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手灌篮的高手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有一段视频:一位14岁的独臂少年,手带篮球在球场上左冲右突,像一条灵活的青鱼,在突破重重包围之后,箭一般冲向三分线,跳起,单手投出,命中。在场的观众尖叫着为他喝彩。
  少年就是张家城,广东云浮人。5岁时的一场意外,让他永远失去了右臂。身体的缺陷,让张家城变得郁郁寡欢。直到2018年的一天,他上了初中,看到学校篮球场上你追我赶打篮球的情景,他突然觉得人生的梦想就在这里,就在小小的篮球上。只要一摸到篮球,他就有放不下的感觉。他把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苦笑着说:“你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籃球运动太危险了!”“不!我想试试!”谁能想到,在爸爸将信将疑的眼光里,张家城的篮球梦一发不可收拾。
  平时,只要做完功课,张家城就到篮球场看高年级的同学打篮球。一到周末,他做完作业就看央视5套的篮球比赛,不断地琢磨国内外篮球明星的每一个动作,看得如痴如醉。看到儿子这么喜欢,爸爸为张家城买了一只纯牛皮的篮球。抚摸着这个心爱之物,他如获至宝。每个早晨,他都提前起床1个小时,到家附近的体育场练球。对于失去右臂的他来说,刚开始连运球都成问题。毕竟运球时,整个身体都要摇动,左手持球让他感到身体极不协调,拍一下球,球却跑远了。一次又一次,他跑到墙角捡球,用左手掀起来,在左腿的帮助下,再把球持于胸前,再拍,常常不到10分钟便浑身湿透。
  为了练球技,张家城尝试着将平时左手写字、左手夹菜的功夫嫁接过来。闭上眼,他想象着手里的篮球就是钢笔,就是筷子,他使出浑身解数去控制篮球,同时也是在控制自己的梦想。他明白:每运一次球,梦想就生长了1寸。他咬紧牙关坚持着。
  为了练转身技能,只要一有空,张家城就在卧室里“空练”,没有球,只是在狭小的空间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走步、转身、跳投。由于只有左臂,房间里东西又多,身体不协调很容易会摔倒,摔着碰着是常有的事,偶尔还会弄得自己鼻青脸肿。妈妈心疼地劝:“儿子,玩玩可以,不能这么拼啊!”“妈,放心吧,我没事!我努力地练就一定会很辛苦,但是我真的开心!”他坚定地说。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投篮是篮球运动员的基本功之一,张家城特别渴望能像“三分王”那样到球场上“百步穿杨”。光靠想不行,下功夫训练才是王道。单手而且是左手,把篮球投出去,沿着“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命中四五米外、2米多高的篮筐,真的是难以想象。因为,对于非左撇子的大多数人来说,左手的力道非常有限,对方向感的把握也不够精准。这对张家城来说,真是太难了。
  为了增强体能,张家城每天放学后都去公园或体育馆跑步1个小时,单手做俯卧撑100个,单手拉单杠50个,把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项目全部坚持下来,风雨无阻,经年累月,毫不停歇。慢慢地,他的左臂变得粗壮有力,左手的抓握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后来,不用腿帮忙,左手一下就能稳稳地抓住篮球。当第一次“三步上篮”,把球投进篮筐的时候,张家城的泪水洒在篮球上,他高兴地叫出了声:“我终于投进了!”
  2020年初,爸爸把张家城打球的视频传到了网上,引来无数网友点赞。视频里,张家城运球的敏捷迅速,过人时的行云流水,投篮时的精准自然,很难让人想象那是出自一个失去右手的男孩之手。就连前男篮国手朱芳雨看到视频后,都为之击掌叫好。他特地联系上张家城,鼓励他继续追梦,并向这个男子汉发出了观赛邀请。
  我们在感慨张家城的坚强与坚持,也要学会观照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确定性,如果被扼住了喉咙,我们应该像少年张家城一样,命运门前不放弃不动摇不气馁,向着梦想勇敢出击。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63岁的梅汉霞与90岁的朱秀华是楼上楼下相处了30年的邻居。  朱奶奶是武汉人,家住武昌区白沙洲堤后社区。朱奶奶有一个女儿,已远嫁他乡。老伴1991年去世后,朱奶奶就一个人生活。2017年,朱奶奶患上了白内障,眼睛渐渐看不清东西。2018年,朱奶奶眼睛几近失明,连燃气灶、锅碗等都看不清放在哪里,吃饭成了一个难题。这天,楼上的邻居梅汉霞到朱奶奶家串门,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以后给朱奶奶送饭,这一送
一则“山区老师带学生玩摇滚”的视频火了。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弹吉他、敲架子鼓,演出颇具摇滚范儿。视频拍摄地在贵州六盘水海拔近3000米山区的海嘎小学。拍摄视频的教师顾亚说,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树立自信,他不希望外界认为农村孩子就该怎样,每个孩子都可以活得精彩,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和艺术熏陶。  学校所在的大湾镇海嘎村,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寨,就是在这“贵州屋脊”上,海嘎小学的学生们享受着堪
影视圈有一对挚友,他们是同一年出生、同一个星座,还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公司、住同一个小区,他们的友谊已经长达20年,关系像亲兄弟。他们就是胡歌和袁弘。  2001年,胡歌和袁弘都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两人报到第一次见面是在宿舍的楼梯间,胡歌下楼,袁弘上楼。胡歌因为下午要去参加学校的表演彩排,穿了一身旧军装。袁弘对胡歌的第一印象就是“奇装异服”,胡歌对袁弘的印象是“惊为天人”,兴奋地跟同学
五年级时,老师上课提问:“最大的数是多少?”每个人都拿起笔来在纸上奋力猜想,依次走到讲桌前给她看后面拖着一大串0或9的数字,然后回到座位上,等待她揭晓那个挺狡猾的数字。老师没有回答而是问:“如果在你的数字后面再加个0、1或2,会怎么样?”刹那间我们明白了无穷大的概念,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数学从此和以往不再一样。而对于你来说,不论年龄多大,下面7个问题可能会有同样效果。
“你要真得一个新冠肺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沒有密切接触基本就不会得……还得保持警惕的心态,不要到处瞎玩,正常生活正在慢慢回归,但是还没有到为所欲为的地步。”“复工后,最重要的就是防火防盗防同事,把同事给防住了,我想一切就都防住了。”这些直白又硬核的战疫金句,出自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之口。张文宏不仅是抗疫名医,口才也十分出色。  人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为打赢
20世纪90年代初期,南京医学院在读女生林某,一个周末的晚自习之后,离奇失踪。最终,警察在学校的下水道里发现了女孩的尸体。经法医检验,确定为奸杀。是谁下此毒手?警方全力侦破,因为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未能获取有效线索。  自此,在林某的忌日,其父母每年都要乘车来到学校,在下水道那里烧点纸,寄托哀思,同时也等待破案的消息。这一等就是好多年。有时候,两人互相搀扶,冒雨而来;有时候,身體不好,难以动身,他
林散之是20世纪誉满中外的书法家,有“草圣”之称。他与蛰居乡间的“种瓜老人”邵子退少年时就相识,两人相交了70载,堪称君子之交。  林散之17岁认识了当时12岁的邵子退,两人与另一位小伙伴在历阳一座破庙中结拜为兄弟。邵子退号瓜田、老炊,自谓种瓜老人,世代居住乌江百姓塘村。幼年时跟父亲学习诗文史籍,尤其酷爱书画艺术,和林散之志同道合。林散之喜欢到外面走走看看,邵子退却深居简出。1935年秋,林散之邀
我早就听说一些电视节目偷奸耍滑,如歌手假唱,演员用替身。所谓导师,明明在后台跟选手交流多次,却在电视上表情真挚地配合着初次相见的场景。那些所谓多年不见的好友,明明刚刚在后台一起谈笑风生,上了电视却硬要表现得如第一次相逢时的惊讶,真的表演得淋漓尽致。  电视节目为什么不能给我们一个真诚真实的态度呢?哪怕你演技多好,总有露出马脚的那一天。崔永元写过一篇文章叫《在演播厅痛哭》,讽刺那种假惺惺的微笑和哭泣
在2020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获奖名单中,年仅27岁的西湖大学博士后白蕊榜上有名。这项由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奖项,每年表彰15位具有潜力的年轻女科学工作者,白蕊是第3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  白蕊小时候喜欢看少儿百科全书,那本《自然科学》中描述的知识和奥秘更令她着迷。读初中时,她在生物课上学得津津有味。上了高中后,她很想把生物科研当成未来的事业。不过,填报高考志愿时,老师却劝
4月1日不想愚弄任何人,樱花绵延10里,天竺桂的黄叶铺满校园。傍晚的灯光下,我拐进6楼的教室。课代表李钦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生,他小跑着递给我一份名单。李钦校服上有墨渍,鞋带也没系好,成绩却排名第二,这让我觉得太梦幻了。这是本校最后一批理科生了,我毫不掩饰对这群学生的喜爱。于是,我跟他们说到了作家刘慈欣与郝景芳,未来的人应该文理融通。我还跟他们说起数学家苏步青在浙大西迁路上除了演算数学公式,还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