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4-8日,由北京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校区承办的“2018年京浙中小学体育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与实践”活动在北京举行。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陈雁飞,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余立峰,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项目负责人朱无忧副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韩兵,来自北京、浙江两地的部分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北京市的部分体育名师和优秀骨干教师,浙江省“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2013级和2017级的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班学员,以及其他到会的观摩教师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张庆新博士主持。
近年来,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和杭州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作为全国体育师资培养培训机构,在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培养方面成绩显著。据悉,本次活动就是杭州师范大学中小学体育名师班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走出去”,旨在通过与浙江省外的名师进行教学思想的研讨与实践,提升现有名师和未来名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课堂交流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本次课堂交流活动分“同课异构”“交换课堂”“智慧课堂”3种形式进行,并由两地共同组成的点评专家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其中,“同课异构”的活动中,选取了水平二《技巧——跪跳起》和《篮球——高运球和低运球》2个教材,由两地的名师团队分别选派出的2位教师进行执教。“交换课堂”由两地的教师从《技巧——跪跳起》和《篮球——高运球和低运球》2个教材中2选1分别设计一堂教学课,然后由两地教师互相交换教案進行执教。“智慧课堂”则按预先设置的4个名师小组进行现场选派执教教师、随机定题-抽题、集体现场备课30min的流程进行,经过一系列环节,最终确立了武术、足球、往返跑和立定跳远4个教材。
纵观本次课堂交流的整体情况,充分展示了两地各自的体育教学特点和风格,两地的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产生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各位专家的一致肯定。其中,陈雁飞认为:“浙江省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对教材重难点把握比较准确,具有鲜活的、新颖的特点;浙江省的课堂是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教师的引领和设计让学生找到自身的运动能力,而不是单一地传授运动能力。这些特点,也是目前培养学生必备品行、关键能力和学生自主学练的多维的表现方式。”朱无忧则指出:“北京的体育课堂教学严谨、规范有序、教师的语言精练,教学基本功扎实,注重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学练难度程度层层推进,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值得浙江教师学习和思考。”
思想碰撞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与会专家和教师结合本次“同课异构”“交换课堂”“智慧课堂”3种教研形式对京浙两地的教学思想进行了交流与碰撞。
在各教材执教教师及指导教师分享完课堂设计思路之后,与会专家作了针对性发言。朱无忧指出,本次教研活动在传统的看课、听课、评课、听讲座的教研形式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与创新。本次活动既有“同课异构”的课堂,又有交换教学设计的“交换课堂”,还有现场定题抽题、集体备课推出课共享创意的“智慧课堂”,3种教研形式层层跟进,名师交流的方式新颖、独特,对学员的参与性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出了“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的宗旨。针对“核心素养”应该如何理解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素养,并如何在课堂中进行落实等问题,她强调:“作为名师或作为名师的培养对象,要负起‘转化’的责任,并要分清‘素质’与‘素养’的关系与区别。”
余立峰围绕浙江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及观摩“智慧课堂”的感受作了发言。他认为,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既要动身体,又要动脑筋”,课堂教学时既要教授学生技术、技能,又要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动作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等。同时指出,目前许多课堂教学都存在“教学方法太多,一种方法教不深、教不透”的现象。建议一线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时,不要平行设计,而是要成树杈型设计,即有一个主干练习,然后在主干练习的基础上设计其他的方法,这样目标才不至于空泛、分散。
陈雁飞结合“新时代的体育教育,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这一主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她认为,本次活动设置的“交换课”“同课异构”“智慧课堂”,体现出了一种“活”的思想,多元地展示了一线教师的反应能力、设计能力、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是新时代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核心要素的具体体现。当被问及本次活动的机制是否会作为常态机制建立起来时,陈雁飞说道:“只要这种机制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有利,就一定会坚持走下去,而且我们还会创新出更多的、不同的、有效的培养方式和交流形式,以供全国各地的教师更好地对接、交流。今年是京浙的联合教研活动,明年就可能是京沪的联合教研活动……但是任何一种体育师资长效培训机制或模式的创建,其根本都是来自于教师,而教师则需要一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培训的驱动力;二是领导重视的驱动力;三是教师对体育教育事业爱的驱动力。与此同时,只有3种驱动力融合到一起才能真正成就一位体育名师,成就一个市、一个省的学校体育工作,也才能真正地改变原有的体育课堂。”
在各位点评专家发言的基础上,张庆新从“学生能力”“学生必备品行”“运动项目的特性问题”“教学名师”等4个方面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认为,身为体育名师或者未来的体育名师,需要具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最终要拥有教学智慧。因此,体育名师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要关注“两专多能”,即具备过硬的运动特长和教学专长,又具备机智的应变能力、细节处理能力、整合熔炼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师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和直接践行者,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次两地联合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与践行,为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新时代的体育教育赋予了广大体育教师新的使命和责任,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行和关键能力。
近年来,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和杭州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作为全国体育师资培养培训机构,在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培养方面成绩显著。据悉,本次活动就是杭州师范大学中小学体育名师班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走出去”,旨在通过与浙江省外的名师进行教学思想的研讨与实践,提升现有名师和未来名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课堂交流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本次课堂交流活动分“同课异构”“交换课堂”“智慧课堂”3种形式进行,并由两地共同组成的点评专家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其中,“同课异构”的活动中,选取了水平二《技巧——跪跳起》和《篮球——高运球和低运球》2个教材,由两地的名师团队分别选派出的2位教师进行执教。“交换课堂”由两地的教师从《技巧——跪跳起》和《篮球——高运球和低运球》2个教材中2选1分别设计一堂教学课,然后由两地教师互相交换教案進行执教。“智慧课堂”则按预先设置的4个名师小组进行现场选派执教教师、随机定题-抽题、集体现场备课30min的流程进行,经过一系列环节,最终确立了武术、足球、往返跑和立定跳远4个教材。
纵观本次课堂交流的整体情况,充分展示了两地各自的体育教学特点和风格,两地的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产生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各位专家的一致肯定。其中,陈雁飞认为:“浙江省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对教材重难点把握比较准确,具有鲜活的、新颖的特点;浙江省的课堂是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教师的引领和设计让学生找到自身的运动能力,而不是单一地传授运动能力。这些特点,也是目前培养学生必备品行、关键能力和学生自主学练的多维的表现方式。”朱无忧则指出:“北京的体育课堂教学严谨、规范有序、教师的语言精练,教学基本功扎实,注重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学练难度程度层层推进,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值得浙江教师学习和思考。”
思想碰撞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与会专家和教师结合本次“同课异构”“交换课堂”“智慧课堂”3种教研形式对京浙两地的教学思想进行了交流与碰撞。
在各教材执教教师及指导教师分享完课堂设计思路之后,与会专家作了针对性发言。朱无忧指出,本次教研活动在传统的看课、听课、评课、听讲座的教研形式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与创新。本次活动既有“同课异构”的课堂,又有交换教学设计的“交换课堂”,还有现场定题抽题、集体备课推出课共享创意的“智慧课堂”,3种教研形式层层跟进,名师交流的方式新颖、独特,对学员的参与性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出了“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的宗旨。针对“核心素养”应该如何理解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素养,并如何在课堂中进行落实等问题,她强调:“作为名师或作为名师的培养对象,要负起‘转化’的责任,并要分清‘素质’与‘素养’的关系与区别。”
余立峰围绕浙江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及观摩“智慧课堂”的感受作了发言。他认为,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既要动身体,又要动脑筋”,课堂教学时既要教授学生技术、技能,又要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动作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等。同时指出,目前许多课堂教学都存在“教学方法太多,一种方法教不深、教不透”的现象。建议一线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时,不要平行设计,而是要成树杈型设计,即有一个主干练习,然后在主干练习的基础上设计其他的方法,这样目标才不至于空泛、分散。
陈雁飞结合“新时代的体育教育,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这一主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她认为,本次活动设置的“交换课”“同课异构”“智慧课堂”,体现出了一种“活”的思想,多元地展示了一线教师的反应能力、设计能力、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是新时代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核心要素的具体体现。当被问及本次活动的机制是否会作为常态机制建立起来时,陈雁飞说道:“只要这种机制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有利,就一定会坚持走下去,而且我们还会创新出更多的、不同的、有效的培养方式和交流形式,以供全国各地的教师更好地对接、交流。今年是京浙的联合教研活动,明年就可能是京沪的联合教研活动……但是任何一种体育师资长效培训机制或模式的创建,其根本都是来自于教师,而教师则需要一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培训的驱动力;二是领导重视的驱动力;三是教师对体育教育事业爱的驱动力。与此同时,只有3种驱动力融合到一起才能真正成就一位体育名师,成就一个市、一个省的学校体育工作,也才能真正地改变原有的体育课堂。”
在各位点评专家发言的基础上,张庆新从“学生能力”“学生必备品行”“运动项目的特性问题”“教学名师”等4个方面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认为,身为体育名师或者未来的体育名师,需要具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最终要拥有教学智慧。因此,体育名师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要关注“两专多能”,即具备过硬的运动特长和教学专长,又具备机智的应变能力、细节处理能力、整合熔炼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师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和直接践行者,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次两地联合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与践行,为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新时代的体育教育赋予了广大体育教师新的使命和责任,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行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