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育与语文教育现代化探究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bo13514244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教育现代化
  
  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语文素质教育的知识内涵“是一个包含传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内的大统一观。知识、能力和素质仅仅是知识形态上的区别而已”。因此,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据此,语文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语文知识教育,而应“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传授知识上力求做到: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尤应指出的是,语文“双基”的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恰当充实。因此,尽管语文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来说不易老化,不易过时,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语文的内容充实最快,语文的应用要求最广。这说明语文基础知识不单指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还应包括生活、实践中的语文知识,必须是显性语文知识与隐性语文知识的统一体。“语文基本技能”不应单指“听说读写”和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的技能,还应包括语言信息的获取、统筹、过滤、筛选、摘要、检索、分类、校对、识别和编辑、删改等;培养能力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除具备一般的语文能力外,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发展素质要重视差异,注重个性,切实解决“智育”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多元价值,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表达、语言交流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同时,科学知识与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思想与道德素质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全面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二、语文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善于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语文精华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象。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重科学、伦理,重整体、辩证,重真、善、美统一。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二)要善于根据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和幻想
  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幻想的空间。它“富有弹性、富于韵律、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如一个“水”字,可以将其放在沙漠里、夜晚间、战场上去体味;一个“无边无垠”的词,可以导引你去大海中扬帆,去草原上驰骋,去宇宙中探秘;一首《沪杭车中》(徐志摩),那一幅“烟、山、云彩;水、桥、橹声;松、竹、红叶”的画面,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激起人们真挚、深沉、强烈、永恒的思乡之情,教你无法抵御,誓与美丽的家乡地老天荒。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的解读,都是由汉语文富有弹性、富于联想、灵活、自由、生动的独特特点决定的,才使得人在学习汉语文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与原有大脑的信息产生有机的组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难以数计的信息,这就是汉语文的魅力,汉语文创造的魅力。
  (三)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
  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多元性”、“立体性”是对语文“基础性”的哲学诠释。一要大胆地把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表达、语言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勇于探索和实践;二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四大形态的知识高度结合,促进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不断完善;三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本。这具有鲜明、深刻、现实的战略意义。语文是重要的信息载体,要认识语文在知识信息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正视文本、音响、图像、影像、影视、计算机等多媒体组成的大容量、强时效、立体化的社会生活信息情境,善于在一切信息交流中用健康的心理、正确的观点、科学的价值观去捕捉、吸纳有效的信息,并能根据需要迅速、不断地转化、再生新的信息,以此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内化和对现代化语文学习技能的掌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四要指导学生切实根据需要正确恰当地解决好文本阅读和文本书写与超文本阅读、超文本书写的关系。现代思维学的研究表明:传统的阅读和书写更能促进人的思维结构的完善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要综合发挥传统语文学习技能和现代语文学习技能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确保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五要大胆突破平淡无味的“讲读”、“串问”等教学形式,切实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建立活动式、参与式、发现式、探索式、创造式的立体交叉的活而能化,化而能用,用而能创的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同时,科学知识与技能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思维与道德素质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当我老了,我仍然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是因为我明白,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是因为我明白,宽容了他人,就是宽容自己;我选择糊涂,不是我真糊涂,是因为我
期刊
全党上下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根本目的是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把落脚点放在做好现实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上。为此目的,我们应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
调查显示,虽然2008年国家数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但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仍然偏高,加大了“三农”的融资成本,不利于地方“三农”发展。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
救济安排是欧盟构建共同体专利制度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也是欧洲区域性专利制度协调进程中一直争论的热点。现行的欧洲专利制度的救济安排存在着缺乏法律稳定性和维权成本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贷款投放的效率与效益。现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缺陷现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模式限制利率信贷
法治思想的核心  “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要也”。因此商鞅实行法治的思想核心在于,重视奖赏和刑罚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他厉行法治的关键所在。  商鞅认为:“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故无刑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所以在变法中运用最多的是刑罚,导致刑罚成为当时思想的最显著特征。他认为,古代的人民朴实,民风淳厚,当今的人民投机取巧,面目虚伪。所以对于当今人民的治理要用重刑让百姓因畏惧
期刊
2017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晤期间的讲话,勾画出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的美好愿景:联通基础设施、发展跨境电商、密切人文交
期刊
为纪念建党97周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期刊
【摘要】电网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国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本文主要介绍了电网事故起因、故障定位、事故处理及事故预防的措施。电网事故主要由意外事故、人为误操作、装置的隐性故障引起;本文介绍了配电网络中故障定位的概念、作用与意义,电网事故处理的概念及事故预防的措施,并从状态检测、事故预案生成和带电作业检修三方面详述事故预防的方案。  【关键词】电网事故;措施  【中图分类号】TK 【文献标识码
在近代中国法律移植运动中,各种新型法律概念生成。“习惯法”一词正是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借鉴《瑞士民法典》的产物。在现代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如何认识、界定、评价、吸