便开着自己的二手“福特”风驰电掣地上路。
  博士的小牧场风光旖旎,如诗如画,但我却没有多少闲情逸致来欣赏。“西人见面,一般事先都要电话预约,我就这样直接去敲人家的门,是否有点唐突?”然而,箭已搁在弦上,不射都好像不行。在停车处的草坪上徘徊了片刻,我便鼓足勇气向那幢围有木栅栏的白色小屋走去。
  快走到栅栏门时,却见小屋里走出一位金发碧眼、气质高雅的中年妇女。也许是附近人迹稀疏吧,她看见我这不速之客,眼里掠过一丝惊讶,然而只是一瞬便“阴转晴”:“中国女孩,你找谁?”“我找胡德博士,我想转学到奥克兰大学读书,”我当即表明来意,“你怎么知道我是中国女孩?”她指着我肩上的伞笑道:“那上面有中国字……”于是,我方才想起这把伞是我乘国内航班时送的礼物,上面有“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字样。见她认识汉字,我惊喜得叫了起来:“夫人认识中国字?”“不,不,我只认识‘中国’两个字……我随胡德到中国访问时学会的。”原来是胡德夫人,我心中不由得一阵暗喜。
  与夫人聊了一小会,她便指着后院道:“你不是找胡德吗?他正在后花园打理他的宝贝花木。”与我道别后,夫人便独自到牧场的草坡上散步去了。
  
  时值秋末(南半球季节相反),胡德博士短衣短裤,一身休闲打扮,正拿着一把剪枝钳给无花果剪枝,一改电视镜头里所见的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绅士形象。他见我到来,竟像老熟人似地打招呼:“嗨,你好!请帮我把树扶着,我要把那根多余的枝条剪掉。”也许是有心理准备吧,尽管面前站着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但我一点也不怵,也像老熟人似地上前去搭手帮忙:“你应该站在那边,免得树汁溅出来脏了你的衣服。”来新西兰后,我曾多次帮助房东打理花园,学了不少园艺知识,见博士忙得不亦乐乎,于是便操起袖珍剪篱机修剪起花坛边的球柏来——等忙过这一阵,我再说来意也不迟。
  “嘿,你的园艺技术不错嘛,”博士夸奖道,“在哪儿学的,中国女孩?”这是我今天的第二次惊讶:“跟房东学的。你怎么知道我是中国女孩?”博士幽默地眨了眨眼睛,半开玩笑道:“我会猜呗……我们学校有3000中国学生,接触多了,我听得出口音。”“哇,我有口音?怎样才能消除口音呢?”“这简单,多练、多听、多说、多参加社会活动,不出一年,包你操一口地道的新西兰英语!”
  就这样,我与博士一边打理花园,一边天南海北地侃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博士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一时间,竟听得我神思飞扬。不过,待博士问起我的学习情况时,我还是记起自己的来意,便趁机说明:“我在中国国内高中毕业,然后通过中介到马陆坎商学院就读,目前雅思已考过六分。我想转学到奥克兰大学来读预科。”博士听后顿时醒悟:“呵,原来你是想转到我们学校来读书?我还以为你是夫人雇来帮助打理花园的短工呢!”沉吟了片刻,他又问道:“你想学哪个专业?”我说:“我想学护理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而这份工作也适合像我这样的亚裔女孩。”“好想法!投资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是一件好的投资,非常有意义。不过,你还是得把你的有关资料交给我,等我看完后再答复你,好吗?”一听这话,我连忙把早已准备好的资料递上。
  花园快打理完时,博士到屋里去给夫人打了一个电话。“你今天表现得不错,”临别时,他不无夸张地做了一个剪枝的动作,“包括做‘短工’修剪花木。”逗得我哈哈大笑起来。
  都走出用黄杨木编织的栅栏门,我才想起,我事先作的“案头准备”几乎都没用上。然而“功夫在诗外”,也许正是由于准备充分,我才有今天的这份从容和自信……正想着,忽见夫人从牧场那边追了上来:“中国女孩,这是你今天应得的酬劳。胡德嘱咐我,咱家的短工要尽量雇请亚裔学生,这可使他们多挣几个零花钱。”“我不能要,我是主动帮忙,我不是你们雇的短工。”“你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与夫人推让了一阵,我最后还是接下那卷都捏得有点发烫的钱:“我是在与‘学者出身的商人’打交道……”就这样,我意外地挣了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的二十新元“酬劳”。
  两天后,我接到博士亲自打来的电话:“我们对你的入学资格进行了认证,决定接收你为我校护理专业预科班的学生。”这时,离7月开学,只有四五天时间。
其他文献
1    苏夕夕,回去告诉你爸,不要做破坏别人家庭的败类。他再纠缠,我饶不了他!  这是多年前,赛宁跟我说的第一句话。  那时我面前的是一个愤怒沉郁的少年,他冰冷鄙夷地看我,然后转身离开,他走得太过用力,右肩挂着的黑色书包颠沛流离地沉重晃荡着。他的书包拉链并没有完全拉合,我捡到他遗落的电子辞典。  他走得太快,我抱着书包追上去很有些吃力。我把辞典放进他的书包,把拉链给他拉拉好。他侧着脸一声不吭地看
期刊
深圳打工妹张伟红硬闯“禁区”——在白领丽人云集的写字楼里卖起了男式内裤!这样做的结果是:短短两年就赚了一百多万!    ★创业梦被敲醒了★    我是南方女孩。1999年从外语学院毕业后,经父亲的一位好友推荐,我成了一家意大利驻深圳分公司的翻译。半年后又被调入营销部。同公司里的意大利美女一样,在商场“拼杀”之余,我也喜欢用逛街、泡吧等方式放松自己。我觉得女性逛街的乐趣,不仅仅是选购一件自己喜欢的商
期刊
现在,我不得不相信,爱情真的是有天意,没道理的。    1    大学毕业后,怀明分到了长沙,我还在武大读研究生,那是个长满美丽樱花树的地方。第一年时,我们每周末都要找个机会见面的。怀明回来时,在樱园的宿舍下拿一颗小石子敲我二楼的窗,我探出头来,潮湿的樱花瓣落在肩膀,我们那样地微笑。更多的时候,我在周末的晚上坐三个小时的火车去看怀明,没有座位,只有站票,这不要紧,有怀明在等我啊。我手里拿着一捧雏菊
期刊
她妈妈自小教过她的,男人的泪是金子,轻易是得不来的,得到了一定要好好珍惜。    自小她就是个不一般美丽的女子,一双水汪汪的桃花眼和稍显参差的牙齿,整个人俏皮又可爱。  除了父母的宠爱,所有的长辈亲友都疼她比其他的孩子多几分。连邻居都喜欢得不得了,有了好吃的零食、糖果总忘不了留一份给她。  她上学了,又得到了老师的喜爱,再大一些还多了一些男孩子的喜欢。她是太幸运了,太幸福了,从小到大数不尽的疼爱,
期刊
一     我把目光投向窗外,闪烁的霓虹灯将夜色搅得零乱起来,都市的夜已不再只是浓密的黑。茶吧里的音乐很轻柔,周围的人们在亲密地交谈。  进出的人,会好奇地瞟瞟我。是的,在一个靠近门厅的位子上,一个年轻女子端着咖啡杯独坐,是很独特的。更何况,在她右脸颊下面经过纤细的脖颈到漂亮的锁骨处,一只彩绘的斑斓蝴蝶,在迷离的灯光下泛着冷艳的光。我将投向窗外的目光收回,于是看到了他。  我没留意他是什么时候坐到
期刊
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却可以把人带入坟墓。  2005年4月12日,著名画家陈逸飞去世,终年59岁。画家一般都是长寿的,而陈逸飞为何早死?陈逸飞身家一个亿,他是让事业、金钱给累死的。  2月16日《理发师》在上海重新开机。有媒体记者前往宁波探访剧组,看到陈逸飞十分憔悴,导演前几天胃出血!他在拍摄现场,身边一直有个打点滴的瓶子,感觉实在撑不住了就输点药水。  陈逸飞除了忙于电影以外,他旗下的逸
期刊
“我要在三十岁成为国内语言成功学顶尖的专家,四十岁要成为亚洲顶尖的专家,五十岁成为世界顶尖的专家,六十岁要成为世界知名演说家‘名人一百之一’。我想最终我会站在世界的演讲舞台,我会去美国的华盛顿广场,会去英国的海德公园演讲,跟我们其他的老师一起,让我们中国人的声音在全世界都可以听得到!”    人物资料:Mark,原名黄词瀚,15岁初中辍学来到深圳做杂工,20岁时受一位美国设计师的启发,下定决心从7
期刊
深夜,一对老年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却被前台侍者告知客满。看到老人疲惫的神情,有个叫希尔顿的侍者不忍心深夜让这对老人出门另找住处,而且在这样的一个小城,恐怕其他的旅店也早已客满打烊了。于是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挺整洁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第二天,当他们到前台结账时,侍者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
期刊
萍儿:  爸妈听到你要结婚的喜讯,真为你高兴。远隔千里,我们不能参加你的婚礼,不能在婚礼上献上我们的家长致词,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点遗憾。但你是我们的女儿,相信你能理解爸妈的感受。  那天放下电话,我和你妈沉默了良久,我们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长大了?  后来,你妈对着镜子淡淡地说:你看,我的白头发又多了,萍儿也该结婚了。我数着你妈的白发,那些白发竟像许多往事,一件一件浮上心头。你妈提醒我:还是给女儿写一
期刊
“跳槽”,在深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现象。可是,有些盲目的“跳槽”,却没有带来成功的喜悦,有的人“跳”过后才发现费尽心机得来的工作还没有原来的好,有的人为此失去了工作,还有的“跳”进了黑工厂。  四川籍的打工仔陈瑞林几经“跳槽”后,他发现在“跳槽族”中蕴藏着很大的商机。他运用手中掌握的知识,专为那些“跳槽”的人出谋划策,竟然每月能赚到7000元!他成了打工族中备受尊重的传奇式人物。  他是怎样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