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一部国产电影《寻找男子汉》引发争议。片中女雕塑家相亲无数次,发现男人们或者夸夸其谈,或者奴颜婢膝,或者精神空虚无追求。那时日本电影《追捕》在中国大红,型男高仓健代替“小白脸”,成为男人形象新标准。
25年过去,对男人的失望和疑惑被充分发酵:作为永远的对手与伙伴,女人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份证上的“性别:男”。
男人一路败北?
本该是以保护者姿态挺身而出站在前面的男人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异性竞争对手的光芒盖住了。阴盛阳衰似乎已成不可逆转的大势。
在大学里,2011年,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奖者中,女生人数为男生的两倍;高校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后,女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最高达80%;连续数年,女生夺取高考文理科状元的省市占了一半以上。
一路往下寻找源头,女强男弱的情况比比皆是。中考决定高中男生质量,而男生在中考中明显不敌女生,许多重点中学变成了“女校”。上海控江中学女生比例高达65%,而在20年前,诸如控江中学之类的重点高中,男女比例是7:3。
再往下至小学,从班长到学习委员,从劳动委员到体育委员,十有八九被女生占领。少先队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中,男生更是凤毛麟角。为了保护男孩的稀有地位,甚至有人在少先队代表大会上提议:提高少先队干部队伍中男孩的比例。
成长期阶段的胜败预示了男孩们成年后的结局,早熟的对手们仿佛抢走了自己身上开朗、勇敢、豪迈、敢作敢当的优点,让自己相形见绌。
男人不爷们了?
办公室的饮水机空了,如果办公室里有男同胞,他就该去换这桶水。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办公室主任路萍等了很久也没看到主动换水的男同事。气愤之余,她也表示能理解:“工作都忙,而且怕一次出力变成次次出力。”
当力量型工种越来越少,代表男性阳刚美的肌肉也淡出了。久坐办公室少于运动,瘦竹型和大肚腩两种极端体形成了城市男人的主流。身材改变的同时,男人的内心也发生改变。
张健在两年里冲动离职了四次,理由分别是上司的一句斥责,同事难相处,工资比别人低。因为频繁跳槽,他在业内口碑极差,能挑选的东家越来越少,这给妻子造成极大困扰:家里刚刚添了新成员,亟须稳定的经济收入。为了增加收入,原本打算当全职妈妈的她不得不将母亲接来南京,自己休完产假就开始上班。
回家就躲在房间里打游戏,不会带孩子,不会做家务,家具电器坏了不会修,极易被挫折打倒,是“啃老”队伍的主力军……与父辈相比,生长于改革开放后的这几代男人总是显得不那么男人。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女性的迅速崛起更衬托出男性的衰落:在一贯被男性主宰的高能物理、遗传工程、生物制药、微电子技术、航天航空、IT等尖端科技领域,女性比例占到近40%,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在新兴经济领域,如在金融投资场上,男女两性较量的结果往往是后者取胜;一二线城市里,超过60%的女性在家庭中掌握经济大权,近一半女性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最糟糕的情况跟着出现——“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他们已经成为家庭里的边缘者,很多家庭的运转主要靠妻子、母亲,不再考虑男人的意见。他们只需要知道结果,或者附和女性的决定。”一家主流媒体评论说。
男人娘起来了?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医学家发出警告:环境污染正在让男人变得女性化。日常所接触的塑料口袋、PET瓶、食品添加剂等,让男人体内摄入过多雌激素。精子数量大幅减少,Y染色体中已有数十个基因永远停止了工作。
电视里杂志上,几个一线男明星告诉你:用了XX洗面奶,XX日霜,随时随地都能保持清爽、容光焕发。男性护肤品市场正以每年几十亿元的速度扩张,他们开始接受拥有一套洗面奶+护肤霜、一瓶专属香水的生活——几十年前,“像娘们一样臭美”还是中国男人的禁区。男人穿粉色系衬衫、西服,尝试女人那种显出腿型的铅笔裤,甚至不惮于把闷骚显露在
外——凡客上热卖的男士彩虹内裤有不错的销售额。接受中性化的美,让自己变得“娘”一点,内在发生改变的男人对此不再那么抗拒。
几千年来,男人一直充当着上帝的角色,照着自己的期望塑造女人。现在,上帝正从男性变成女性。拥有了经济权的女人接过了社会话语权:“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男人由女人决定。”
新好男人概念出炉了,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婚恋、两性专家们热议的话题。女性绘出了理想男人的画:传统的男性特质,如豪迈霸气、有事业心等被保留,女性自己的优点如体贴、耐心、重视家庭等也纳入其中。
这种矛盾气质于大多数男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符合标准、能力被弱化的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进而不愿承担原本隶属于男人的责任。
男性变成了弱者?
有人绘出了近十年来中国男人的集体肖像:沮丧、挫败感强、放任自流、成功者不觉成功,失败者不抱希望;“混吃、混喝、混炮打”是常态;身上的赘肉在一天天增多,大丈夫品格却在逐渐减弱。连男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充满消极颓废:“我们不是男人,是难人。”
“男人的压力”成为这两年的热词。男人晒自己的危机和压力——中年危机、事业天花板危机、失业危机和健康危机。中国成年男性中患各种男科疾病的比例约占男性总数的20%~30%,且发病群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在北京近10年居民死亡情况调查报告中,40~59岁组死亡人数中男性增长了73% 。
自曝其短后,两性的角色倒置了:妻子们开始学习如何给丈夫解压,去理解他们内心的脆弱,鼓励丈夫主动向她们撒娇,成为对方的心理医生。
他们不再是理想的,选择了向现实低头的犬儒主义。当舆论发出“理解男人、心痛男人、保护男人”的信号,作为同情和保护对象的男人们在戚戚焉的同时,又多了难以释怀的沮丧。他们不想承认自己正变成如女性那样的弱者,但回避不了自己承受不住生存压力而濒于崩溃的现实。
三十岁:男人的头发开始消失。四分之一的30岁男人开始谢顶。但他们骄傲。
四十岁:男人的记忆力消失。大脑每天要损失5万个脑细胞。他们继续骄傲。
五十岁:男人的视力听力嗅觉开始消失。体内睾丸激素的水平开始下降。他们开始
沮丧。
六十岁:更多男人的头发没了。65%的人都谢了顶。他们觉得失落。
七十岁:男人不得不彻底依赖于女人。他们没什么可说了。
25年过去,对男人的失望和疑惑被充分发酵:作为永远的对手与伙伴,女人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份证上的“性别:男”。
男人一路败北?
本该是以保护者姿态挺身而出站在前面的男人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异性竞争对手的光芒盖住了。阴盛阳衰似乎已成不可逆转的大势。
在大学里,2011年,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奖者中,女生人数为男生的两倍;高校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后,女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最高达80%;连续数年,女生夺取高考文理科状元的省市占了一半以上。
一路往下寻找源头,女强男弱的情况比比皆是。中考决定高中男生质量,而男生在中考中明显不敌女生,许多重点中学变成了“女校”。上海控江中学女生比例高达65%,而在20年前,诸如控江中学之类的重点高中,男女比例是7:3。
再往下至小学,从班长到学习委员,从劳动委员到体育委员,十有八九被女生占领。少先队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中,男生更是凤毛麟角。为了保护男孩的稀有地位,甚至有人在少先队代表大会上提议:提高少先队干部队伍中男孩的比例。
成长期阶段的胜败预示了男孩们成年后的结局,早熟的对手们仿佛抢走了自己身上开朗、勇敢、豪迈、敢作敢当的优点,让自己相形见绌。
男人不爷们了?
办公室的饮水机空了,如果办公室里有男同胞,他就该去换这桶水。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办公室主任路萍等了很久也没看到主动换水的男同事。气愤之余,她也表示能理解:“工作都忙,而且怕一次出力变成次次出力。”
当力量型工种越来越少,代表男性阳刚美的肌肉也淡出了。久坐办公室少于运动,瘦竹型和大肚腩两种极端体形成了城市男人的主流。身材改变的同时,男人的内心也发生改变。
张健在两年里冲动离职了四次,理由分别是上司的一句斥责,同事难相处,工资比别人低。因为频繁跳槽,他在业内口碑极差,能挑选的东家越来越少,这给妻子造成极大困扰:家里刚刚添了新成员,亟须稳定的经济收入。为了增加收入,原本打算当全职妈妈的她不得不将母亲接来南京,自己休完产假就开始上班。
回家就躲在房间里打游戏,不会带孩子,不会做家务,家具电器坏了不会修,极易被挫折打倒,是“啃老”队伍的主力军……与父辈相比,生长于改革开放后的这几代男人总是显得不那么男人。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女性的迅速崛起更衬托出男性的衰落:在一贯被男性主宰的高能物理、遗传工程、生物制药、微电子技术、航天航空、IT等尖端科技领域,女性比例占到近40%,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在新兴经济领域,如在金融投资场上,男女两性较量的结果往往是后者取胜;一二线城市里,超过60%的女性在家庭中掌握经济大权,近一半女性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最糟糕的情况跟着出现——“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他们已经成为家庭里的边缘者,很多家庭的运转主要靠妻子、母亲,不再考虑男人的意见。他们只需要知道结果,或者附和女性的决定。”一家主流媒体评论说。
男人娘起来了?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医学家发出警告:环境污染正在让男人变得女性化。日常所接触的塑料口袋、PET瓶、食品添加剂等,让男人体内摄入过多雌激素。精子数量大幅减少,Y染色体中已有数十个基因永远停止了工作。
电视里杂志上,几个一线男明星告诉你:用了XX洗面奶,XX日霜,随时随地都能保持清爽、容光焕发。男性护肤品市场正以每年几十亿元的速度扩张,他们开始接受拥有一套洗面奶+护肤霜、一瓶专属香水的生活——几十年前,“像娘们一样臭美”还是中国男人的禁区。男人穿粉色系衬衫、西服,尝试女人那种显出腿型的铅笔裤,甚至不惮于把闷骚显露在
外——凡客上热卖的男士彩虹内裤有不错的销售额。接受中性化的美,让自己变得“娘”一点,内在发生改变的男人对此不再那么抗拒。
几千年来,男人一直充当着上帝的角色,照着自己的期望塑造女人。现在,上帝正从男性变成女性。拥有了经济权的女人接过了社会话语权:“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男人由女人决定。”
新好男人概念出炉了,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婚恋、两性专家们热议的话题。女性绘出了理想男人的画:传统的男性特质,如豪迈霸气、有事业心等被保留,女性自己的优点如体贴、耐心、重视家庭等也纳入其中。
这种矛盾气质于大多数男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符合标准、能力被弱化的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进而不愿承担原本隶属于男人的责任。
男性变成了弱者?
有人绘出了近十年来中国男人的集体肖像:沮丧、挫败感强、放任自流、成功者不觉成功,失败者不抱希望;“混吃、混喝、混炮打”是常态;身上的赘肉在一天天增多,大丈夫品格却在逐渐减弱。连男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充满消极颓废:“我们不是男人,是难人。”
“男人的压力”成为这两年的热词。男人晒自己的危机和压力——中年危机、事业天花板危机、失业危机和健康危机。中国成年男性中患各种男科疾病的比例约占男性总数的20%~30%,且发病群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在北京近10年居民死亡情况调查报告中,40~59岁组死亡人数中男性增长了73% 。
自曝其短后,两性的角色倒置了:妻子们开始学习如何给丈夫解压,去理解他们内心的脆弱,鼓励丈夫主动向她们撒娇,成为对方的心理医生。
他们不再是理想的,选择了向现实低头的犬儒主义。当舆论发出“理解男人、心痛男人、保护男人”的信号,作为同情和保护对象的男人们在戚戚焉的同时,又多了难以释怀的沮丧。他们不想承认自己正变成如女性那样的弱者,但回避不了自己承受不住生存压力而濒于崩溃的现实。
三十岁:男人的头发开始消失。四分之一的30岁男人开始谢顶。但他们骄傲。
四十岁:男人的记忆力消失。大脑每天要损失5万个脑细胞。他们继续骄傲。
五十岁:男人的视力听力嗅觉开始消失。体内睾丸激素的水平开始下降。他们开始
沮丧。
六十岁:更多男人的头发没了。65%的人都谢了顶。他们觉得失落。
七十岁:男人不得不彻底依赖于女人。他们没什么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