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陈步星,男,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及心律失常等各种类型心血管内科临床疾病诊疗工作多年,擅长各种类型冠心病无创和有创检查技术,擅长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目前主要方向是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005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临床研究,并发表多篇重要研究论文。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老年保健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等职。
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在2016年元旦前夕收治了一位老年女性患者,她平素无不适,但近一周突发呼吸困难,活动即感憋气,运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来上5层楼没有问题,近几天连平地都走不了,走几步就喘不上气来,最终被确诊为肺栓塞。
老年人是高发人群
肺栓塞是指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而引起的肺循环障碍。导致肺栓塞的栓子有多种多样,包括血栓、脂肪、羊水、空气或肿瘤栓子等,而其中最多见的是肺血栓栓塞。
据了解,全球每年确诊的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约数百万人。在我国,过去肺栓塞被认为是少见病,近年来随着国际和国内医学领域对肺栓塞的关注,提高了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但肺栓塞致死的突发事件仍不断发生。国内对该病的漏诊率高达80%,国外漏诊率为60%,仅有7%在死亡前得以确诊。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与年龄增加相关,40岁以上人群,年龄每增加10岁肺栓塞发生率会增加一倍,因此老年人是肺栓塞的高发人群。
下肢静脉血栓、心血管疾病是重要诱因
肺栓塞的易患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常见以下几方面。
(一)下肢静脉血栓是肺栓塞最常见原因。肺栓塞中75%~90%患者的栓子来自下肢或盆腔静脉等深静脉系统,血栓脱落后通过循环到肺动脉引起栓塞。
(二)血流淤滞、高凝状态及静脉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重大创伤、外科手术、下肢骨折、关节置换(尤其是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髓损伤是强易患因素。激素替代治疗、中心静脉置管、输血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感染等也是肺栓塞的常见诱发因素。
(三)心血管疾病是肺栓塞的常见原因。肺栓塞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部分,与动脉疾病尤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3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或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住院患者肺栓塞风险显著增高。
(四)恶性肿瘤是肺栓塞另一常见原因。肿瘤患者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倍,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生肺栓塞数量最多,而与正常人比较多发性骨髓瘤发生肺栓塞风险为46倍,脑部肿瘤为20倍,胰腺癌为16倍。胃癌、膀胱癌、子宫癌、肾癌和肺癌转移期患者也是肺栓塞的高发人群。肿瘤术后6周肺栓塞的风险是正常人群90倍以上,且在术后4~12个月仍维持较高水平,可达30倍。
呼吸困难,心悸、胸痛、下肢肿胀应格外警惕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轻则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略有不适,重则出现急性心衰或休克,甚至猝死,病情的轻重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阻塞血流的范围、部位和发生的速度,以及患者原来的心肺功能状态。多数患者因呼吸困难、胸痛、先兆晕厥、咯血而被疑诊肺栓塞。肺栓塞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只是在诊断其他疾病或者尸检时意外发现。肺栓塞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加、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及发绀,下肢水肿且不对称也是重要的提示。低血压和休克罕见,但却非常重要,往往提示严重肺栓塞。
老年肺栓塞患者又有其特殊性,呼吸急促、胸膜炎性胸痛、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不少老年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的,包括持续低热、精神状态变化、无呼吸道症状,或仅类似呼吸道感染表现,老年人对症状的反应常迟钝,可能是导致老年人肺栓塞误诊漏诊率高的原因。老年人(特别是长期卧床,或手术后,或原患有心脏病者)不明原因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或有胸痛者应注意排除肺栓塞,若同时下肢有肿胀、压痛、静脉曲张或心房纤颤时更应警惕。
改善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
肺栓塞是一个致死率很高的疾病,预防尤为重要。首先要在生活中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易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一)卧床、术后、活动不便,有下肢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有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为高危人群。
(二)肺栓塞为突发疾病,症状不尽相同,老年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气促、心悸晕厥时,应及时就诊。
(三)积极发现并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曾有静脉血栓栓塞史者(腿疼、下肢无力、压痛、皮肤发绀及皮下静脉曲张、双下肢出现不对称肿胀)最好定期检查。有静脉曲张患者可穿加压弹力袜,长时间站立后定时坐下抬高双腿。下肢静脉血栓者还可以采取弹力袜等机械辅助和抗凝药物等预防措施。
(四)外伤或术后必须长期卧床者,可使用加压弹力袜、定时做下肢按摩,也可在医生监护下预防性抗凝治疗;同时督促患者定时翻身,能自主活动者,尽量自己活动下肢关节并主动进行肌肉运动;不能自主活动者,做肢体肌肉被动运动。若出现下肢不对称性水肿,要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五)老年人定期体检,并积极发现和治疗存在的疾病。积极治疗房颤、心内膜炎等心血管疾病。
(六)对高危人群来说,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平日应经常活动,不要保持固定的坐卧姿势过久。减少长时间坐飞机、汽车或火车,长途旅行时要多饮水、多活动下肢,不要久坐,解开鞋带或穿拖鞋,可减少对脚踝局部血管的压迫,减轻下肢水肿。
肺栓塞患者20%~30%由于未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而死亡,及时诊治可以使病死率降至8%,故我们要努力做到控制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尽早识别,及时诊治。
(责编:辛娅)
陈步星,男,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及心律失常等各种类型心血管内科临床疾病诊疗工作多年,擅长各种类型冠心病无创和有创检查技术,擅长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目前主要方向是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005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临床研究,并发表多篇重要研究论文。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老年保健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等职。
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在2016年元旦前夕收治了一位老年女性患者,她平素无不适,但近一周突发呼吸困难,活动即感憋气,运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来上5层楼没有问题,近几天连平地都走不了,走几步就喘不上气来,最终被确诊为肺栓塞。
老年人是高发人群
肺栓塞是指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而引起的肺循环障碍。导致肺栓塞的栓子有多种多样,包括血栓、脂肪、羊水、空气或肿瘤栓子等,而其中最多见的是肺血栓栓塞。
据了解,全球每年确诊的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约数百万人。在我国,过去肺栓塞被认为是少见病,近年来随着国际和国内医学领域对肺栓塞的关注,提高了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但肺栓塞致死的突发事件仍不断发生。国内对该病的漏诊率高达80%,国外漏诊率为60%,仅有7%在死亡前得以确诊。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与年龄增加相关,40岁以上人群,年龄每增加10岁肺栓塞发生率会增加一倍,因此老年人是肺栓塞的高发人群。
下肢静脉血栓、心血管疾病是重要诱因
肺栓塞的易患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常见以下几方面。
(一)下肢静脉血栓是肺栓塞最常见原因。肺栓塞中75%~90%患者的栓子来自下肢或盆腔静脉等深静脉系统,血栓脱落后通过循环到肺动脉引起栓塞。
(二)血流淤滞、高凝状态及静脉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重大创伤、外科手术、下肢骨折、关节置换(尤其是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髓损伤是强易患因素。激素替代治疗、中心静脉置管、输血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感染等也是肺栓塞的常见诱发因素。
(三)心血管疾病是肺栓塞的常见原因。肺栓塞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部分,与动脉疾病尤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3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或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住院患者肺栓塞风险显著增高。
(四)恶性肿瘤是肺栓塞另一常见原因。肿瘤患者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倍,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生肺栓塞数量最多,而与正常人比较多发性骨髓瘤发生肺栓塞风险为46倍,脑部肿瘤为20倍,胰腺癌为16倍。胃癌、膀胱癌、子宫癌、肾癌和肺癌转移期患者也是肺栓塞的高发人群。肿瘤术后6周肺栓塞的风险是正常人群90倍以上,且在术后4~12个月仍维持较高水平,可达30倍。
呼吸困难,心悸、胸痛、下肢肿胀应格外警惕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轻则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略有不适,重则出现急性心衰或休克,甚至猝死,病情的轻重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阻塞血流的范围、部位和发生的速度,以及患者原来的心肺功能状态。多数患者因呼吸困难、胸痛、先兆晕厥、咯血而被疑诊肺栓塞。肺栓塞也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只是在诊断其他疾病或者尸检时意外发现。肺栓塞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加、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及发绀,下肢水肿且不对称也是重要的提示。低血压和休克罕见,但却非常重要,往往提示严重肺栓塞。
老年肺栓塞患者又有其特殊性,呼吸急促、胸膜炎性胸痛、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不少老年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的,包括持续低热、精神状态变化、无呼吸道症状,或仅类似呼吸道感染表现,老年人对症状的反应常迟钝,可能是导致老年人肺栓塞误诊漏诊率高的原因。老年人(特别是长期卧床,或手术后,或原患有心脏病者)不明原因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或有胸痛者应注意排除肺栓塞,若同时下肢有肿胀、压痛、静脉曲张或心房纤颤时更应警惕。
改善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
肺栓塞是一个致死率很高的疾病,预防尤为重要。首先要在生活中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易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一)卧床、术后、活动不便,有下肢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有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为高危人群。
(二)肺栓塞为突发疾病,症状不尽相同,老年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气促、心悸晕厥时,应及时就诊。
(三)积极发现并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曾有静脉血栓栓塞史者(腿疼、下肢无力、压痛、皮肤发绀及皮下静脉曲张、双下肢出现不对称肿胀)最好定期检查。有静脉曲张患者可穿加压弹力袜,长时间站立后定时坐下抬高双腿。下肢静脉血栓者还可以采取弹力袜等机械辅助和抗凝药物等预防措施。
(四)外伤或术后必须长期卧床者,可使用加压弹力袜、定时做下肢按摩,也可在医生监护下预防性抗凝治疗;同时督促患者定时翻身,能自主活动者,尽量自己活动下肢关节并主动进行肌肉运动;不能自主活动者,做肢体肌肉被动运动。若出现下肢不对称性水肿,要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五)老年人定期体检,并积极发现和治疗存在的疾病。积极治疗房颤、心内膜炎等心血管疾病。
(六)对高危人群来说,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平日应经常活动,不要保持固定的坐卧姿势过久。减少长时间坐飞机、汽车或火车,长途旅行时要多饮水、多活动下肢,不要久坐,解开鞋带或穿拖鞋,可减少对脚踝局部血管的压迫,减轻下肢水肿。
肺栓塞患者20%~30%由于未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而死亡,及时诊治可以使病死率降至8%,故我们要努力做到控制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尽早识别,及时诊治。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